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为人知的千年古城:会理
大卫
去年三八节期间,和几个同事去乌东德电站参观,站在高高的大坝上,随行的朋友望向金沙江上的洪门渡大桥,指着右手边一侧的方向告诉我,桥的右边就是会东,过了会东有个古城叫会理,长征途中中央红军专门在那里召开过一次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对维护党和红军的团结,对巩固遵义会议的成果,有着重要的意义。会理会议,我知道,但召开会议的地方就在离乌东德电站不远的地方,还真没想到。离昆明那么近,为什么不去一亲芳泽、一探究竟、一睹为快呢?但可惜因工作和身体原因一起未能成行。直到今年中秋、国庆大假才终于圆梦。
问了下度娘,会理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最南端,地处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示范区腹心地带,主城区距州府所在地西昌市180公里,东部和北部分别与会东、宁南、德昌县相邻,西与攀枝花市仁和区及盐边县、米易县接壤,南与楚雄州元谋县、武定县及昆明市禄劝县隔金沙江相望。
资料显示,会理因“川原并会、政平颂理”而得名,历来是川滇两省交界的军事和经济重镇,是川滇两省商旅物资的集散地,古代南方丝绸之路贯通县境南北达100多公里,途经44个乡镇,是这条古道的重要驿站,素有“川滇锁钥”的美誉。2011年11月2日经国务院批复,正式成为四川省第8个、凉山彝族自治州第1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21年1月20日,撤县设市。会理古城是凉山州第5个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
从昆明到会理,自驾主要有两条线路,一条是走京昆高速,经富民、武定、元谋、永仁、攀枝花到达,行程361公理,需5小时左右;另一条走京昆高速,到武定收费站出高速沿禄大路北上,跨越金沙江乌东德电站附近的洪门渡大桥后,经会东铁柳镇、姜镇州上蓉丽高速,行程296公理,需时大概也是5个小时多一点。不同的地方在于,走禄劝和会东方向的公路急弯多、坡陡多、隧道多,但独一无二的旅游景点也多:老君峰、马头山、奇石谷、花湖等风景名胜区,遍地开花,静静等着你去寻幽探秘。
因为会东地处川滇交界处,历史上交通、信息都比较闭塞,知道的人不多,因此国人对这个地方的情况了解也不多。但实话实说,会东这个地方给我的第一印象真不错,特别是当地的一些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因此,在介绍会理之前,有必要多费些笔墨说说这里的情况。
洪门渡大桥
我们一行参观完乌东德电站后出来便须横跨金沙江上的洪门渡大桥,此桥不可小觑,其所在之处乃闻名遐迩的红军长征奇袭金沙江渡口之一。伫立山头远眺,金沙江如蛇行般蜿蜒在川滇交界的深山狭谷间,而近处的洪门渡两岸山势险峻,一条羊肠小道宛若一条红飘带缠绕在几乎垂直的悬崖绝壁上。在如此险要的地方,1935年5月2日,中央红军(一方面军)的先遣部队三军团第十三团和第九军团先后从鱼坝渡口和洪门渡口巧渡金沙江进入了会东境内。当地群众讲,乌东德水电站没有蓄水时,几里之遥就能听到金沙江涛如雷鸣的哗哗水声。如今,这里高峡出平湖,“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成为了难得的旅游景点,会东县旅游部门已准备沿“湖”开辟水上旅游专线。
在洪门渡大桥上凭吊完红军的壮举,我们沿会东县除金沙江外最重要的一条河流——鲹鱼河(因盛产鲹鱼而得名)北上20多公理,便到达铁柳镇火石沟村,这里不仅是川西著名的石榴之乡,也是地理学界举世闻名的奇石风景区:鲹鱼河奇石谷风景区。景区内遍布形态各异的壶穴,为全国独有、世界罕见。壶穴,又称瓯穴,指基岩河床上形成的近似壶形凹坑。据四川省冶金地质勘查院专家勘察,会东奇石谷境内因特殊的砂岩,加上特殊的陡崖,河水急流极易产生涡流,而涡流中携带的砾石会对河床进行挖钻,并对坑穴的侧壁进行不断刮擦,经过长期的磨蚀就形成了独特的壶穴地貌景观。
壶穴
虽是第一次到鲹鱼河风景区,但我还是能够深切地感受到,美丽的鲹鱼河,既有母性的温柔,更有艺术家的娴熟。她365天不舍昼夜,奔流不息,丹青点墨绘行云,妙笔翩跹舞霓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左描右绘,为我们精雕细刻出了一道道美不胜收的自然奇观。放眼望去,奇石谷内漫山遍野都是大小各异、深浅不一的壶穴;两岸石壁对峙,怪石嶙峋,花草树木歪歪斜斜地生长在沉积多年土壤里,十分苍郁翠绿;河中平缓的水流在烈日的映衬下宛如一位婀娜多姿的少女,而两岸形态各异的石壁,则犹如一个个健美的男子,线条硬朗,浑身充满力量。站在横跨峡谷的大桥上,纵观整个山谷,“临清风,对朗月,登山泛水,意酣歌”的感觉瞬间油然而生。
鲹鱼河铁柳镇大桥
河滩上那些巧夺天工、姿态万千、奇形怪状的“美丽疤痕”,或圆或扁,凹凸有致,有的似桶,有的似壶,有的似碗,当散发着淳朴清香的清泉从壶口悠悠溢出,仿佛正在为远道而来的客人沏茶递水;有的置于荫凉之处,似凳似椅,来来往往的游人,或坐或躺,在徐徐清风中简直舒服至极;有的如倩女梳妆,若巨象饮水,似将军舞剑,宛铁锅炖菜,让人仿佛走进了一座美轮美奂的艺术宫殿,不禁连连感叹:“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现”。
鲹鱼河地质公园
行至天生桥处,河水变得湍急,桥体历经千年打磨,肌肤光滑如丝绸。行走在上面,每跨一步都得小心翼翼。站在桥上,向上游凝望,河道两岸怪石嶙峋,河水汹涌澎湃,击打着河岸,水花四溅,发出阵阵怒呼,真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向下望,河水奔涌注入剑池之中,浪花淘尽,惟余莽莽。
站在剑池边,隔着“护城河”遥望,一排奇石犹如守城卫士般身披金甲,手持利剑,严守待阵。阳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他们的甲衣和佩剑上,金光闪闪,耀人眼目,仿若“甲光向日金鳞开”。沿河往下再走不多时,便来到一个高不可攀的奇石,此石四壁光滑,上端开口只有井口一般大小,在洞壁有人高的地方,有一瞭望洞,透过洞口,观看狭窄的峡谷,又是水势澹澹,山谷耸立,河水撞击岩石的声音响彻云宵。“水冲石壁撞金钟”,看到如此奇妙的景观,不得不叹服于河水的温柔与强大,它细心呵护着这里的每一块石头,又毫不动摇地一点一点、一丝一丝地打磨它们,从而赋予了这些石头最俊朗的姿态和最美丽的颜值。
鲹鱼河地质公园
峡谷内,地处鲹鱼河下游的火石村地段和河口段还分布着一组沙沟瀑布群。沙沟瀑布群的瀑布落差5—40米不等,水源来自于鲹鱼河支流嘎吉境内的沙沟河,当地最出名的滮水崖瀑布落差约100米,雨季水量巨大,十分壮观,特别是由于从洪门渡大桥前往嘎吉镇的公路从瀑布下穿过,让这里成为了许多摄影爱好者的打卡之地。
鲹鱼河奇石谷地质公园附近不仅山川俊秀、风光旖旎,人文地理和风士民俗也异常丰富。相传明洪武25年,云南彝族首领(会东民间称“彝鲁王”)反叛,为躲避官兵追剿,涉金沙江到了会东县地界的“彝鲁王”在会东一带盘踞多年,在当地留下了许多关于他的传说。会东属西昌,这里有彝族,不让人意外,令我最为吃惊的是,地质公园附近的半山腰上,竟有座傈僳族民族风情园——三村村傈僳族民族风情园。
