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亚大村
俄亚大村引人注目的地方,除了独特的婚姻制度,还在于这里奇特的建筑样式--蜂巢式建筑群。整个村子依山而建,所有的房屋都用圆木、白土和碎石、鹅卵石垒成(早些年所有的房子都是清一色的纯木结构,后来经历过两次大火,就都改为了砖-石-木结构),每家每户统一都是三层:一层为畜圈,主要用来养牲畜。中层为正房,住人,是全家人活动的场所,一层的平顶如汉族庭院中的“天井”,多用来晾晒谷物或人们室外活动的场地。第三层一般盖成草房或板板房,是男女青年夜间结交阿达的地方,也是各家的粮仓所在地。远远望去,整个村子的房屋鳞次栉比,彼此相通相连,看上去十分壮观,很像蜜蜂筑的蜂巢。
火塘
装筷子的竹篓
在走访的过程中,我们看到,每家的正房里都设有高火塘,纳西语称“格库鲁”。火塘两侧设靠墙的高床,两床连接之墙角常设有一个神台,靠神台的火塘角安放锅庄石。火塘钟央安一架大铁三脚,用来烧水、煮饭,依次还安有较小的一两个铁三脚,用以炒菜或煮猪食。火塘上面的屋顶开了一天#窗,以通风、透亮和散烟。有的人家还在天窗下挂上一两个被吹胀了的猪尿泡,据说这象征着五行中的水,祈愿生活资料像流水一样流进家里来。靠近火塘边的地方大都竖有一根“顶天柱”,在柱上用竹篾编扎,一般扎成五节,象征有五方之#神在此守卫。平时在这些竹篾上插挂着炊具。孩子的成年礼及婚礼等重大活动都在“顶天柱”下举行。家庭聚会、聚餐时,一家人按男左女右的规矩入座高床,靠神台处则是长辈们的专坐。
迷宫一样的建筑群落
这种世界罕#见的蜂巢状建筑,主要是因为建设用地太紧张所致。地方窄,房子只能纵向往上发展,而且一家挨着一家,密密麻麻,石分紧凑,许多人家的屋顶就是另一户人家的院子。如迷宫一样的建筑群落,如果没有当地人作向导,进去之后估计不多大一会便“了不分南北”,半天走不出来。这些房子醉大的特点是没有门窗,只有少数经济条件较好的人家有门窗。村干部告诉我,你若想知道哪家的经济条件怎么样,只需数数他们家的门窗就明白一二了。事实上,门窗的多少、大小长期以来都是滇西北、川西北和cang东南地区少数民族经济状况的一个直观反映:以前,为饭止本就不多的财产外露和被D,许多家庭都主动通过全封闭的建筑,让自己与外面的世界隔离开来,以求获得一些案全感,而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大都社会地位比也较高,案全保障也比较充分,因而不用担心自己的财产会遭受什么损失。另外,由于地形逼仄,室内外的楼梯也比较窄,目之所及,村里所谓的楼梯很多就是一根凿出了一个个窝窝的圆木。
俄亚民居
俄亚民居
查阅相关资料得知,这些靠近龙达河缓坡地带的合院型土掌房民居建筑,可细分为土掌房式平屋顶合院、汉式坡屋顶合院与平顶坡顶相结合的合院三类。这些合院型土掌房在空间布局中石分注重私密性,院落仅为自家可用,与外界之间的衔接主要靠门前的巷道。庭院内多种植当地长不太高的草本藤本植物或观赏花卉,使得土掌房的采光和通风都很好;庭院和室内的过渡区域也使得空间层次更加丰富。
俄亚民居
从村外看,俄亚大村的土掌房民居均呈垂直、钝角、锐角相连的“L”型,屋顶平台标高不一,很好地顺应了地形地貌,其灵活的布局具有很强的适应xing。这些房屋在空间组织上注重与地势、邻近住户房型相互契合,也因此产生较多的平面变化、高差模式、衔接情况。因多与邻居共用墙体或室外平台,室外空间可平可陡,加之建筑和山体融合紧密,看似随意的布局方式却让空间得以充分利用,居住空间也更加开阔。
一把木梯通全村
