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性是否有典型形象?

标签:
服装zara东方时尚林徽因中国杂谈 |
分类: 时尚笔记 |
前门高调开业的H&M京城第一店
人头攒动
zara的模特从来不寂寞
西方的时尚文化真的是全球通用的语言吗
上周接受法国时装杂志的采访,特意从法国赶来的作者Jean Michel 有着法国知识分子特有的气质,说起话来温文尔雅,问题却丝毫不温和。开门见山的第一个问题便是:几乎世界上每一个城市的女性都有着她们的特质,就像我们说起纽约的女人,巴黎的女人时,会想起一些固有的形象,那北京的女人是什么样?上海女人又有什么特点?
我很迅速的回答了他,但是这个问题却一直留在脑子里。
北京女性和上海女性到底有什么差异,中国其他城市的女性又是什么形象?虽然我搜寻到了不少形容词,但是脑海里却非常模糊的形象,是因为我们的世界太多元而没有了典型?还是我们根本就还没有找到一种风格来描述21世纪的中国女性?
我于是会想起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女大学生,会想起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女人,她们的形象清晰的印在我们的脑海里,风韵独具。近日重读林徽因的作品,相片中的她古典,柔美,清新脱俗。她的身上不仅深深留下了那时出国留学的中国女知识分子的印记,还有着林徽因特有的味道,一位东方的古典美人。但是又是什么样的水土和文化塑造了她的独一无二呢?
我于是开始自问,21世纪的中国女性又是在什么样的文化和水土中成长,作为一个集体,我们在世界舞台上是否也具有一个独一无二的特质和外形?
而早在2006年,媒体就大力描绘过H&M,ZARA等快速时装品牌就在上海展开的大战,这次H&M高调进军北京,坦白说,我却丝毫不担心H&M会抢了ZARA的市场,它们将会和更多欧美时尚品牌共同涌进中国市场,进军北京、上海,甚至中国每一个一线及二线城市,潜在的消费者群体如此巨大,这块巨型蛋糕还刚露出雏形,又何惧自己碗里分得的份额不够?
今日很多媒体就此采访,大多关注的也是快销时装品牌大卖的原因,但是很少有人考虑快销时尚文化传播的结果。其实畅销原因很简单,假设普通人都有一个梦想或趋同梦想,能够以最快的速度以平价价格穿上最近各大时装周上的靓装,和明星同台走在时尚前沿,如果这个假设成立,那么所有这些快销品牌的出现都是为了实现这一假设而做的努力。而高速运转的生活是培养快销时尚文化并使其迅速致富的土壤。我相信,这个假设已经逐步的被全球市场证实成立。
这些品牌并不仅仅是在中国畅销,而是早已在全球点燃了大众的热情。不难想象,如果我们站在外太空眺望地球这颗蓝色星球,很快就会看到这些快销品牌的小旗子会如麦当劳,肯德基一样插满世界的每个角落。
不知道是该欣喜,还是恐慌。
我常说时尚需要教育。外来时尚品牌和时尚文化的进入无疑是有益于我们最初的成长。我在中国时尚行业15年,也是一个不断接受教育与自我学习的阶段,而这十五年来,也正是中国时尚产业从初具雏形到现在以迅猛之势向前发展的十五年,中国的时尚工作者从一个学习者的姿态转变为传播者和创造者,他们对中国的时尚教育和时尚文化普及起到了很大作用。而现在,我们开始进入一个专家、媒体、与大众互相传播和互相学习的阶段,时尚论坛中涌现出来的平民明星和媒体上的明星艺人们一较高下。外来大品牌,以及这些时尚快销品牌迅速进入中国市场,对于拉近中国与世界的距离,以及普及时尚文化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对于激发中国大众完善自我形象,提升形象起到了重要作用。雪纺衫、斜肩裙,罗马鞋,这些各大品牌还没有来得及放进柜台的货品,早以泛滥于网络,穿在了普通消费者身上。这两年走在路上,也明显的感到了北京女孩子们的着装在日进改变。而我相信,中国每一个城市的年轻人们,都在走向一种趋同,文化的趋同,和外形的趋同。
但是真正的时尚又是一种精神。真正意义上的时尚精神与流行的时尚文化,原本是两个相悖的概念。时尚精神需要的是不断创新,不断注入新鲜血液,需要的是创造独特的个性印记。作为时尚工作者,现在是我们需要选择的时候了,我们可以随波逐流的充当一个传播者甚至复制者,或者是站出来,做一个真正的创造者,引领潮流。走到今天,这些外来品牌(外来的设计师,设计师作品,时尚媒体)对于中国的设计师和时尚媒体而言应该不仅仅只是学习的教科书,而应该成为一个老朋友和公正竞争的对手。西方的时尚文化,我们知道了很多年,学习了很多年,而今天,也应该是东方时尚迅速崛起,并绽放姿态的时代了。我们是否都已经做好了准备?
作为一个高级定制品牌的管理者和艺术总监,我感到的是责任和压力,我们需要团结起来,去创造一种东方时尚,但绝对不是简单的模仿和复制,无论是对古人,还是对外宾。翻阅林徽因的作品,读她的文字,看她的音容笑貌,品味她的韵味,她那个时代的时尚我们已无法再复制,但是今天我们一定会有一种属于我们自己的时尚,我们的味道,我们的气质,我们的美。
不知大家有何看法,你们心中的中国女性应该是什么样的外在形象出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