会东傈僳族民间舞蹈
傈僳族在会东自称“尼泼”,俗称“大脚板”,为清代中期,由云南武定、姚安等地迁入。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会东傈僳族在语言、服饰、民风民俗等方面与云南怒江、丽江、迪庆等地的傈僳族相比,显示出了鲜明的地域特色。特别是“姑遮”(傈僳语,意即嘎且且撒勒舞),舞风粗犷、豪放、风格迥异,在众多的民族舞蹈中独树一帜。
据考证,傈僳族嘎且且撒勒舞起源于日常生活和劳动。古时,傈僳族群众为逃避天灾、兵荒,不得不四处迁徙,形成了白天狩猎夜晚围火而栖的习惯。每得猎物,傈僳族男女老少便围之欢呼雀跃,逐渐形成了曲膝、拧身、两手自由甩动、用力跺脚、翘脚、前后合脚等表达喜悦之情的嘎且且撒勒舞基本舞步。后来受大自然的启发,又创造了“毛羊攒头”、“憨斑吃水”等模仿大自然的舞蹈。据不完全统计,加上宗教祭祀性舞蹈,会东傈僳族嘎且且撒勒舞现存有40余种脚法。其中:以脚数多少命名的如半边脚、一边一脚等15种;以动物形象命名的如“毛羊攒头”、“鹞子翻身”等7种;以其他方式命名的如老人脚、姑娘脚等20余种。
会东傈僳族舞蹈表演
“一脉含情倾吐大山心绪,万木侧耳聆听天籁跫音。”会东傈僳族群众不但热爱舞蹈,还有对山歌的习俗,现在,傈僳族青年男女还通常用对歌表达感情,寻找自己的意中人。每逢传统节日如春节(称大年)、农历六月二十四火把节(称小年或幺年)、农历十月初一“牛王会”,或者婚丧嫁娶,傈僳族男女老少都会聚在一起,通宵达旦对山歌、跳嘎且且撒勒舞,因而素有“谷子黄,傈僳狂”的谚语。
会东傈僳族的服饰制作工艺复杂多变、绚丽多姿,堪称当地一绝。风情园内,身着绣边衣服、穿着花布草鞋、系着花围腰的傈僳族少女,体态婀娜多姿,尽显修长身段,又添华贵典雅之气质,仪态万千,风情万种。
参加节日聚会的傈僳族美女
参观完奇石谷景区和三村村傈僳族 风情园,本想驱车前往铁柳镇另一个重要景点——正在申报4A级景区的的老君峰风景区,但因贪恋鲹鱼河奇石谷地质公园和三村村傈僳族民族风情园的美景和文化,晚上又预订了会理古城的客栈,只能忍痛割爱,马不停蹄奔向会理古城。
行走在铁柳镇、姜州镇的田园风光间,沿途桑榆遍地、庄稼满山,随便往那个方向望去,铺天盖地奔来眼底的都是繁茂的森林、金黄的庄稼、火红的石榴和古朴的农舍,养眼的风光让人没有一丝一毫的疲劳,在此起彼伏的欢笑声中不知不觉便到了心心念念的会理古城。
《咏会理古城》
晏玉学
千年蜀道楼檐密,巍巍龙肘始流溪。
河如玉带城中嵌,舞柳随风尽向西
来古城之前,我看了当代诗人晏玉学关于会理古城的36首七绝,对这首《咏会理古城》印象最为深刻,没想到下车后第一时间的所见所闻还真如诗中所言:会理人民的母亲河——发源于龙肘山麓的会川河,沿古城与新区交界处穿城而过,河两岸高大挺拔的柳树因常年劲吹东南季风而齐刷刷地向西边倾斜,古城内巷陌交错,经典的明清建筑鳞次栉比,密密麻麻一大片……
会理四面环山,气候温润,四季如春,素有“小春城”之称。从高空俯瞰,会理古城呈长方形布局,依然保持了古时规划的四街三关二十三巷的基本格局,以钟鼓楼为中心,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呈十字形散射开来,其中,南街至北关总长三里三,街宽七米,为古城最主要、最繁华的街道。临街店铺大多是明清时期的建筑,多悬门匾,木柱梁枋均为鲜艳的傈红色。沿街建筑一层居多,局部有二层,构成高低错落、起伏有致的街景轮廓。除七条主街外,古城尚存完整小巷20条,巷内多为明清建筑,路面皆为石板铺砌,加上形式各异的民居院落,组成了古风依旧的历史文化街巷。
虽然会理古城内现存的建筑大都为明清时期所建,但会理的历史长着呢,追根溯源,得说到商周之时。据载,商周至战国之时,会理为西南夷邛都国地。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遣司马相如开灵关道,通西南夷,在境内建会无、三绛2县,隶属越嶲郡(今西昌)。这是会理有文字记载的建制之始,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晋武帝太康二年(公元前281年),越巂郡府移至这里,裁三绛县并入会无县,时间长达140年。刘宋之时,郡治移还邛都,其后会无县废治。唐太宗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在境内设和集县,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又于会无县故治设会川县(隶属云南,一直到明洪武27年,也即公元1394年才再次归四川管辖)。至德元年,会川为南诏蒙氏所据,设会川都督府,辖清宁郡;大理段氏时期改为会川府,下辖有泸州、隆州、黎溪、永昌、会理5州。
看到了吧,从唐高宗上元二年开始,到南宋以前,很长一段时间(近720年)内,会理都隶属于云南。作为曾经的南诏国辖地,南诏第八代国王酋龙就葬于会理,谥号景庄王,会理后世还专门建了景庄庙(会理二中内)祭奠他。因长期受云南主体少数民族生活习俗的影响,地处金沙江以北的会理、会东当地居民也喜欢上了本为云南当地美食的米线、饵丝、火腿等食物,并创造了许多新鲜的吃法。窥一斑而知全豹,当地朋友告诉我,在会理,你既能感受到四川的热辣,也能领略到云南的古朴,它是川滇文化汇聚、交流、融合的一个典型地区。
金沙江
作为云南人、四川人都应该清楚一点,历史上,云南和四川并不是划江而治的,和会理一样,曾隶属于四川镇雄府、东川府、乌蒙府的巧家、会泽、恩安(今昭通)、永善、镇雄、大关、鲁甸七县,是清雍正时期才划归云南的;而建国后的1965年、1966年两年内,为支持渡口市(即攀枝花市)建设,国家又先后将隶属于云南的永仁、华坪县45个乡镇(公社)划归四川管辖;1974年,为支持云南的发展,又将宜宾的安富乡、水东乡、水河乡划到云南,现在的水富市就是在这三个乡的基础上并入绥江县的太平乡和盐津县的两碗乡,于1981年组建的。
这次会理之行所见所闻,让我再一次看到了川滇两省人民相互影响、水乳交融的一面。当然,这也是迄今为止我发现的地处西南边陲的以白族、彝族、纳西族为主的滇西少数民族,对金沙江以北、很“内地”的四川居民民风民俗影响(我把它叫做反向文化输出)最为深远的两个地方之一,另一个地方是木里,那里的俄亚大村至今仍然保留着远古时期纳西族独有的一妻多夫的习俗。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总体上,史料记载中的会理大的战乱较少,影响较大的是明洪武年间,云南彝族首领“彝鲁王”发动叛乱,明太祖朱元璋派遣三十万大军南下平叛。“彝鲁王”逃至会东、会理一带避祸,但最终还是被明军剿灭。叛乱平定后,大批出征的将士就地屯垦戍边,在一片废墟上开始重建城池。建城并非易事,当时城内的百姓构成极为复杂,既有北方的蒙古族,也有湖广填四川的汉族移民,还有从云南迁徙而来的彝族、傈僳族等少数民族。
会理蹢脚舞
历史上,会理的这些部族之间常有冲突,积怨颇深。然而,战乱过后,所有人都陷入居无定所、亲人离散的境地中。过往的一切纷争,在重建家园的迫切愿望面前,变得微不足道。这时,一些智慧的长者提出建议,劝导大家放下争议,携起手来,一起协助明军修城。长者们的提议得到众人的积极响应,大家齐心协力,协助明军用一年多时间,修建了一座崭新的城池,会理百姓也在这个过程中化干戈为玉帛,变成了真正的一家人。