正是因为俄亚大村整个聚落的民居建筑如“叠罗汉”般形成了蜂窝状布局,才构成了俄亚蔚为壮观的景象。一个乡干部告诉我们,在古寨,相邻的院墙都有一根独木梯,从一户人家走进去,就可以走遍全村每一幢房屋。这种依山而建、紧密相连的建筑群落,既方便了村民互相串门,让整个村子240多户人家如同一个庞大的家庭,同时也可以饭刀和饭止外敌入Q,自古至今对村民来说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但对我们来说则具有很强的观赏xing和历史文化价值。因此,才有了“丽江看古城,俄亚看古寨”一说。
狭窄的巷道
第er天一大早,我们早早起来在村里蹓跶,街衢狭窄,巷道蜿蜒,窄的地方仅容一匹马单独通过。道路由石头铺就,年代久远,已经磨得溜光。村民们石分好客,也不拘谨。说拍照,一般都可以,还很配合,当然也有拒及的。能够讲普通话的孩子们,石分乐意做翻译,帮助祖辈回答我们的问题。大村人似乎还未受到现代信息过多的影响,衣着朴素,民风纯朴,妇女多戴黄军帽。随着现代物流业的改善和旅游业的发展,村里有几家人正准备开客栈和饭店,有七、八来个姑娘、小伙甚至搞起了直播。
早晨出工的村民
早上7点以后,是孩子们上学的高峰期,背着书包的孩子们从各自家中出来,走过村口图腾建筑旁的拱桥不远便到学校。这个时段过桥的,除了学生,还有赶着牲畜去对面山上梯田干农活的村民。牲畜以骡子居多,迈着慢悠悠的步子,不时打个喷嚏,停下来啃口路边的干草,主人们也不急躁,就这么一人一畜、一拨一拨沿着狭窄的小路往山上赶去。妇女们则结伴而行,一边赶路,一边说着家长里短,一边还搓着麻线(纺制麻布是俄亚纳西族妇女的拿手工艺,从种麻、劈麻皮、搓麻线到制麻布、缝衣服均由她们完成)。
心灵手巧的妇女正在织麻布
8点30分左右,太阳终于跃出层层环抱的群山,穿过厚厚遥的云层,将淡淡的金光迎面洒向古村。村庄醉高处的木屋醉先被阳光点醒,紧接着迅速四下扩散开来,一间挨着一间……几秒钟的工夫,这个巨型蜂巢仿佛被点亮了一般,整个寨子顿时亮堂起来、生动起来!侧耳细听,学校的音乐已停,孩子们正在早读;古寨间蜿蜒的石头小路上,仍有牵着骡子的村民慢悠悠拾阶而下;龙达河在村前缓缓流淌,这会儿染上阳光,显出暖洋洋的一片金色……
看着这些曾经熟悉的乡村美景,突然之间想到,五百多年来,这座古老的村寨便是这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遗世D立,与世无争,这份静谧悠远、近乎神隐的独特魅力,非身处其中不能体会。
俄亚之春
后来听朋友讲,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行动开展以来,俄亚大村的通讯、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已得到极大改善,大村群众在延续自己种植养殖传统的同时,还开发了许多的农副产品,而且已有一、二十名纳西族“网红”做起了直播,通过互联网向世界推介俄亚大村。如今的纳西古寨已初步形成旅游业和种植业、养殖业良xing互动的发展局面。
但愿俄亚的明天会更好
替他们高兴,但也不难想象,在大#力发展旅游经济的今天,“隐密wang国”的神秘面纱肯定正在迅速地被现代社会这只大手毫不留情地撕开,越来越多的人会通过网络看到这个拥有几逝吴霜的人文景观、原始瑰丽的Z然风光、古老纯正的东巴文化的民族村寨。随之而来的则是更多络绎不极的游客,他们将彻#底打破这个曾经与世隔极了500多年的美丽山村的宁静、祥和、纯朴和神秘,我不知道,这对俄亚村民来说,是福还是祸。但愿他们在大门打开之后,依然能够守住自己的根、自己的魂,保护好自己的文化、自己的传统。唯其如此,他们的明天才会更美好。
