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儒雅博学姚国瑾

(2010-06-29 17:06:57)
标签:

文化

儒雅博学姚国瑾


      儒雅博学姚国瑾

                                       韩石山

    自己就写文章,最看不上眼的,恰是写作这个行当;对书画一窍不通,最爱结交的,恰是书画行里的人。有这两点,说我是个自轻自贱而又附庸风雅的人,当不为诬枉。

    书画行里交往多的,除过两三位老先生,不老不小这一茬里,就要数南沙先生姚国瑾了。

    初识国瑾先生,何年何月何处,全不记得了。不会太早,也不会太迟。可以佐证的有这么几件事:说起他们几个人当年拜林鹏先生为师的仪式,我就在场;说起某年为张颔先生举办书画展的事,我参观过;偶尔说起早先的某次聚会,似乎也有我。

    朋友交往,有的是慢慢热络起来的,有的是一相识便顿生敬意。与国瑾先生的相识交往,当属后者。起初让我佩服的,不是他的书法,而是他的性情,还有他的学识。年龄不能说多大,那份温和,那份清雅,直可说有古君子之风。不管是酒席上的漫谈,还是私下里的闲聊,一说起什么,那带点晋南口音的普通话,不疾不徐,舒缓有致,总能说出个道理来。不时引用几句古文,也都提纲契要,恰到好处,既不以自己的博学而炫人,也不以听者的狂悖而迁就,听来没有醍醐灌顶的猛烈,只有甘泉润喉的清爽。

    比如某次闲谈中,我说了对古今文经学的脉络总也弄不清楚,国瑾听后,淡然一笑,说他也还知道一些。接下来从西汉末年,鲁恭王怎样从孔子旧宅壁中掘得古文经传说起,董仲舒如何,贾逵又如何,直到清朝的乾嘉学派,头头是道,如数家珍。我听后,虽不能明了其深刻的含义,大致的情形总还是明白了些。

    真正领略了国瑾先生博学多才的,是在我写《张颔传》的时候。有次在“经史讲堂”聊天,说起采访张先生的难度,老先生本性谦和,许多该知道的事,竟无处下手。国瑾说,他手头有封张先生的信,说及对当今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看法。问在何处,说是家里,当即乘车同去他在南沙河畔的家里取来。回来细细研读,不胜欣喜。虽说只有张先生的信,仍能看出,国瑾先生看书之博,思虑之深,若不是这样,张先生就不会那样认真作答了。

    简约说来是这样的。一次国瑾去看望张先生,说起他购得一套《古史考》,张先生问其中可有关于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文章,他说有,在第九册上。张先生说想看看,过后送去,同时附上他的一封信,谈了对顾颉刚先生“层累地造成的古史”这一命题的看法。张先生回信,夸他的看法“甚好”,同时说到当今夏商周断代工程的不足,对主其事者既有褒扬,也有讥评,可谓深中肯綮。以张先生平日的为人行事,这样坦率地批评同时代的学人,是极为罕见的。我将件事,几乎一字不易地写入了《张颔传》。只是碍于张老的情面,没有说出主其事者的姓名。

    书法家里,国瑾不光能文,且能做诗。春天吧,有次与高原小兄聊天,说前两天国瑾给他发来一首诗,就在手机上。打开让我看,竟是首七律,说的是送儿子赴东瀛求学的事。诗曰:

                 元日合家庆团圞,父子二人两孤单。 

                 明朝娶得新妇至,他年谁怜破袄寒。

                 一去东瀛问归路,三转名师岂为钱。

                 从此易水变渭水,笠翁芒鞋老钓竿。

    后两句最见性情,意谓儿子赴东瀛后,他这个老父亲,只能像姜太公一样,独自去渭水之畔钓鱼去了。

    相处久了,常看国瑾临场作书,从容而淡定而又挥洒自如,如庖丁解牛,砉然而成。尤其是书成投笔四顾那一刻,说是有周公瑾当年,“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气度,那是一点也不假的。我不懂字,每观其书法,总能隐隐地感到,有种儒雅淳厚之气,飘逸在字里行间,说是性情的体现,莫若说是积学之所致吧!

 

                                                                  2010年6月11日于潺湲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