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广华传》索隐(二)

(2011-12-18 15:46:42)
标签:

文化

《李广华传》索隐(二)

《李广华传》索隐(二)

 

题解

 

七月间,李健方家来电话,说他们几个朋友要创办一份刊物,名为《新传记》,定于某月出版,要我这传记文学界的老兵,写一篇文章,定时交稿。所写之人,必为企业家。说是创刊号上,政治家、文学家等类传记,已有人写了,独缺一篇企业家的传记。山西不乏优秀企业家,写一篇想来不是难事。

李健有命,不敢违拗。其时我正在写一部书稿,央求宽限几天。

虽已领命,实有难言之隐。山西企业界,朋友多多,就是大企业的老总,也识得二三。但是一想这些人,平常写他们的多了去,何差我一个?电话打过去,未必就见拒,六十大几的人,远迢迢地去了,住上几日,草草完稿,又如何对得起朋友的重托?再就是,我总觉得,国营大企业的老总,虽号称企业家,实为政府官员,今天任命下来,就是企业家,明天卸任他调,又恢复真身。固然有一身二任,做出大业绩者,以企业家而论,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能不能写一个普通的,真正的企业家呢。甚至不必说是企业家,说是企业人也行。说白了就是那种,全凭自己艰难创业,而成就了一番事业的。

这样一想,连我自己都激动起来。

对,就写这样的人。

一想就想到了李广华先生。他的企业,不能说多么大,只能说是个小型企业,但我知道,他的这份家业,是全凭了他的德行,他的才干,他的不懈的努力,才有今天的。我们的社会,缺少的正是这样的企业家。

也就在那几天,在报上看到一个消息。

据《中国经营报》报道,首次全国中小型企业工作会议,初定九月召开,一个正部级管理机构或国务院层面的跨部门协调机制,也在酝酿之中。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专门针对中小企业以及非公有制经济的国家级工作会议。国务院办公厅、全国工商联正在紧张进行会议的筹备工作。

真没有想到,一介草民之所思,竟与中央的大决策不谋而合!

书稿还没有完成,就跟广华先生联系了一次。

一听说我要写他,广华先是一惊,说,我这人值得写吗?

我说,值得,就是你,我来写。

书稿完成后,立即投入采访。他的那些事儿,平日交谈中就知道不少。要写文章,远远不够。我们的采访,不是那种正襟危坐式的一问一答,而是喝酒聊天,东拉西扯。当然我得随时记笔记。今天是他来我这儿,过两天是我去他那儿,一来二去,三来四去,过去只知道大略的事儿,现在翻了个底儿朝天。还有些过去不知道事儿,也捎带翻了出来。说到难为情处,广华说,你这是写文章,还是断案子呀。我说,这话算是说对了,有句古话就叫“为文如老吏断狱”,你不一定懂,意思该知道,写文章就跟断案子差不了多少。

材料齐备了,下来是怎么写。

怎么写,这可是个大事。写文章,写书也一样,要想出新,先是体例,其次才是章法与文辞。我是学历史的,七想八想,竟想到传记文学老祖宗司马迁先生身上。若老先生活到今天,不写《史记》,而写一部《中国企业家大传》,他会怎么写呢?李广华这样的非公有制经济范畴里的小企业家,会不会也写上一篇传记呢?

若写,这样的企业家,肯定不会放在“本纪”里,也不会放在“世家”里,只能放在“列传”里,也不会太长。其详细事迹,只能靠后世的司马贞先生来作索隐了。唐代司马贞曾作《史记索隐》。

既如此,我何不一学司马迁作篇《李广华传》,再学司马贞先生,给这个传作个“索隐”。古人有“文章西汉两司马”的说法,指的是司马迁与司马相如,我这一篇文章,无意间竟仿了两个司马,可说是“一篇文章两马司”了。

前面所写,就是仿司马迁的“列传”。下面为索隐。列传用了文言文,索隐文字,在两千年以后,当然得用白话文了。司马迁的文章,古朴晓达,元气淋漓,与之相配,索隐纵然用白话文,也要清楚明白,自然流畅。在这上头,以我的文字功夫,还是敢自信的。

正规的索隐,应当在正文中注明序号,下面一一对应。为了让正文显得清爽些,就不加序号了,仅摘录词句,以为节名。有些事件(词语),互相关联,也就放在一起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