我的10部私人电影
王小枪
有那么几个90分钟,它们曾经把我打动。
《我们俩》
很多人都对这个片子情有独钟,我也是。录音、摄影、灯光、美术不能说都出类拔萃,但它们恰好桩桩符合我的审美。值得一提的是,窦唯的音乐抛弃了他一味执着的空灵,安静的同时,也很有生活味。整个片子情节简朴,环境单调,但又有什么关系呢?演员也不是演员,金雅琴就是那个北京老太太,宫哲就是那个租房的外地女大学生。两个人的对手戏相得益彰,平实自然,让你根本看不出她们是在演戏。90分钟的故事只有这两个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小人物,但她们足够让我感动。这是属于三个女人的电影——还有导演马俪文。
《天使艾美丽》
三年前,我拿了一张DVD回家,封面上是个咬着小草莓的姑娘,画面打开,我为之一颤。三年后,我依旧常常沉浸在艾美丽的古灵精怪中不能自拔。MP3里是它的电影原声,曾经在一个小房子里贴满它的剧照。我承认,咱也曾花痴过。这个片子常常为许多装逼犯们所不齿,我只觉得它好看得令人发指。小姑娘所做的一系列事情实在是太可爱了,比她本身还要可爱。我爱它。
《冷山》
整部影片的基调和英曼的表情一样充满着压抑和悲伤,对白不够多,色彩不够绚,剧情不够乱,照样能让人感到震撼。一个电影拍到这份上,足够了。和《兵临城下》一样,男主角都是逑德洛,眼神迷离而虚幻。同样是战争的背景,炮火纷飞而血腥。战争片永远关之于人性的丑陋,同样还有善良。当然了,除了光芒盖过女一号的配角蕾妮"齐薇格之出彩,必不可少的爱情当然还得是主线——所以在英曼死去的一瞬间,妮可"基德曼的悲泣和奔跑,我们都不得不为之而动。这样的战争片,我喜欢。
《一球成名》
从现有的评价来看,《一球成名》的反响尚可,说实话,此片确实是一部拍摄精良但“主题庸俗”的励志片,甚至你都可以轻易地猜出每一个桥段,但有一点很重要,它吸引众多球迷观众最重要的因素是,觉得他们曾经梦想但没法实现的东西,在这部电影里全有了。很多年前,我第一次抱着足球去寻找组织,受到了一支不靠谱球队的热情接待,但上场之后我才发现,我出现的意义仅仅只是凑够人手。而且不管你踢得多卖力,都没人给你传球。当小弟的时间总是很长,一晃就是多半年,我才得到了呵斥别人的权力——因为又有新人来了。看了《一球成名》之后,哦,原来职业球队也他妈一样欺生,哈哈。
《17岁的单车》
“柏林国际电影节的评审团银熊奖、最佳新人奖。”很多人在介绍这部片子的时候,都喜欢这么介绍。赶上个话多的,没准还会叨比几句什么“残酷都市的伤痕青春”。说实话,在电影方面,我特别反感”以奖服人“——拿陈凯歌先生来说,《霸王别姬》纵使没有受到中国电影在国际上最高级别的肯定,你还是中国导演里的大爷;但是那个给小孩看的动画大片《无极》,就算你得一万个哪怕银河系电影大奖,又能怎么样?只要片子好,就用不着瞎扯蛋。那个骑自行车的乡下孩子是卑微的,你随便咋唬几句就能让他发蒙,观众也是。可能某些宣传企划一直这样觉得。
《钢琴师》
人在极度压抑且持续的状态下会怎么样?有的人选择自杀,有的人选择麻木,有的人选择逃避,还有的人选择坚持。在看《钢琴师》的过程中,我不止一次地替瓦拉迪斯劳"斯皮尔曼徒劳的挣扎,好几回都心想,要是换了自己,估计早就崩溃了。一部小说、一部电影,或者一部音乐剧,都是为了告诉你一个简单的道理。这个片子想告诉你的是,信念何其重要,如果再加一个,那无疑就是对和平的感恩——“和平”这个词在平时,实在是苍白无力,但是当你感同身受,就会理解它的珍贵。话虽然酸了点,但道理如一。
《幸福终点站》
和《荒岛余生》相比,本片更叫人绝望。导演是斯皮尔伯格,主演是汤姆"汉克斯,但打动我的并不是这两个震天响的名字。它让我们知道,一个做为个体的人,实际上有多么地渺小和不堪。人生就是这样,再多的怨天尤人,或者自负爆棚,都不足以改变大多数人在这个世界上的处境。重要的是当你面对让自己措手不及的现实时,最要紧的是随遇而安。对了,这个片子还想告诉观众,多学几门外语,实在不是一件坏事。
《非常爱情》
看了至少八遍这个电影了,没什么道理。那是第一次看到袁立演戏,印象极为深刻,对那个角色很是喜欢,演技不用说,第一部电影,肯定用心极深。有一回见到袁立,闲时跟她聊起这个电影,换之呵呵一笑,估摸着当成了客套话。电影的男主角演得亦颇见功力,角色虽程序化但依旧收放自如,当时就觉得此男将来必成正果。乌鸦嘴一说就灵,去年的这个时候,关于他的一部电视剧火遍大江南北,年底获奖无数,片名叫《暗算》。我相信现在依旧有很多人不知道这个片子,就算知道,你们也不一定看过;就算看过,你们也不一定知道那首电影的插曲是谁唱的,叫什么;就算知道是刘欢唱的叫《爱的呼唤》,你们也不一定会唱。
我会。“)
《辛德勒的名单》
这个大众耳熟能详的片子就不废什么话了。很简单,我在看到他最后坐着汽车走之前,依旧对那些犹太工人恋恋不舍、放心不下的时候,被弄哭了。生命里有多少无能为力,我们无从知晓。但,仍有他依旧在努力。
《我和爸爸》
徐静蕾的让我唯一喜欢的作品。做为导演,她在这个片子上做到了本身努力上的极至:剧本、摄影以及演员,桩桩件件都没的说。请叶大鹰扮演的父亲极其出彩,当年的混子和倒爷,后来肥头大耳的老油子,自私自利的本性之下,惟有对待女儿才是纯粹而无私的奉献。这么个让人爱恨交织、可怜可敬的感人形象,在那种浑不吝的性格里加上一点点父爱的男人,想必也会打动角色背后的“影子”王朔。还有那个让人一见就想动手揍丫的配角小女婿,伊不演喜剧,有点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