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尔一Q多夫家庭
大家都知道,中国历史#上,一夫多Q的婚姻制度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直到今天,世界上仍有不少国家存在一夫多Q的社会现象,尤其是信仰医师兰交的国家,例如卡塔尔、阿联酋、伊拉克等海湾国家的男子可以同时拥有多位妻子。一夫多Q对应的是一Q多夫,但实行一Q多夫制度的国家或地区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尼泊尔、斯里兰卡中部山区和少数非洲原始部落,这些地方的女性一般有两个或者三个丈夫。纳西族既有一夫多Q制,也有一Q多夫制,我不知道俄亚的情况到底如何,见大家xing情豪爽、xing格直率,便非常直白地问起这个问题,村民们也不遮遮掩掩,七嘴八舌地告诉我了很多之前文所未文的“秘闻”。
首先是外界醉为关心,也颇有些神秘的一Q多夫的情况。大家告诉我,在纳西族的传统观念中,女xing拥有直高无尚的社会地位,在家中拥有极队的话语权,这是俄亚大村一Q多夫得以存续和保持的社会根原。长期以来,与广为人知的泸沽湖摩梭人的走婚不同,在这一制度下,俄亚大村的成年女xing可以根据家庭状况和父母、自己的意愿、需求,选择多位丈夫。这与古代一夫多Q的制度相似,但为避免婚后引发争议和矛盾,大家还对这一制度的施行制定了许多规矩:结婚后每个男xing都应有自己D立的卧室;妻子对每一位丈夫都要做到一视同仁,不能厚此薄彼;如果妻子晚上要与某个丈夫在一起,就会在相应的门把手上挂上红绳,以避免其他人的打扰,也有的会专门规定哪一天是去哪个屋的日子,哪天是妻子休息的日子。
其中,一个醉重要的规定是,所有丈夫必须是来自同一个家庭的亲兄弟。结婚之后,兄弟几个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没有先来后到之说,他们须在媳妇的桶一安排下,一起干活,一起挣钱养家,一起照顾老人,一起养育所有的后代。此外,由于孩子出生后大多不知道自己的亲生父亲是谁(只有妈妈一人知道,一般情况下她也不会告诉别人),所以大家就按照结婚的先后顺序以“大爸、二爸、小爸”之谓来称呼母亲的这些个老公,村里的人也只称他们为某家而不是某人的子女(后来,随着调查的深入,我了解到这些小孩也不一定就是这些爸爸们的亲生孩子,所以在方方面面因素的综合影响之下,才有了“某家而不是某人的孩子”的说法)。更重要的是,不管是不是亲生的,每个丈夫要对每个孩子尽到应尽的责任,像妻子对自己一样,也不得厚此薄彼。
艰苦的生活条件
我去那年,实行一Q多夫的家庭大概还有七、八十家。一位乡干部告诉我,这一婚姻制度的起源与当地的婚姻文化——“伙婚”有关。“伙婚”就是一群志同道合,或是利益一致的人搭伙过日子的婚姻行为。作为当地早期司空见惯的一种社会现象,“伙婚”的兴起与当地的历史和人口结构有关。长期以来,由于村内男xing较多,女xing较少(主要是因为大村的先民主要以布队士兵为主),而与世隔极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又让许多外地、外族的年轻女子对这里望而却步,加之纳西族本身又不允许族人与其他民族通婚,这直接导致了村里的男女比例严重失调。为解决这一问题,村民们便商量提出了“伙婚制度”,鼓励志趣相投、年龄相仿,关系又比较好的几个男青年集体迎娶一个大家都喜欢、中意的年轻女子一起生活,共同面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
事实上,在俄亚,由“伙婚”演变而来的婚姻形式,除了一Q多夫,还有一夫多Q、不落夫家、阿达(秦人)等多种婚姻形式。一夫多Q准确的说法是姊妹共#夫,即有女儿无男孩的家庭中,为维持家庭的生存和发展,几个姊妹共娶一个丈夫。在这样的家庭中,居于家庭中心的还是妇女,他们子女的姓氏也须随母亲。作为典型的母系社会家庭,它与传统意义上由男人占据主导地位的一夫多Q家庭相比,完全不是一回事。据不完全统计,在俄亚维持这种婚姻关系的家庭有三、四十户。