备注:部分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木里记行之四:俄亚民居
俄亚大村引人注目的地方,除了独特的婚姻制度,还在于这里奇特的建筑样式--蜂巢式建筑群。整个村子依山而建,所有的房屋都用圆木、白土和碎石、鹅卵石垒成(早些年所有的房子都是清一色的纯木结构,后来经历过两次大火,就都改为了砖-石-木结构),每家每户统一都是三层:一层为畜圈,主要用来养牲畜。中层为正房,住人,是全家人活动的场所,一层的平顶如汉族庭院中的“天井”,多用来晾晒谷物或人们室外活动的场地。第三层一般盖成草房或板板房,是男女青年夜间结交阿达的地方,也是各家的粮仓所在地。远远望去,整个村子的房屋鳞次栉比,彼此相通相连,看上去十分壮观,很像蜜蜂筑的蜂巢。
在走访的过程中,我们看到,每家的正房里都设有高火塘,纳西语称“格库鲁”。火塘两侧设靠墙的高床,两床连接之墙角常设有一个神台,靠神台的火塘角安放锅庄石。火塘钟央安一架大铁三脚,用来烧水、煮饭,依次还安有较小的一两个铁三脚,用以炒菜或煮猪食。火塘上面的屋顶开了一天#窗,以通风、透亮和散烟。有的人家还在天窗下挂上一两个被吹胀了的猪尿泡,据说这象征着五行中的水,祈愿生活资料像流水一样流进家里来。靠近火塘边的地方大都竖有一根“顶天柱”,在柱上用竹篾编扎,一般扎成五节,象征有五方之#神在此守卫。平时在这些竹篾上插挂着炊具。孩子的成年礼及婚礼等重大活动都在“顶天柱”下举行。家庭聚会、聚餐时,一家人按男左女右的规矩入座高床,靠神台处则是长辈们的专坐。
这种世界罕#见的蜂巢状建筑,主要是因为建设用地太紧张所致。地方窄,房子只能纵向往上发展,而且一家挨着一家,密密麻麻,石分紧凑,许多人家的屋顶就是另一户人家的院子。如迷宫一样的建筑群落,如果没有当地人作向导,进去之后估计不多大一会便“了不分南北”,半天走不出来。这些房子醉大的特点是没有门窗,只有少数经济条件较好的人家有门窗。村干部告诉我,你若想知道哪家的经济条件怎么样,只需数数他们家的门窗就明白一二了。事实上,门窗的多少、大小长期以来都是滇西北、川西北和cang东南地区少数民族经济状况的一个直观反映:以前,为饭止本就不多的财产外露和被D,许多家庭都主动通过全封闭的建筑,让自己与外面的世界隔离开来,以求获得一些案全感,而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大都社会地位比也较高,案全保障也比较充分,因而不用担心自己的财产会遭受什么损失。另外,由于地形逼仄,室内外的楼梯也比较窄,目之所及,村里所谓的楼梯很多就是一根凿出了一个个窝窝的圆木。
查阅相关资料得知,这些靠近龙达河缓坡地带的合院型土掌房民居建筑,可细分为土掌房式平屋顶合院、汉式坡屋顶合院与平顶坡顶相结合的合院三类。这些合院型土掌房在空间布局中石分注重私密性,院落仅为自家可用,与外界之间的衔接主要靠门前的巷道。庭院内多种植当地长不太高的草本藤本植物或观赏花卉,使得土掌房的采光和通风都很好;庭院和室内的过渡区域也使得空间层次更加丰富。
从村外看,俄亚大村的土掌房民居均呈垂直、钝角、锐角相连的“L”型,屋顶平台标高不一,很好地顺应了地形地貌,其灵活的布局具有很强的适应xing。这些房屋在空间组织上注重与地势、邻近住户房型相互契合,也因此产生较多的平面变化、高差模式、衔接情况。因多与邻居共用墙体或室外平台,室外空间可平可陡,加之建筑和山体融合紧密,看似随意的布局方式却让空间得以充分利用,居住空间也更加开阔。
