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五老书画   各擅胜场

(2010-08-26 18:00:50)
标签:

文化

五老书画 <wbr> <wbr> <wbr>各擅胜场

 

 五老书画   各擅胜场

韩石山

 

各级报纸中,最难办的,怕要数省报了。领会中枢精神,看中央报纸就够了,体察民间情形,看市县报纸就够了,这不上不下的处境,能做的,似乎只有“上传下达”或“承上启下”而已。事有不尽然者。真要在一省之内,敦教化,厚风俗,兴利除弊,资政辅治,又非省报莫能为了。

过去的情形,功在典籍,不便多言,隐隐然总觉得错失了什么,真要叫说个明白,也说不出个什么。这些日子,接连看了《山西书画“大家•名作”品鉴》系列,方悟出,所错失者,仍一种雄浑的气度,一种文化的情怀。可是你能说过去就没有登刊过这些书画家的作品?怕也不是。能说过去的版面就小吗?怕也不是。感觉是种很玄妙的东西,真要能一一指证,怕也就不是感觉了。

在“大家•名作”品鉴系列中,依次亮相的,分别是姚奠中、力群、张颔、赵梅生、林鹏五位老先生。五老其人,均有缘相识,多数且亲承其謦欬,领受其教诲。说后学是僭妄了些,说晚辈该无大错。在我新近出版的《张颔传》里,有一章《书画品鉴》,写的就是恭听张先生谈论书画的事。姚奠中先生,是山西大学的教授,在校时虽未听其授课,其风采则是早就瞻仰过的。二十多年前,曾登门请教,归来并有专文颂扬。林先生住同一条街,不时过访,谈天说地,最是相得。力群先生住家省城时,曾趋府拜谒,卜居京师后,还有过书信往还。独赵梅生先生,虽有一面之雅,未得深谈,诚为憾事。

刚写过张先生的传,就从张先生说起吧。某日,我带一幅郑孝胥的中堂和一副傅增湘的对联,请张先生鉴定真伪并品评优劣。老先生将两件书法摊在床上,从容道来,如数家珍。先说傅的对联,说是二王的底子,字体端庄,功力深厚,确为佳品。我问,签名三字,笔墨干枯而无力,莫不是仿造?回说,名家写字,尤其是这样的大字,多是铆足了精神写,待到签名时,气泄神疲,草草勾画几笔,是常有的事,不足为病。反是这样的地方,最难造假,真迹无疑。说到郑孝胥的字,说是名气大的人,求索者众,不免有应酬之作,这幅字软塌塌的,真迹不假,只是见不出郑字的真功夫。郑氏作字,常用拖笔,就是那个捺,末笔该打个折的,他就那么随意地拖了过来。在常人算是弊病,在他却只能说是特征。能把弊病写成特征,见出个性,且让人认可的,就是大家了。二王固然神圣,一味摹习,纤毫毕肖,顶多只能说“差真迹一等”,终难成大器。看字不能光看字形,还要体味其神韵,斜敧有致,气韵贯通的,方为上品,像傅青主的字,就达到这样的境界。真要一个字一个字的掂量,那就是不是看字,而是看小学生临帖了。

虽是短短的一席话,听了却有醍醐灌顶的感觉。

由张先生这样的观点,看姚先生与林先生的字,便是另一种感觉。姚先生的字,首先是学人之字,其次才是书家之字,其浓厚的文化蕴涵,与凝重而灵动的字体,互为表里。若能想到老先生那颀长而儒雅的身姿,稳健而轻快的步履,感到的不是笔在字上的运行,而是一位古代的儒者,在旷野上踽踽独行,峨冠博带,飘然欲仙。

林先生又是另一种姿态。还是让我转述一位书家朋友的话吧。前几天见了姚国瑾先生,在他的工作室里有一番闲谈,说起山西书坛三老,国瑾兄先是引用了《论语》上孔子的一句话,道是:“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接下来的说辞是,姚先生学问淹博而经历坎坷,世事洞明而心境淡泊,可谓“中行”者;张先生书艺甚高,而坚守古文字学一道,专心致志,绝不旁鹜,终成大器,可谓“狷”者;林先生少小投笔从戎,天分极高而性情旷达,虽以书法名世,而绝不以此餍足,旁搜远绍,锐意进取,涉足多项,均有骄人的业绩,可谓“狂”者。

这样的概括,虽不尽周全,确也抓住了三老为人为学的要点。尤其是对林先生而言,最是贴切。或许是性情有相通之处吧,三老中,对姚张二老,我是敬重有加,而对林老,则是分外亲切。去了林府,听林先生高谈阔论,常有种翻江倒海,酣畅淋漓的感觉,不知身在何处,不知日之将暮。

我于绘事,一窍不通,与力群、赵梅生二老,交往也不多,可说的只是,力老的经历,不能不让人敬仰。现在见过鲁迅的人,已经不多了。而力老能在鲁迅逝世的第二天,即亲赴其宅,为之摹下遗像,这是何等的荣幸。后来奔赴延安,在鲁艺任教,且参加了著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又是怎样的荣光。有此双重的身价,本可安然享用,而力老几十年间,奋斗不息且童心未泯,直可说是一棵艺术的长青树了。

赵梅生先生画梅,卓有声名,多年前就曾有幸观赏。记得还送给过我一个印制的小画册。这次看了专版正中的一幅《暗香盈袖》,又是一番气象,诚如《简介》中所说,“人老画新,不落窠臼”。由不得感叹,赵老真是“为梅而生”啊!

五老里,三位书家,张先生长于篆书,姚先生长于行书,林先生长于草书。两位画家,力群先生长于版画,梅生先生长于国画。可说各有专攻,各擅胜场。我想未必是编辑的青眼,怕还是,天遂人愿,给我们这块古老的土地,及早安排了这样高标的前贤。

也不是没有遗憾。该祝贺的是五老均届耄耋之年,遗憾也正是这里。真的是后继乏人,还是虑有未及?收获是容易的,耕耘是艰辛的,播种更容易却更为艰辛。若能遴选几位中年书画家,踵武其后,难免不招人非议,但多少年之后,能有一位达到五老的境界,就不算走眼。于报纸是多大的荣耀,于个人又是多大的恩典。

一个真正的外行,拉拉杂杂说了这么多,不是胆大不知羞耻,实在是看到省报能这样的新局面,忍不住想说几句。知我罪我,非敢计也。

 

                                                              2010年5月12日于潺湲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