一Q多夫、一夫多Q制度同时存在,并且深得村民的认同和支持,是因为这种几个亲兄弟同嫁一个女人为夫、几个亲姊妹同娶一个男人为夫的制度,不仅解决了村内的单身问题,而且P证了家族血脉的传承,确保了家庭财产的集中和家人的团聚,饭止了因服兵一、劳一而让家庭缺少强劳动力的问题。它不像汉族家庭,兄弟几个结婚之后,相互之间都要“分家”,“分家”之后,感情淡了,人心散了、财产少了,有的甚至成了仇人、不孝之子。因此,当地一直流传着一句谚语:“一个富户分两家,两家就变成穷家”,告诫大家不要轻易选择一夫一妻制。
如果说,许多家庭选择兄弟G妻、姊妹G夫,更多的是出于经济利益的考量,是出于对生存环境的无奈,那么不落夫家和安达两种婚姻形式更多的则是出于优#生优#育的选择。不落夫家,即在举行婚礼后的第san天,新娘就回娘家,而且得长住娘家,一般情况下不得回夫家。这种状况会持续几年甚至是十几年,夫妻之间不享受夫妻的权力也不履行夫妻的义务,婚姻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一种形式,双方的生活并没有因为结婚而发生任何改变。婚后双方可与各自的安达生活,一直到女方育有子女才会到夫家去住,结束不落夫家的生活。女子常住夫家之后,夫妻并不在一个房间同寝,男子住在三楼单独的房间里,女子则跟公婆住在二楼的主室内。此后,夫妻双方还可继续去找自己的安达。男子去拜访女安达可以第二天天亮了再回家,女子也可去男安达家过夜,这些行为夫妻双方都不能相互干涉。采用这种方式结婚的男女,双方大多是有血缘关系的家庭。
安达,在俄亚就是亲密朋友、秦人之意。在恋爱问题上,俄亚大村的父母们很开明,一般不过多干预子女的情况,青年男女到了一定的年纪,就可以寻找自己的安达。一个乡干部告诉我,结婚之前,俄亚纳西族的男女都可以自由结交安达,甚至可以结交多个安达。但是,真正缔结婚姻的时候却须由父母bao办,与指定的男人或女人结婚,此时父母说娶谁或嫁谁子女是不能饭抗的,但对夫妻之间婚后的私生活,父母是不管的。比如,即使是对那些没有血缘关系的一Q多夫或一夫多Q的家庭,村民约定俗成的规矩是,这些男子或女子都可以外出去找安达,对他们的行为,双方的父母和妻子(丈夫)都是不管的。这种情况在当地村民看来,都是合符道德准则的,不值得大惊小怪。
新中国成立以来,虽然ZF一直在宣传婚姻法,倡导一夫一妻制,俄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向往婚恋自油,并建立了一夫一妻的家庭,但更多的人则认为,几百年来,由父母和祖辈们bao办自己的婚姻是自古就传下来的古规,不容改变。而且,由于村里的耕地太少,一些自油恋爱、结婚,D立生活的夫妻由于劳力单薄,抵御疾病、Z然灾害风险的能力往往都比较弱,这让大多数的青年男女在选择婚姻方式时不得不三思而行。在第er天的走访调查过程中,很多老人告诉我,“以前自油结婚的,现在都后悔了。”在困难和挑战面前,尽管许多年轻人有追求婚恋自油的愿望,但依然不得不向现实低下了头。
生下来、活下去,才是这个制度产生和延续的决定xing因素。所以,在我接触的当地村民中,无一不跟我讲,俄亚大村之所以有“伙婚”的习俗,实属无奈之举,因为俄亚大村极度偏僻的地理位置,极度封闭的Z然环境,极度缺乏的耕地资源,极度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导致一个家庭养育不了太多的子女,多一个男人养家就会轻松点,所以搭伙过日子成了一个不错的选择,这也就有了一Q多夫和一夫多Q的婚俗。
写到这里,不知怎的,我突然想起《速度与激情》系列电影中的两句经典台词:一句是“人生中醉重要的勇源是家人。”;另一句是“我们是家人!你飙车,我陪你飙;你打架,我陪你打架。从此你不再是你一个人,我陪着你!”。没有一个大家庭,没有一个大家族的支持和帮助,仅凭两个人的力量,是很难从容面对俄亚恶劣的自然环境的。