初略估算下,重建后的会理古城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多难兴邦。这次会理古城的重建,最大的收获不仅是为后人留下了一座精美的历史文化名城,更是重塑了会理军民之间、汉人与蛮夷之间、本地人与外地人之间、上流社会与普通民众之间戮力同心、同心同德、凝心聚力、众志成诚办大事、办难事、办急事的优良传统。如果说会理古城重建的背后有什么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我想这一点应该是最重要的。
如今在会理,不仅可以看见北方的戏楼和四合院,还可以看到南方的园林厅堂、云南少数民族风格的石雕,不同风格的建筑鼎力于一方城中,让这座群山环抱的古城有了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不凡气度。
蜀风滇韵之会理民居
会理城的重建,加上明王朝屯垦政策的实施,让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结束了几百年来各个部族的战乱,人们得以安居乐业,会理古城再次成为了南方丝绸之路上非常重要的中转站,并因此重新热闹起来。当时,不管是来自滇缅的马帮,或是南下印度的中原商贩,一路奔波的人们都会在会理卸下重重的茶叶、丝绸和陶瓷,进驻大街小巷,落脚休憩。熙熙攘攘的商队交织着各色口音的交易声,让小城变得热闹非凡。清朝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因为这里“川原并会,政平颂理“,小城由会川改名会理。
啰哩八嗦,说了那么多,还是赶紧回到主题,说说会理的景点吧。寻古怀思,到会里,朋友们一定要去的景点有:明代北门城楼、钟鼓楼、城隍庙戏楼、科甲巷、仓圣宫、武侯祠、金江书院、明清大院等,其中,最为出名的当属钟鼓楼、北门城楼、科甲巷。
钟鼓楼
会理古城之钟鼓楼
钟鼓楼又名凌霄楼,地处古城南、北街与东、西街的交汇处,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总高22米,全楼共3层,20柱落卷洞台基,五星抱月亭顶,八分水,由当时的会理知州主持修建,到乾隆年间两次改修和补修。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被毁,只有座基尚存。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会理一位名叫马宗龙的书画家和建筑师(曾在云南为官)致仕回乡。他一心想要修复古楼,曾在进京述职时,专门前往紫禁城,临摹故宫角楼。因此回乡不久他便组织乡民按图索骥,在原址上建成了一座精雅而雄伟的楼台。由于他把故宫角楼的元素融合在了新楼的设计当中,这让钟鼓楼的造型风格成了西南地区独一无二的存在。
新楼画栋雕梁,流光溢彩;东、西、南、北四方匾额分别为“紫气东来”“长庚西映”“彩焕南天”“光分北级”。基座四方卷洞上方石刻横匾分别为“兴仁”“崇义”“文治”“武安”。可以说,会理现在的这座钟鼓楼可谓“京味”十足。民国时,本地人士太赤霞所撰的钟鼓楼长联博得众人好评而广为流传。
登楼第一层,俯眺全州,苍眩碧流,辨不尽秀瘴晴岚。只此六诏河山,万家烟火,三元鼎甲,五里梅花,以形势,以殷饶,以显贵芬芳。把酒动豪情,仰天长啸,敢谓斯地钟灵!果志士英雄,何妨筹立功图像;骚人墨客,好留些艳雪幽光。慢轻受,玉屏朝霞,塔峰翠霭。
往事彻千年,纵怀今世,红肥绿瘦,且休赏丽日芳花。但看九州壁垒,百姓膏腴,廿世潮流,列邦政治,频残破,频枯削,频进趋优胜。倚栏生国恨,拨剑狂呼,要即当头猛醒!愿兰闺野老,早明了弱肉强食;坐贾行商,亦负起兴民大任。方乐得,金江夜月,莲沼风清。
马氏风格的钟鼓楼重建后,也饱受战火侵袭,几经损毁。现在大家看到的钟鼓楼,是1992年重建的。重建时,为全面复原钟鼓楼的风貌,设计师王志荣在马氏后人的家中,找到了钟鼓楼的模型,在绿陶匠人韩进富的家里到了钟鼓楼宝顶的原型。如今,钟鼓楼已成为了会理古城的交通枢纽和文化标志。从2012年端午节开始,会理县恢复了逝去近百年的钟鼓楼上晨钟报晓、暮鼓定更的传统仪式。每天早晚7:30准时鸣钟击鼓,悠扬的钟鸣鼓磬声响彻古城街巷,已成为会理古城焕发文化积淀的雅韵。
钟鼓楼
“每天早上7:30和晚上19:30,我们都要到这儿来行晨钟暮鼓之礼。到了之后先绕城楼走三圈,焚香点烛,朗诵祈福文,然后敲钟击鼓,早上是先敲钟后击鼓,晚上是先击鼓后敲钟。每逢二十四节气和端午等传统节日,我们还要在古城区的街道上举行游街仪式。”钟鼓楼边一家当地非常出名的小吃店的老板跟我说。晨钟暮鼓,在此之前,我只在古都西安听过,没曾想20年后的今天再一次在古城会理听闻,心情不可谓不激动。国庆节那天,在众人还在酣睡之时,我便早早起床,认真洗漱后爬到楼顶,整衣肃冠,静待那催人警醒、奋进的钟声……
城鼓楼
会理古城之北门城楼
北门城楼俗称城鼓楼、拱极楼,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会理现存最古老的建筑。会理城池的建立以元初修建的黄土城为标志(也就是今天的外城),后经过明清对外城的续建以及东、西、北三关的建设,才基本奠定了这个由古道和大江交汇拱卫的城池。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将土城包砌以砖石,并设四门,唯北门建楼,以司更鼓。门洞上的城楼有两层,属重檐硬山式穿逗土木结构鼓楼,在漫长的岁月里,曾多次被毁后又重建,直至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知州何咸宜主持修缮,并悬匾命名为“拱极楼”,意为四方归向、众星拱护。
鼓楼的作用主要是击鼓定更,与钟楼的撞钟报时相配合,在没有钟表的年代,对城内的人们起居劳作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拱极楼已成为了会理当地集文化、展览、娱乐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重要场所。沿着长满青苔和野草的城墙拾级而上,城楼上的一砖一瓦都充满了深厚的历史气息,游人们在楼阁内看书、喝茶、聊天,在城垛旁近看行人如织,远望青山如黛,好不暇意。
古城北门朝南的城门匾额上,题写有“永固北辰”四个大字。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中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北辰即北极星,方位居中而众星拱之。此门的北面却题写有显眼的“望帝”二字,让人猜测是遥望皇朝的意思,但更多的人相信,会理城在经历叛乱后并最终得以重建,“望帝帮春心托杜鹃”,内心深处想表达的,是对永久安宁的期盼。
科甲巷
会理古城之科甲巷
会理传统民居宅院历史久远,数量众多,形式多样、风格迥异,是古城会理的一大建筑特色。宅院一般为一至三进,也有“四合五天井”“三古重堂”“一正两厢带跨院”“三厢一照壁”等形式。其中“三厢一照壁”,宽出檐、双檐下层抱厦,具有明显的云南民居布局和造型特征。宅院重视大门的形式,多为砖木结构,有半檐式、全檐式、抱厦式。宅院建筑的格扇、门檐木雕花饰精美。门墙基座多有砖雕,其内容丰富、工艺精湛。