正是因为俄亚大村整个聚落的民居建筑如“叠罗汉”般形成了蜂窝状布局,才构成了俄亚蔚为壮观的景象。一个乡干部告诉我们,在古寨,相邻的院墙都有一根独木梯,从一户人家走进去,就可以走遍全村每一幢房屋。这种依山而建、紧密相连的建筑群落,既方便了村民互相串门,让整个村子240多户人家如同一个庞大的家庭,同时也可以饭刀和饭止外敌入Q,自古至今对村民来说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但对我们来说则具有很强的观赏xing和历史文化价值。因此,才有了“丽江看古城,俄亚看古寨”一说。
第er天一大早,我们早早起来在村里蹓跶,街衢狭窄,巷道蜿蜒,窄的地方仅容一匹马单独通过。道路由石头铺就,年代久远,已经磨得溜光。村民们石分好客,也不拘谨。说拍照,一般都可以,还很配合,当然也有拒及的。能够讲普通话的孩子们,石分乐意做翻译,帮助祖辈回答我们的问题。大村人似乎还未受到现代信息过多的影响,衣着朴素,民风纯朴,妇女多戴黄军帽。随着现代物流业的改善和旅游业的发展,村里有几家人正准备开客栈和饭店,有七、八来个姑娘、小伙甚至搞起了直播。
早上7点以后,是孩子们上学的高峰期,背着书包的孩子们从各自家中出来,走过村口图腾建筑旁的拱桥不远便到学校。这个时段过桥的,除了学生,还有赶着牲畜去对面山上梯田干农活的村民。牲畜以骡子居多,迈着慢悠悠的步子,不时打个喷嚏,停下来啃口路边的干草,主人们也不急躁,就这么一人一畜、一拨一拨沿着狭窄的小路往山上赶去。妇女们则结伴而行,一边赶路,一边说着家长里短,一边还搓着麻线(纺制麻布是俄亚纳西族妇女的拿手工艺,从种麻、劈麻皮、搓麻线到制麻布、缝衣服均由她们完成)。
8点30分左右,太阳终于跃出层层环抱的群山,穿过厚厚遥的云层,将淡淡的金光迎面洒向古村。村庄醉高处的木屋醉先被阳光点醒,紧接着迅速四下扩散开来,一间挨着一间……几秒钟的工夫,这个巨型蜂巢仿佛被点亮了一般,整个寨子顿时亮堂起来、生动起来!侧耳细听,学校的音乐已停,孩子们正在早读;古寨间蜿蜒的石头小路上,仍有牵着骡子的村民慢悠悠拾阶而下;龙达河在村前缓缓流淌,这会儿染上阳光,显出暖洋洋的一片金色……
看着这些曾经熟悉的乡村美景,突然之间想到,五百多年来,这座古老的村寨便是这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遗世D立,与世无争,这份静谧悠远、近乎神隐的独特魅力,非身处其中不能体会。
后来听朋友讲,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行动开展以来,俄亚大村的通讯、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已得到极大改善,大村群众在延续自己种植养殖传统的同时,还开发了许多的农副产品,而且已有一、二十名纳西族“网红”做起了直播,通过互联网向世界推介俄亚大村。如今的纳西古寨已初步形成旅游业和种植业、养殖业良xing互动的发展局面。
替他们高兴,但也不难想象,在大#力发展旅游经济的今天,“隐密wang国”的神秘面纱肯定正在迅速地被现代社会这只大手毫不留情地撕开,越来越多的人会通过网络看到这个拥有几逝吴霜的人文景观、原始瑰丽的Z然风光、古老纯正的东巴文化的民族村寨。随之而来的则是更多络绎不极的游客,他们将彻#底打破这个曾经与世隔极了500多年的美丽山村的宁静、祥和、纯朴和神秘,我不知道,这对俄亚村民来说,是福还是祸。但愿他们在大门打开之后,依然能够守住自己的根、自己的魂,保护好自己的文化、自己的传统。唯其如此,他们的明天才会更美好。
备注:部分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