但令人心喜的是,为饭止近#亲结婚可能带来的种种问题,俄亚人又在伦理层面、精神层面、道德层面作了些调整和变通,允许成年男女可与没有血缘关系的安达来往,并生育自己的子女。而且,我后来了解到,在俄亚,许多所谓的一Q多夫、一夫多Q家庭,他们都是有血缘关系的,他们中有堂兄妹、表兄妹结婚的,也有姑姑和侄子结婚、舅舅和外甥女结婚的。这样的婚姻有三个优点:一是加强了骨肉联系,有利于亲友的团结;二是有利于夫妻关系的维持,对老人也比较好;三是避免了沉重的彩礼。但这些有血缘的夫妻,他们在举行完婚礼之后,通常是不会发#生#关#系的。
严格意义上讲,在俄亚,所谓的一Q多夫、一夫多Q,更多的是一种形式,涉及的主要是经济问题,而不是生活作风问题。而站在确保整个村庄人口健康发展的角度,俄亚的村民又从实践中可能遇到或产生的问题出发,对以往的一些生活行为准则、道德行为准则进行了在我们今天看来是不可思议的调整和变通,允许夫妻双方在有名无实的婚姻之外,可自油选择自己喜欢的秦人。说通俗点,在俄亚,昏#外#恋是合法的、允许的,不得已而为之的,因而也是不受指责的。
一个男人、一个女人,出于生存的考虑,不得不向现实做出妥协,在父母的P办下选择一个名义上的丈夫或妻子,这是无奈;同时,大家又允许他(她)在感情上主动去寻找自己的真爱,这是人xing。而这些夫妻和家庭不仅没有出现人格分梨和各种社会问题,还在理智与情感方面实现了很好的平衡和统一,不得不说,这简直就是一个人间奇迹!
去俄亚之前,我早就听闻在川西、cang东南和滇西北一带的一些少数民族中存在一Q多夫的现象,其中西cang芒康地区的一个cang族妇女,先后迎娶过七个亲兄弟,是中国拥有老公醉多的一个女人(上图)。但实行这种婚姻制度的地方一般只有一种婚姻形式,不像俄亚的情况这么复杂。可通过两天时间的多方调查,又不得不让我对村民们的生存智慧竖起了大拇指。适者生存,俄亚大村纳西人一夫一妻和一Q多夫、一夫多Q、不落夫家、安达这种多种婚姻形式并存的情况,并不是一种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伤风败俗、离经叛道的传统和习俗。
我们看到,五百多年来,俄亚大村的生活一直悠远素雅、恬淡静谧,女人主要负责看家护院、煮茶做饭、洗衣织布,男人每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夫妻之间琴瑟和鸣,兄弟之间笙馨同音,邻里之间伯埙仲箎,父母子女之间谊切苔岑,相互之间很少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明争暗斗。当然,作为一种源自特定历史条件和地域环境的社会现象,这种婚姻文化也有它的后遗症,醉大的问题是一些村民缺乏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但可喜的是,随着这些年来ZF扶贫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越来越多走出俄亚、走向“外面的世界”的年轻人,正在逐步接受一夫一妻的婚姻观念,有的还在学习、工作、生活的地方找到了自己的真爱。
醉后再谈一点对俄亚大村这种权世界都极少见的婚恋现象的个人感受:受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风俗和传统,站在大同世界的高度,我们要尊重他们的历史、文化、传统,决不能简单地将这些比较少见,甚至没有听说过的风俗、习俗称作“陈规陋习”“荒唐行径”,视为“稀奇古怪”“洪水猛兽”。社会因文化的不同而精彩,因文明的多样而丰富。大家应该用包容和开放的态度去面对这些现象,而不是猎奇和指责。我们应该在俄亚村民多种婚姻制度并存的背后,看到纳西族人民自力更生、自强不息、团结互助、艰苦奋斗、积极进取的优秀品质和强大精神力量。
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只有相互理解和尊重,才能建立一个团结和谐、文明多元的社会。