西城巷
在这些精美的明清民居中,最为集中、最为经典的莫过于科甲巷、西城巷了。这两条古老的小巷,青石铺路,古砖泥墙青瓦,还有饱经风霜的木门,年代感十足,有的木门上门神的装饰画又叠加上了文革时期的标语,呈现的都是原汁原味,满满的历史痕迹,而不像许多地方都是仿古的现代建筑,让人很是喜欢。
网上看到许多人问,科甲巷民居与其他小巷民居有什么不同?听当地居民介绍,二者的区别在于:科甲巷为官宦人家聚集区,其他小巷为普通居民居住区。据了解,古时的科甲巷走出了许多鼎甲、进士和举人,比如,吴家大院大门正中央一块题有“大夫第”字样的厚厚木匾,就提醒游人这个家庭曾经的荣光决不可等闲视之。
除科甲巷、西城巷里的这些民居外,位于城外五公里处五官屯的高家老宅,也值得一看。这是目前保存得特别完好的一座古院落。高家老宅的院落分两部分,外面是翠意连天的田间山林,走进去则是另一方天地,宁静幽远,抬头看着蓝天白云在青瓦间流动,徒生“自在小院,别有洞天”之感。
金江书院
会理古城之金江书院
金江书院位于会理一中内,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书院始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名会华书院,是解放前会理的最高学府和较早的教育机构。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更名为玉墟书院,后又会川书院。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对书院进行扩建整修后,院宇宽敞,堂舍周备,气度恢宏,兰桂芬芳,竹木阴翳。其主体建筑有讲堂、荟英堂、书室、肄业室、膳堂等。书院中楼台亭阁俱备,廊榭、池塘、假山、书画舫、石拱桥等应有尽有,此外,还购置了大量图书藏于芸香楼,供生员阅读。其建筑规模之宏大,设置之精致,在清代宁远府及其所属各州、县、厅的书院中居于首位。
现存金江书院坐西朝东,由讲堂、正厅、厢房组成,平面呈四合院布局,是目前凉山州保存最好的书院类古建筑。讲堂为歇山顶抬梁式架梁的土木结构建筑,梁柱间施雀替,下饰深浮雕云龙纹鼓形台础,堂前置须弥座明台,垂带踏道4级;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左右厢房各面阔三间,进深一间。抗战暴发后,北大校长蔡元培曾到过这里参观。
金江书院
金江书院以《论语》所载“三畏”“四箴”为学训,为会理培养了大批的人才。在学院的倡导下,会理文风鼎盛,涌现了为数众多的举人,古城因此诞生了一条科甲巷。由于在学校内,目前金江书院尚未全面对外开放,想参观,得找人打招呼才行。
介绍了那么多会理的景点,下面讲讲会理与众不同的美食。会理物产丰富,资源富集,人们的生活相对富庶,不至于为生计而节衣缩食;优越的光热条件让这里拥有种类繁多的动植物,天上地下,飞禽走兽、果叶根茎、蕨薇菌蘑,几乎所有在西南地区出产的山珍,都能在这方寻找到踪迹;发达的农耕文明和广袤的土地资源,为人们提供了丰厚的食材品种;自古以来较为便利的商贸交流,让各地的烹饪技艺在此交集融合,落地生根,为本地饮食文化的发达根系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会理铜火锅
尤为独特的是,因为地处川滇之间,云南的材料、四川的口味,或者四川的材料、云南的口味,成就了独一无二的会理美食。会理的厨师熟练地将云南特色的食材运用川菜的调料进行烹制,或者把传承于异乡的各色吃食大刀阔斧地加以改良;将汉族的烹调技艺和少数民族鲜活生猛的饮食习俗调和起来,把那些粗糙的原生态饮食精雕细琢成足以登上大雅之堂的菜肴,从而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饮食风格。
会理抓酥包子
会理美食众多,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著名小吃有羊肉粉,“鸡火丝”、伤心凉粉、青白焖饭、熨斗粑、筒子骨、铜火锅(会理“三宝”之一)等,其中以会理黑山羊为主要原料的烫皮羊火锅已有逾300年以上的历史。在这些美食中,如同米线之于云南人一样,羊肉则是每个会理人的最爱,据说出差回乡的会理人,第一件事就是上街吃一大碗羊肉。每年阴历七月半和冬至,会理本地人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一项节日活动,便是按传统习俗吃上一顿羊肉大餐。一家不起眼的羊肉馆老板告诉我,每天差不多他都要杀两只羊才够卖。
会理端午长街宴
在特殊的日子吃特殊的食物,是会理与四川其他地方不同的风俗。除中元节、冬至节吃羊肉外,会理人还会在端午节(会理称端阳节)那天吃药膳、洗药浴和“游百病”。端午节来临之前,会理周边的农民和彝族群众从五月初一起,就会上山采挖沙参、泡参、玉竹、仙茅、透骨草、牛蒡根、牛口刺等数十种宜于炖食和洗浴的中草药,运到城里出售,供全市居民选用。因此,端午节前,会理大街小巷药香满城,人如潮涌,形成了极具特色的端阳节药市。
羊肉火锅、药膳不可能天天吃,但羊肉粉和“鸡火丝”则是一日三餐是必不可少的主食。这两种会理的当家招牌小吃,遍布全市各个角落,当然,最出名的几家小吃店都在钟鼓楼附近。
羊肉粉
会理羊肉粉在烹制方法和佐料使用上完全融合了川味麻辣鲜香的特色和当地少数民族原汁原味的豪爽风格,而所用米粉则比云南各地寻常的米线要粗。当一碗肉肥粉粗、汤宽料足、洁白如玉、柔中带刚的羊肉米线摆到桌上,我们享受到的不仅是一道地道的美味,更是一份山野古城大气粗犷的执著与热情。早点摊上,看着当地人将海椒、豆瓣、小米辣三种辣味调料粗暴叠加后,又将姜米和葱花、芫荽铺满大海碗,不禁让人想到了会理人民桀骜不驯的剽悍性格。
鸡火丝
“鸡火丝”是鸡肉火腿丝饵块的简称。饵块发源于云南,自明初传入会理后,经长期结合南北烹调风格并加以不断改进,其做法和吃法与云南传统做法、吃法相比,已发生了诸多变化。经典的烹饪方法是,将雪白软糯弹牙的饵丝放入一只精致的铜火锅中用滚水汆一下捞起装碗,然后将煮熟的公鸡肉撕成细丝、上好的精瘦火腿肉切成细丝,再烫几片碧绿的蔬菜,红白相间,色香味俱全,漂漂亮亮地堆尖一碗,让人欲罢不能。在会理衡量一家“鸡火丝”正宗不正宗,诀窍全在这最后一勺高汤上。观其色:白里透红;尝其味:浓而不腻,成了每一个会理人自小就必须学习掌握了生活秘诀。
筒子骨
除羊肉粉、“鸡火丝”外,会理随处可见的小吃还有筒子骨。到钟鼓楼边的西街啃筒子骨是会理人待客宵夜约定俗成的谢幕式。成都人首创了老妈蹄花,会理人却另辟蹊径,推出了清炖筒子骨。一大钵小火慢炖的猪棒骨,看上去汤腻髓浓,骨酥肉松、蒸汽辉腾、氤氲晶润。银钩铁画般的嶙峋骨感中,透出一股珠圆玉润齿白唇红的膏荑风韵。
会理绿陶
说完小吃,还不得不提下会理三样非常出名的特产:一是石榴,三是古法造纸,三是绿釉陶。会理是驰名中外的石榴之乡,其特产青皮软籽石榴是国内“名、特、优、稀”水果,单果一般重400—550克,特大果900克以上,超大果最高达1500克,营养价值极高。古法造纸历史悠久,技艺精湛,以云甸乡的品质最佳、产量最多。而作为“中国唯一绿陶”的会理绿陶,则被众多的彩陶爱好者视为珍品收藏,产品远销国内外,成为了会理一张靓丽的名片。
钟鼓楼
《咏会理古城》
漫道时光最寡恩,江风山雨入苔痕。
瀛洲园阔融天地,钟鼓楼高警子孙。
犹叹万言元帅事,空伤两表武侯魂。
凭栏云阁独长望,明月东南照古门。
最后,就以诗人苍梧听风的这首七绝结束本文吧。相信,作为一个具有两千多年历史和独特韵味的文化古城,会理终将走出大山,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鲜为人知的千年古城:会理
鲜为人知的千年古城:会理
大卫
去年三八节期间,和几个同事去乌东德电站参观,站在高高的大坝上,随行的朋友望向金沙江上的洪门渡大桥,指着右手边一侧的方向告诉我,桥的右边就是会东,过了会东有个古城叫会理,长征途中中央红军专门在那里召开过一次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对维护党和红军的团结,对巩固遵义会议的成果,有着重要的意义。会理会议,我知道,但召开会议的地方就在离乌东德电站不远的地方,还真没想到。离昆明那么近,为什么不去一亲芳泽、一探究竟、一睹为快呢?但可惜因工作和身体原因一起未能成行。直到今年中秋、国庆大假才终于圆梦。
问了下度娘,会理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最南端,地处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示范区腹心地带,主城区距州府所在地西昌市180公里,东部和北部分别与会东、宁南、德昌县相邻,西与攀枝花市仁和区及盐边县、米易县接壤,南与楚雄州元谋县、武定县及昆明市禄劝县隔金沙江相望。
资料显示,会理因“川原并会、政平颂理”而得名,历来是川滇两省交界的军事和经济重镇,是川滇两省商旅物资的集散地,古代南方丝绸之路贯通县境南北达100多公里,途经44个乡镇,是这条古道的重要驿站,素有“川滇锁钥”的美誉。2011年11月2日经国务院批复,正式成为四川省第8个、凉山彝族自治州第1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21年1月20日,撤县设市。会理古城是凉山州第5个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
从昆明到会理,自驾主要有两条线路,一条是走京昆高速,经富民、武定、元谋、永仁、攀枝花到达,行程361公理,需5小时左右;另一条走京昆高速,到武定收费站出高速沿禄大路北上,跨越金沙江乌东德电站附近的洪门渡大桥后,经会东铁柳镇、姜镇州上蓉丽高速,行程296公理,需时大概也是5个小时多一点。不同的地方在于,走禄劝和会东方向的公路急弯多、坡陡多、隧道多,但独一无二的旅游景点也多:老君峰、马头山、奇石谷、花湖等风景名胜区,遍地开花,静静等着你去寻幽探秘。
因为会东地处川滇交界处,历史上交通、信息都比较闭塞,知道的人不多,因此国人对这个地方的情况了解也不多。但实话实说,会东这个地方给我的第一印象真不错,特别是当地的一些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因此,在介绍会理之前,有必要多费些笔墨说说这里的情况。
我们一行参观完乌东德电站后出来便须横跨金沙江上的洪门渡大桥,此桥不可小觑,其所在之处乃闻名遐迩的红军长征奇袭金沙江渡口之一。伫立山头远眺,金沙江如蛇行般蜿蜒在川滇交界的深山狭谷间,而近处的洪门渡两岸山势险峻,一条羊肠小道宛若一条红飘带缠绕在几乎垂直的悬崖绝壁上。在如此险要的地方,1935年5月2日,中央红军(一方面军)的先遣部队三军团第十三团和第九军团先后从鱼坝渡口和洪门渡口巧渡金沙江进入了会东境内。当地群众讲,乌东德水电站没有蓄水时,几里之遥就能听到金沙江涛如雷鸣的哗哗水声。如今,这里高峡出平湖,“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成为了难得的旅游景点,会东县旅游部门已准备沿“湖”开辟水上旅游专线。
在洪门渡大桥上凭吊完红军的壮举,我们沿会东县除金沙江外最重要的一条河流——鲹鱼河(因盛产鲹鱼而得名)北上20多公理,便到达铁柳镇火石沟村,这里不仅是川西著名的石榴之乡,也是地理学界举世闻名的奇石风景区:鲹鱼河奇石谷风景区。景区内遍布形态各异的壶穴,为全国独有、世界罕见。壶穴,又称瓯穴,指基岩河床上形成的近似壶形凹坑。据四川省冶金地质勘查院专家勘察,会东奇石谷境内因特殊的砂岩,加上特殊的陡崖,河水急流极易产生涡流,而涡流中携带的砾石会对河床进行挖钻,并对坑穴的侧壁进行不断刮擦,经过长期的磨蚀就形成了独特的壶穴地貌景观。
虽是第一次到鲹鱼河风景区,但我还是能够深切地感受到,美丽的鲹鱼河,既有母性的温柔,更有艺术家的娴熟。她365天不舍昼夜,奔流不息,丹青点墨绘行云,妙笔翩跹舞霓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左描右绘,为我们精雕细刻出了一道道美不胜收的自然奇观。放眼望去,奇石谷内漫山遍野都是大小各异、深浅不一的壶穴;两岸石壁对峙,怪石嶙峋,花草树木歪歪斜斜地生长在沉积多年土壤里,十分苍郁翠绿;河中平缓的水流在烈日的映衬下宛如一位婀娜多姿的少女,而两岸形态各异的石壁,则犹如一个个健美的男子,线条硬朗,浑身充满力量。站在横跨峡谷的大桥上,纵观整个山谷,“临清风,对朗月,登山泛水,意酣歌”的感觉瞬间油然而生。
河滩上那些巧夺天工、姿态万千、奇形怪状的“美丽疤痕”,或圆或扁,凹凸有致,有的似桶,有的似壶,有的似碗,当散发着淳朴清香的清泉从壶口悠悠溢出,仿佛正在为远道而来的客人沏茶递水;有的置于荫凉之处,似凳似椅,来来往往的游人,或坐或躺,在徐徐清风中简直舒服至极;有的如倩女梳妆,若巨象饮水,似将军舞剑,宛铁锅炖菜,让人仿佛走进了一座美轮美奂的艺术宫殿,不禁连连感叹:“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现”。
行至天生桥处,河水变得湍急,桥体历经千年打磨,肌肤光滑如丝绸。行走在上面,每跨一步都得小心翼翼。站在桥上,向上游凝望,河道两岸怪石嶙峋,河水汹涌澎湃,击打着河岸,水花四溅,发出阵阵怒呼,真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向下望,河水奔涌注入剑池之中,浪花淘尽,惟余莽莽。
站在剑池边,隔着“护城河”遥望,一排奇石犹如守城卫士般身披金甲,手持利剑,严守待阵。阳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他们的甲衣和佩剑上,金光闪闪,耀人眼目,仿若“甲光向日金鳞开”。沿河往下再走不多时,便来到一个高不可攀的奇石,此石四壁光滑,上端开口只有井口一般大小,在洞壁有人高的地方,有一瞭望洞,透过洞口,观看狭窄的峡谷,又是水势澹澹,山谷耸立,河水撞击岩石的声音响彻云宵。“水冲石壁撞金钟”,看到如此奇妙的景观,不得不叹服于河水的温柔与强大,它细心呵护着这里的每一块石头,又毫不动摇地一点一点、一丝一丝地打磨它们,从而赋予了这些石头最俊朗的姿态和最美丽的颜值。
峡谷内,地处鲹鱼河下游的火石村地段和河口段还分布着一组沙沟瀑布群。沙沟瀑布群的瀑布落差5—40米不等,水源来自于鲹鱼河支流嘎吉境内的沙沟河,当地最出名的滮水崖瀑布落差约100米,雨季水量巨大,十分壮观,特别是由于从洪门渡大桥前往嘎吉镇的公路从瀑布下穿过,让这里成为了许多摄影爱好者的打卡之地。
鲹鱼河奇石谷地质公园附近不仅山川俊秀、风光旖旎,人文地理和风士民俗也异常丰富。相传明洪武25年,云南彝族首领(会东民间称“彝鲁王”)反叛,为躲避官兵追剿,涉金沙江到了会东县地界的“彝鲁王”在会东一带盘踞多年,在当地留下了许多关于他的传说。会东属西昌,这里有彝族,不让人意外,令我最为吃惊的是,地质公园附近的半山腰上,竟有座傈僳族民族风情园——三村村傈僳族民族风情园。