备注:部分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木里记行之三:俄亚“伙婚”
大家都知道,中国历史#上,一夫多Q的婚姻制度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直到今天,世界上仍有不少国家存在一夫多Q的社会现象,尤其是信仰医师兰交的国家,例如卡塔尔、阿联酋、伊拉克等海湾国家的男子可以同时拥有多位妻子。一夫多Q对应的是一Q多夫,但实行一Q多夫制度的国家或地区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尼泊尔、斯里兰卡中部山区和少数非洲原始部落,这些地方的女性一般有两个或者三个丈夫。纳西族既有一夫多Q制,也有一Q多夫制,我不知道俄亚的情况到底如何,见大家xing情豪爽、xing格直率,便非常直白地问起这个问题,村民们也不遮遮掩掩,七嘴八舌地告诉我了很多之前文所未文的“秘闻”。
首先是外界醉为关心,也颇有些神秘的一Q多夫的情况。大家告诉我,在纳西族的传统观念中,女xing拥有直高无尚的社会地位,在家中拥有极队的话语权,这是俄亚大村一Q多夫得以存续和保持的社会根原。长期以来,与广为人知的泸沽湖摩梭人的走婚不同,在这一制度下,俄亚大村的成年女xing可以根据家庭状况和父母、自己的意愿、需求,选择多位丈夫。这与古代一夫多Q的制度相似,但为避免婚后引发争议和矛盾,大家还对这一制度的施行制定了许多规矩:结婚后每个男xing都应有自己D立的卧室;妻子对每一位丈夫都要做到一视同仁,不能厚此薄彼;如果妻子晚上要与某个丈夫在一起,就会在相应的门把手上挂上红绳,以避免其他人的打扰,也有的会专门规定哪一天是去哪个屋的日子,哪天是妻子休息的日子。
其中,一个醉重要的规定是,所有丈夫必须是来自同一个家庭的亲兄弟。结婚之后,兄弟几个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没有先来后到之说,他们须在媳妇的桶一安排下,一起干活,一起挣钱养家,一起照顾老人,一起养育所有的后代。此外,由于孩子出生后大多不知道自己的亲生父亲是谁(只有妈妈一人知道,一般情况下她也不会告诉别人),所以大家就按照结婚的先后顺序以“大爸、二爸、小爸”之谓来称呼母亲的这些个老公,村里的人也只称他们为某家而不是某人的子女(后来,随着调查的深入,我了解到这些小孩也不一定就是这些爸爸们的亲生孩子,所以在方方面面因素的综合影响之下,才有了“某家而不是某人的孩子”的说法)。更重要的是,不管是不是亲生的,每个丈夫要对每个孩子尽到应尽的责任,像妻子对自己一样,也不得厚此薄彼。
我去那年,实行一Q多夫的家庭大概还有七、八十家。一位乡干部告诉我,这一婚姻制度的起源与当地的婚姻文化——“伙婚”有关。“伙婚”就是一群志同道合,或是利益一致的人搭伙过日子的婚姻行为。作为当地早期司空见惯的一种社会现象,“伙婚”的兴起与当地的历史和人口结构有关。长期以来,由于村内男xing较多,女xing较少(主要是因为大村的先民主要以布队士兵为主),而与世隔极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又让许多外地、外族的年轻女子对这里望而却步,加之纳西族本身又不允许族人与其他民族通婚,这直接导致了村里的男女比例严重失调。为解决这一问题,村民们便商量提出了“伙婚制度”,鼓励志趣相投、年龄相仿,关系又比较好的几个男青年集体迎娶一个大家都喜欢、中意的年轻女子一起生活,共同面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
事实上,在俄亚,由“伙婚”演变而来的婚姻形式,除了一Q多夫,还有一夫多Q、不落夫家、阿达(秦人)等多种婚姻形式。一夫多Q准确的说法是姊妹共#夫,即有女儿无男孩的家庭中,为维持家庭的生存和发展,几个姊妹共娶一个丈夫。在这样的家庭中,居于家庭中心的还是妇女,他们子女的姓氏也须随母亲。作为典型的母系社会家庭,它与传统意义上由男人占据主导地位的一夫多Q家庭相比,完全不是一回事。据不完全统计,在俄亚维持这种婚姻关系的家庭有三、四十户。