傈僳族在会东自称“尼泼”,俗称“大脚板”,为清代中期,由云南武定、姚安等地迁入。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会东傈僳族在语言、服饰、民风民俗等方面与云南怒江、丽江、迪庆等地的傈僳族相比,显示出了鲜明的地域特色。特别是“姑遮”(傈僳语,意即嘎且且撒勒舞),舞风粗犷、豪放、风格迥异,在众多的民族舞蹈中独树一帜。
据考证,傈僳族嘎且且撒勒舞起源于日常生活和劳动。古时,傈僳族群众为逃避天灾、兵荒,不得不四处迁徙,形成了白天狩猎夜晚围火而栖的习惯。每得猎物,傈僳族男女老少便围之欢呼雀跃,逐渐形成了曲膝、拧身、两手自由甩动、用力跺脚、翘脚、前后合脚等表达喜悦之情的嘎且且撒勒舞基本舞步。后来受大自然的启发,又创造了“毛羊攒头”、“憨斑吃水”等模仿大自然的舞蹈。据不完全统计,加上宗教祭祀性舞蹈,会东傈僳族嘎且且撒勒舞现存有40余种脚法。其中:以脚数多少命名的如半边脚、一边一脚等15种;以动物形象命名的如“毛羊攒头”、“鹞子翻身”等7种;以其他方式命名的如老人脚、姑娘脚等20余种。
“一脉含情倾吐大山心绪,万木侧耳聆听天籁跫音。”会东傈僳族群众不但热爱舞蹈,还有对山歌的习俗,现在,傈僳族青年男女还通常用对歌表达感情,寻找自己的意中人。每逢传统节日如春节(称大年)、农历六月二十四火把节(称小年或幺年)、农历十月初一“牛王会”,或者婚丧嫁娶,傈僳族男女老少都会聚在一起,通宵达旦对山歌、跳嘎且且撒勒舞,因而素有“谷子黄,傈僳狂”的谚语。
会东傈僳族的服饰制作工艺复杂多变、绚丽多姿,堪称当地一绝。风情园内,身着绣边衣服、穿着花布草鞋、系着花围腰的傈僳族少女,体态婀娜多姿,尽显修长身段,又添华贵典雅之气质,仪态万千,风情万种。
参观完奇石谷景区和三村村傈僳族 风情园,本想驱车前往铁柳镇另一个重要景点——正在申报4A级景区的的老君峰风景区,但因贪恋鲹鱼河奇石谷地质公园和三村村傈僳族民族风情园的美景和文化,晚上又预订了会理古城的客栈,只能忍痛割爱,马不停蹄奔向会理古城。
行走在铁柳镇、姜州镇的田园风光间,沿途桑榆遍地、庄稼满山,随便往那个方向望去,铺天盖地奔来眼底的都是繁茂的森林、金黄的庄稼、火红的石榴和古朴的农舍,养眼的风光让人没有一丝一毫的疲劳,在此起彼伏的欢笑声中不知不觉便到了心心念念的会理古城。
《咏会理古城》
晏玉学
千年蜀道楼檐密,巍巍龙肘始流溪。
河如玉带城中嵌,舞柳随风尽向西
来古城之前,我看了当代诗人晏玉学关于会理古城的36首七绝,对这首《咏会理古城》印象最为深刻,没想到下车后第一时间的所见所闻还真如诗中所言:会理人民的母亲河——发源于龙肘山麓的会川河,沿古城与新区交界处穿城而过,河两岸高大挺拔的柳树因常年劲吹东南季风而齐刷刷地向西边倾斜,古城内巷陌交错,经典的明清建筑鳞次栉比,密密麻麻一大片……
会理四面环山,气候温润,四季如春,素有“小春城”之称。从高空俯瞰,会理古城呈长方形布局,依然保持了古时规划的四街三关二十三巷的基本格局,以钟鼓楼为中心,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呈十字形散射开来,其中,南街至北关总长三里三,街宽七米,为古城最主要、最繁华的街道。临街店铺大多是明清时期的建筑,多悬门匾,木柱梁枋均为鲜艳的傈红色。沿街建筑一层居多,局部有二层,构成高低错落、起伏有致的街景轮廓。除七条主街外,古城尚存完整小巷20条,巷内多为明清建筑,路面皆为石板铺砌,加上形式各异的民居院落,组成了古风依旧的历史文化街巷。
虽然会理古城内现存的建筑大都为明清时期所建,但会理的历史长着呢,追根溯源,得说到商周之时。据载,商周至战国之时,会理为西南夷邛都国地。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遣司马相如开灵关道,通西南夷,在境内建会无、三绛2县,隶属越嶲郡(今西昌)。这是会理有文字记载的建制之始,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晋武帝太康二年(公元前281年),越巂郡府移至这里,裁三绛县并入会无县,时间长达140年。刘宋之时,郡治移还邛都,其后会无县废治。唐太宗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在境内设和集县,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又于会无县故治设会川县(隶属云南,一直到明洪武27年,也即公元1394年才再次归四川管辖)。至德元年,会川为南诏蒙氏所据,设会川都督府,辖清宁郡;大理段氏时期改为会川府,下辖有泸州、隆州、黎溪、永昌、会理5州。
看到了吧,从唐高宗上元二年开始,到南宋以前,很长一段时间(近720年)内,会理都隶属于云南。作为曾经的南诏国辖地,南诏第八代国王酋龙就葬于会理,谥号景庄王,会理后世还专门建了景庄庙(会理二中内)祭奠他。因长期受云南主体少数民族生活习俗的影响,地处金沙江以北的会理、会东当地居民也喜欢上了本为云南当地美食的米线、饵丝、火腿等食物,并创造了许多新鲜的吃法。窥一斑而知全豹,当地朋友告诉我,在会理,你既能感受到四川的热辣,也能领略到云南的古朴,它是川滇文化汇聚、交流、融合的一个典型地区。
作为云南人、四川人都应该清楚一点,历史上,云南和四川并不是划江而治的,和会理一样,曾隶属于四川镇雄府、东川府、乌蒙府的巧家、会泽、恩安(今昭通)、永善、镇雄、大关、鲁甸七县,是清雍正时期才划归云南的;而建国后的1965年、1966年两年内,为支持渡口市(即攀枝花市)建设,国家又先后将隶属于云南的永仁、华坪县45个乡镇(公社)划归四川管辖;1974年,为支持云南的发展,又将宜宾的安富乡、水东乡、水河乡划到云南,现在的水富市就是在这三个乡的基础上并入绥江县的太平乡和盐津县的两碗乡,于1981年组建的。
这次会理之行所见所闻,让我再一次看到了川滇两省人民相互影响、水乳交融的一面。当然,这也是迄今为止我发现的地处西南边陲的以白族、彝族、纳西族为主的滇西少数民族,对金沙江以北、很“内地”的四川居民民风民俗影响(我把它叫做反向文化输出)最为深远的两个地方之一,另一个地方是木里,那里的俄亚大村至今仍然保留着远古时期纳西族独有的一妻多夫的习俗。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总体上,史料记载中的会理大的战乱较少,影响较大的是明洪武年间,云南彝族首领“彝鲁王”发动叛乱,明太祖朱元璋派遣三十万大军南下平叛。“彝鲁王”逃至会东、会理一带避祸,但最终还是被明军剿灭。叛乱平定后,大批出征的将士就地屯垦戍边,在一片废墟上开始重建城池。建城并非易事,当时城内的百姓构成极为复杂,既有北方的蒙古族,也有湖广填四川的汉族移民,还有从云南迁徙而来的彝族、傈僳族等少数民族。
历史上,会理的这些部族之间常有冲突,积怨颇深。然而,战乱过后,所有人都陷入居无定所、亲人离散的境地中。过往的一切纷争,在重建家园的迫切愿望面前,变得微不足道。这时,一些智慧的长者提出建议,劝导大家放下争议,携起手来,一起协助明军修城。长者们的提议得到众人的积极响应,大家齐心协力,协助明军用一年多时间,修建了一座崭新的城池,会理百姓也在这个过程中化干戈为玉帛,变成了真正的一家人。
初略估算下,重建后的会理古城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多难兴邦。这次会理古城的重建,最大的收获不仅是为后人留下了一座精美的历史文化名城,更是重塑了会理军民之间、汉人与蛮夷之间、本地人与外地人之间、上流社会与普通民众之间戮力同心、同心同德、凝心聚力、众志成诚办大事、办难事、办急事的优良传统。如果说会理古城重建的背后有什么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我想这一点应该是最重要的。
如今在会理,不仅可以看见北方的戏楼和四合院,还可以看到南方的园林厅堂、云南少数民族风格的石雕,不同风格的建筑鼎力于一方城中,让这座群山环抱的古城有了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不凡气度。
会理城的重建,加上明王朝屯垦政策的实施,让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结束了几百年来各个部族的战乱,人们得以安居乐业,会理古城再次成为了南方丝绸之路上非常重要的中转站,并因此重新热闹起来。当时,不管是来自滇缅的马帮,或是南下印度的中原商贩,一路奔波的人们都会在会理卸下重重的茶叶、丝绸和陶瓷,进驻大街小巷,落脚休憩。熙熙攘攘的商队交织着各色口音的交易声,让小城变得热闹非凡。清朝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因为这里“川原并会,政平颂理“,小城由会川改名会理。
啰哩八嗦,说了那么多,还是赶紧回到主题,说说会理的景点吧。寻古怀思,到会里,朋友们一定要去的景点有:明代北门城楼、钟鼓楼、城隍庙戏楼、科甲巷、仓圣宫、武侯祠、金江书院、明清大院等,其中,最为出名的当属钟鼓楼、北门城楼、科甲巷。
会理古城之钟鼓楼
钟鼓楼又名凌霄楼,地处古城南、北街与东、西街的交汇处,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总高22米,全楼共3层,20柱落卷洞台基,五星抱月亭顶,八分水,由当时的会理知州主持修建,到乾隆年间两次改修和补修。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被毁,只有座基尚存。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会理一位名叫马宗龙的书画家和建筑师(曾在云南为官)致仕回乡。他一心想要修复古楼,曾在进京述职时,专门前往紫禁城,临摹故宫角楼。因此回乡不久他便组织乡民按图索骥,在原址上建成了一座精雅而雄伟的楼台。由于他把故宫角楼的元素融合在了新楼的设计当中,这让钟鼓楼的造型风格成了西南地区独一无二的存在。
新楼画栋雕梁,流光溢彩;东、西、南、北四方匾额分别为“紫气东来”“长庚西映”“彩焕南天”“光分北级”。基座四方卷洞上方石刻横匾分别为“兴仁”“崇义”“文治”“武安”。可以说,会理现在的这座钟鼓楼可谓“京味”十足。民国时,本地人士太赤霞所撰的钟鼓楼长联博得众人好评而广为流传。
登楼第一层,俯眺全州,苍眩碧流,辨不尽秀瘴晴岚。只此六诏河山,万家烟火,三元鼎甲,五里梅花,以形势,以殷饶,以显贵芬芳。把酒动豪情,仰天长啸,敢谓斯地钟灵!果志士英雄,何妨筹立功图像;骚人墨客,好留些艳雪幽光。慢轻受,玉屏朝霞,塔峰翠霭。
往事彻千年,纵怀今世,红肥绿瘦,且休赏丽日芳花。但看九州壁垒,百姓膏腴,廿世潮流,列邦政治,频残破,频枯削,频进趋优胜。倚栏生国恨,拨剑狂呼,要即当头猛醒!愿兰闺野老,早明了弱肉强食;坐贾行商,亦负起兴民大任。方乐得,金江夜月,莲沼风清。
马氏风格的钟鼓楼重建后,也饱受战火侵袭,几经损毁。现在大家看到的钟鼓楼,是1992年重建的。重建时,为全面复原钟鼓楼的风貌,设计师王志荣在马氏后人的家中,找到了钟鼓楼的模型,在绿陶匠人韩进富的家里到了钟鼓楼宝顶的原型。如今,钟鼓楼已成为了会理古城的交通枢纽和文化标志。从2012年端午节开始,会理县恢复了逝去近百年的钟鼓楼上晨钟报晓、暮鼓定更的传统仪式。每天早晚7:30准时鸣钟击鼓,悠扬的钟鸣鼓磬声响彻古城街巷,已成为会理古城焕发文化积淀的雅韵。
“每天早上7:30和晚上19:30,我们都要到这儿来行晨钟暮鼓之礼。到了之后先绕城楼走三圈,焚香点烛,朗诵祈福文,然后敲钟击鼓,早上是先敲钟后击鼓,晚上是先击鼓后敲钟。每逢二十四节气和端午等传统节日,我们还要在古城区的街道上举行游街仪式。”钟鼓楼边一家当地非常出名的小吃店的老板跟我说。晨钟暮鼓,在此之前,我只在古都西安听过,没曾想20年后的今天再一次在古城会理听闻,心情不可谓不激动。国庆节那天,在众人还在酣睡之时,我便早早起床,认真洗漱后爬到楼顶,整衣肃冠,静待那催人警醒、奋进的钟声……
会理古城之北门城楼
北门城楼俗称城鼓楼、拱极楼,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会理现存最古老的建筑。会理城池的建立以元初修建的黄土城为标志(也就是今天的外城),后经过明清对外城的续建以及东、西、北三关的建设,才基本奠定了这个由古道和大江交汇拱卫的城池。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将土城包砌以砖石,并设四门,唯北门建楼,以司更鼓。门洞上的城楼有两层,属重檐硬山式穿逗土木结构鼓楼,在漫长的岁月里,曾多次被毁后又重建,直至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知州何咸宜主持修缮,并悬匾命名为“拱极楼”,意为四方归向、众星拱护。
鼓楼的作用主要是击鼓定更,与钟楼的撞钟报时相配合,在没有钟表的年代,对城内的人们起居劳作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拱极楼已成为了会理当地集文化、展览、娱乐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重要场所。沿着长满青苔和野草的城墙拾级而上,城楼上的一砖一瓦都充满了深厚的历史气息,游人们在楼阁内看书、喝茶、聊天,在城垛旁近看行人如织,远望青山如黛,好不暇意。
古城北门朝南的城门匾额上,题写有“永固北辰”四个大字。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中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北辰即北极星,方位居中而众星拱之。此门的北面却题写有显眼的“望帝”二字,让人猜测是遥望皇朝的意思,但更多的人相信,会理城在经历叛乱后并最终得以重建,“望帝帮春心托杜鹃”,内心深处想表达的,是对永久安宁的期盼。
会理古城之科甲巷
会理传统民居宅院历史久远,数量众多,形式多样、风格迥异,是古城会理的一大建筑特色。宅院一般为一至三进,也有“四合五天井”“三古重堂”“一正两厢带跨院”“三厢一照壁”等形式。其中“三厢一照壁”,宽出檐、双檐下层抱厦,具有明显的云南民居布局和造型特征。宅院重视大门的形式,多为砖木结构,有半檐式、全檐式、抱厦式。宅院建筑的格扇、门檐木雕花饰精美。门墙基座多有砖雕,其内容丰富、工艺精湛。