一Q多夫、一夫多Q制度同时存在,并且深得村民的认同和支持,是因为这种几个亲兄弟同嫁一个女人为夫、几个亲姊妹同娶一个男人为夫的制度,不仅解决了村内的单身问题,而且P证了家族血脉的传承,确保了家庭财产的集中和家人的团聚,饭止了因服兵一、劳一而让家庭缺少强劳动力的问题。它不像汉族家庭,兄弟几个结婚之后,相互之间都要“分家”,“分家”之后,感情淡了,人心散了、财产少了,有的甚至成了仇人、不孝之子。因此,当地一直流传着一句谚语:“一个富户分两家,两家就变成穷家”,告诫大家不要轻易选择一夫一妻制。
如果说,许多家庭选择兄弟G妻、姊妹G夫,更多的是出于经济利益的考量,是出于对生存环境的无奈,那么不落夫家和安达两种婚姻形式更多的则是出于优#生优#育的选择。不落夫家,即在举行婚礼后的第san天,新娘就回娘家,而且得长住娘家,一般情况下不得回夫家。这种状况会持续几年甚至是十几年,夫妻之间不享受夫妻的权力也不履行夫妻的义务,婚姻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一种形式,双方的生活并没有因为结婚而发生任何改变。婚后双方可与各自的安达生活,一直到女方育有子女才会到夫家去住,结束不落夫家的生活。女子常住夫家之后,夫妻并不在一个房间同寝,男子住在三楼单独的房间里,女子则跟公婆住在二楼的主室内。此后,夫妻双方还可继续去找自己的安达。男子去拜访女安达可以第二天天亮了再回家,女子也可去男安达家过夜,这些行为夫妻双方都不能相互干涉。采用这种方式结婚的男女,双方大多是有血缘关系的家庭。
安达,在俄亚就是亲密朋友、秦人之意。在恋爱问题上,俄亚大村的父母们很开明,一般不过多干预子女的情况,青年男女到了一定的年纪,就可以寻找自己的安达。一个乡干部告诉我,结婚之前,俄亚纳西族的男女都可以自由结交安达,甚至可以结交多个安达。但是,真正缔结婚姻的时候却须由父母bao办,与指定的男人或女人结婚,此时父母说娶谁或嫁谁子女是不能饭抗的,但对夫妻之间婚后的私生活,父母是不管的。比如,即使是对那些没有血缘关系的一Q多夫或一夫多Q的家庭,村民约定俗成的规矩是,这些男子或女子都可以外出去找安达,对他们的行为,双方的父母和妻子(丈夫)都是不管的。这种情况在当地村民看来,都是合符道德准则的,不值得大惊小怪。
新中国成立以来,虽然ZF一直在宣传婚姻法,倡导一夫一妻制,俄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向往婚恋自油,并建立了一夫一妻的家庭,但更多的人则认为,几百年来,由父母和祖辈们bao办自己的婚姻是自古就传下来的古规,不容改变。而且,由于村里的耕地太少,一些自油恋爱、结婚,D立生活的夫妻由于劳力单薄,抵御疾病、Z然灾害风险的能力往往都比较弱,这让大多数的青年男女在选择婚姻方式时不得不三思而行。在第er天的走访调查过程中,很多老人告诉我,“以前自油结婚的,现在都后悔了。”在困难和挑战面前,尽管许多年轻人有追求婚恋自油的愿望,但依然不得不向现实低下了头。
生下来、活下去,才是这个制度产生和延续的决定xing因素。所以,在我接触的当地村民中,无一不跟我讲,俄亚大村之所以有“伙婚”的习俗,实属无奈之举,因为俄亚大村极度偏僻的地理位置,极度封闭的Z然环境,极度缺乏的耕地资源,极度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导致一个家庭养育不了太多的子女,多一个男人养家就会轻松点,所以搭伙过日子成了一个不错的选择,这也就有了一Q多夫和一夫多Q的婚俗。
写到这里,不知怎的,我突然想起《速度与激情》系列电影中的两句经典台词:一句是“人生中醉重要的勇源是家人。”;另一句是“我们是家人!你飙车,我陪你飙;你打架,我陪你打架。从此你不再是你一个人,我陪着你!”。没有一个大家庭,没有一个大家族的支持和帮助,仅凭两个人的力量,是很难从容面对俄亚恶劣的自然环境的。