在这些精美的明清民居中,最为集中、最为经典的莫过于科甲巷、西城巷了。这两条古老的小巷,青石铺路,古砖泥墙青瓦,还有饱经风霜的木门,年代感十足,有的木门上门神的装饰画又叠加上了文革时期的标语,呈现的都是原汁原味,满满的历史痕迹,而不像许多地方都是仿古的现代建筑,让人很是喜欢。
网上看到许多人问,科甲巷民居与其他小巷民居有什么不同?听当地居民介绍,二者的区别在于:科甲巷为官宦人家聚集区,其他小巷为普通居民居住区。据了解,古时的科甲巷走出了许多鼎甲、进士和举人,比如,吴家大院大门正中央一块题有“大夫第”字样的厚厚木匾,就提醒游人这个家庭曾经的荣光决不可等闲视之。
除科甲巷、西城巷里的这些民居外,位于城外五公里处五官屯的高家老宅,也值得一看。这是目前保存得特别完好的一座古院落。高家老宅的院落分两部分,外面是翠意连天的田间山林,走进去则是另一方天地,宁静幽远,抬头看着蓝天白云在青瓦间流动,徒生“自在小院,别有洞天”之感。
会理古城之金江书院
金江书院位于会理一中内,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书院始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名会华书院,是解放前会理的最高学府和较早的教育机构。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更名为玉墟书院,后又会川书院。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对书院进行扩建整修后,院宇宽敞,堂舍周备,气度恢宏,兰桂芬芳,竹木阴翳。其主体建筑有讲堂、荟英堂、书室、肄业室、膳堂等。书院中楼台亭阁俱备,廊榭、池塘、假山、书画舫、石拱桥等应有尽有,此外,还购置了大量图书藏于芸香楼,供生员阅读。其建筑规模之宏大,设置之精致,在清代宁远府及其所属各州、县、厅的书院中居于首位。
现存金江书院坐西朝东,由讲堂、正厅、厢房组成,平面呈四合院布局,是目前凉山州保存最好的书院类古建筑。讲堂为歇山顶抬梁式架梁的土木结构建筑,梁柱间施雀替,下饰深浮雕云龙纹鼓形台础,堂前置须弥座明台,垂带踏道4级;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左右厢房各面阔三间,进深一间。抗战暴发后,北大校长蔡元培曾到过这里参观。
金江书院以《论语》所载“三畏”“四箴”为学训,为会理培养了大批的人才。在学院的倡导下,会理文风鼎盛,涌现了为数众多的举人,古城因此诞生了一条科甲巷。由于在学校内,目前金江书院尚未全面对外开放,想参观,得找人打招呼才行。
介绍了那么多会理的景点,下面讲讲会理与众不同的美食。会理物产丰富,资源富集,人们的生活相对富庶,不至于为生计而节衣缩食;优越的光热条件让这里拥有种类繁多的动植物,天上地下,飞禽走兽、果叶根茎、蕨薇菌蘑,几乎所有在西南地区出产的山珍,都能在这方寻找到踪迹;发达的农耕文明和广袤的土地资源,为人们提供了丰厚的食材品种;自古以来较为便利的商贸交流,让各地的烹饪技艺在此交集融合,落地生根,为本地饮食文化的发达根系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尤为独特的是,因为地处川滇之间,云南的材料、四川的口味,或者四川的材料、云南的口味,成就了独一无二的会理美食。会理的厨师熟练地将云南特色的食材运用川菜的调料进行烹制,或者把传承于异乡的各色吃食大刀阔斧地加以改良;将汉族的烹调技艺和少数民族鲜活生猛的饮食习俗调和起来,把那些粗糙的原生态饮食精雕细琢成足以登上大雅之堂的菜肴,从而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饮食风格。
会理美食众多,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著名小吃有羊肉粉,“鸡火丝”、伤心凉粉、青白焖饭、熨斗粑、筒子骨、铜火锅(会理“三宝”之一)等,其中以会理黑山羊为主要原料的烫皮羊火锅已有逾300年以上的历史。在这些美食中,如同米线之于云南人一样,羊肉则是每个会理人的最爱,据说出差回乡的会理人,第一件事就是上街吃一大碗羊肉。每年阴历七月半和冬至,会理本地人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一项节日活动,便是按传统习俗吃上一顿羊肉大餐。一家不起眼的羊肉馆老板告诉我,每天差不多他都要杀两只羊才够卖。
在特殊的日子吃特殊的食物,是会理与四川其他地方不同的风俗。除中元节、冬至节吃羊肉外,会理人还会在端午节(会理称端阳节)那天吃药膳、洗药浴和“游百病”。端午节来临之前,会理周边的农民和彝族群众从五月初一起,就会上山采挖沙参、泡参、玉竹、仙茅、透骨草、牛蒡根、牛口刺等数十种宜于炖食和洗浴的中草药,运到城里出售,供全市居民选用。因此,端午节前,会理大街小巷药香满城,人如潮涌,形成了极具特色的端阳节药市。
羊肉火锅、药膳不可能天天吃,但羊肉粉和“鸡火丝”则是一日三餐是必不可少的主食。这两种会理的当家招牌小吃,遍布全市各个角落,当然,最出名的几家小吃店都在钟鼓楼附近。
会理羊肉粉在烹制方法和佐料使用上完全融合了川味麻辣鲜香的特色和当地少数民族原汁原味的豪爽风格,而所用米粉则比云南各地寻常的米线要粗。当一碗肉肥粉粗、汤宽料足、洁白如玉、柔中带刚的羊肉米线摆到桌上,我们享受到的不仅是一道地道的美味,更是一份山野古城大气粗犷的执著与热情。早点摊上,看着当地人将海椒、豆瓣、小米辣三种辣味调料粗暴叠加后,又将姜米和葱花、芫荽铺满大海碗,不禁让人想到了会理人民桀骜不驯的剽悍性格。
“鸡火丝”是鸡肉火腿丝饵块的简称。饵块发源于云南,自明初传入会理后,经长期结合南北烹调风格并加以不断改进,其做法和吃法与云南传统做法、吃法相比,已发生了诸多变化。经典的烹饪方法是,将雪白软糯弹牙的饵丝放入一只精致的铜火锅中用滚水汆一下捞起装碗,然后将煮熟的公鸡肉撕成细丝、上好的精瘦火腿肉切成细丝,再烫几片碧绿的蔬菜,红白相间,色香味俱全,漂漂亮亮地堆尖一碗,让人欲罢不能。在会理衡量一家“鸡火丝”正宗不正宗,诀窍全在这最后一勺高汤上。观其色:白里透红;尝其味:浓而不腻,成了每一个会理人自小就必须学习掌握了生活秘诀。
除羊肉粉、“鸡火丝”外,会理随处可见的小吃还有筒子骨。到钟鼓楼边的西街啃筒子骨是会理人待客宵夜约定俗成的谢幕式。成都人首创了老妈蹄花,会理人却另辟蹊径,推出了清炖筒子骨。一大钵小火慢炖的猪棒骨,看上去汤腻髓浓,骨酥肉松、蒸汽辉腾、氤氲晶润。银钩铁画般的嶙峋骨感中,透出一股珠圆玉润齿白唇红的膏荑风韵。
说完小吃,还不得不提下会理三样非常出名的特产:一是石榴,三是古法造纸,三是绿釉陶。会理是驰名中外的石榴之乡,其特产青皮软籽石榴是国内“名、特、优、稀”水果,单果一般重400—550克,特大果900克以上,超大果最高达1500克,营养价值极高。古法造纸历史悠久,技艺精湛,以云甸乡的品质最佳、产量最多。而作为“中国唯一绿陶”的会理绿陶,则被众多的彩陶爱好者视为珍品收藏,产品远销国内外,成为了会理一张靓丽的名片。
《咏会理古城》
漫道时光最寡恩,江风山雨入苔痕。
瀛洲园阔融天地,钟鼓楼高警子孙。
犹叹万言元帅事,空伤两表武侯魂。
凭栏云阁独长望,明月东南照古门。
最后,就以诗人苍梧听风的这首七绝结束本文吧。相信,作为一个具有两千多年历史和独特韵味的文化古城,会理终将走出大山,走向全国,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