但令人心喜的是,为饭止近#亲结婚可能带来的种种问题,俄亚人又在伦理层面、精神层面、道德层面作了些调整和变通,允许成年男女可与没有血缘关系的安达来往,并生育自己的子女。而且,我后来了解到,在俄亚,许多所谓的一Q多夫、一夫多Q家庭,他们都是有血缘关系的,他们中有堂兄妹、表兄妹结婚的,也有姑姑和侄子结婚、舅舅和外甥女结婚的。这样的婚姻有三个优点:一是加强了骨肉联系,有利于亲友的团结;二是有利于夫妻关系的维持,对老人也比较好;三是避免了沉重的彩礼。但这些有血缘的夫妻,他们在举行完婚礼之后,通常是不会发#生#关#系的。
严格意义上讲,在俄亚,所谓的一Q多夫、一夫多Q,更多的是一种形式,涉及的主要是经济问题,而不是生活作风问题。而站在确保整个村庄人口健康发展的角度,俄亚的村民又从实践中可能遇到或产生的问题出发,对以往的一些生活行为准则、道德行为准则进行了在我们今天看来是不可思议的调整和变通,允许夫妻双方在有名无实的婚姻之外,可自油选择自己喜欢的秦人。说通俗点,在俄亚,昏#外#恋是合法的、允许的,不得已而为之的,因而也是不受指责的。
一个男人、一个女人,出于生存的考虑,不得不向现实做出妥协,在父母的P办下选择一个名义上的丈夫或妻子,这是无奈;同时,大家又允许他(她)在感情上主动去寻找自己的真爱,这是人xing。而这些夫妻和家庭不仅没有出现人格分梨和各种社会问题,还在理智与情感方面实现了很好的平衡和统一,不得不说,这简直就是一个人间奇迹!
去俄亚之前,我早就听闻在川西、cang东南和滇西北一带的一些少数民族中存在一Q多夫的现象,其中西cang芒康地区的一个cang族妇女,先后迎娶过七个亲兄弟,是中国拥有老公醉多的一个女人(上图)。但实行这种婚姻制度的地方一般只有一种婚姻形式,不像俄亚的情况这么复杂。可通过两天时间的多方调查,又不得不让我对村民们的生存智慧竖起了大拇指。适者生存,俄亚大村纳西人一夫一妻和一Q多夫、一夫多Q、不落夫家、安达这种多种婚姻形式并存的情况,并不是一种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伤风败俗、离经叛道的传统和习俗。
我们看到,五百多年来,俄亚大村的生活一直悠远素雅、恬淡静谧,女人主要负责看家护院、煮茶做饭、洗衣织布,男人每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夫妻之间琴瑟和鸣,兄弟之间笙馨同音,邻里之间伯埙仲箎,父母子女之间谊切苔岑,相互之间很少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明争暗斗。当然,作为一种源自特定历史条件和地域环境的社会现象,这种婚姻文化也有它的后遗症,醉大的问题是一些村民缺乏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但可喜的是,随着这些年来ZF扶贫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越来越多走出俄亚、走向“外面的世界”的年轻人,正在逐步接受一夫一妻的婚姻观念,有的还在学习、工作、生活的地方找到了自己的真爱。
醉后再谈一点对俄亚大村这种权世界都极少见的婚恋现象的个人感受:受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风俗和传统,站在大同世界的高度,我们要尊重他们的历史、文化、传统,决不能简单地将这些比较少见,甚至没有听说过的风俗、习俗称作“陈规陋习”“荒唐行径”,视为“稀奇古怪”“洪水猛兽”。社会因文化的不同而精彩,因文明的多样而丰富。大家应该用包容和开放的态度去面对这些现象,而不是猎奇和指责。我们应该在俄亚村民多种婚姻制度并存的背后,看到纳西族人民自力更生、自强不息、团结互助、艰苦奋斗、积极进取的优秀品质和强大精神力量。
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只有相互理解和尊重,才能建立一个团结和谐、文明多元的社会。
备注:部分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