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君何不忍须庾

标签:
娱乐 |
我今年35岁,我前夫因病去世5年了,这些年来,我一个人带着一儿一女生活。去年经人介绍我认识了一个小我两岁的老乡,我们一起合作开了个厂子。刚开始我们合作得很愉快,但日子久了,我架不住他三番五次的骚扰,和他发生了不该发生的事。他有家有室,而且从内心里我并不喜欢他,可很想和他终止这种关系,可因为厂里的业务,我们必须天天呆在一起。我现在很苦恼,不知道该怎么办。
要是二十年前,回答这样的问题,我一定劝你告到法院去,太没人性了,乘人之危欺负孤儿寡母。要是十年前,回答这样的问题,我一定劝你抽回自己的本金,收拾东西走人,远远离开这种没品德的东西。然而,现在,我不会说那样的话了,我要劝你的是,何不忍须庾。道理,请听我说。
这年头,活的都不易,你一个年轻寡妇,带着一对儿女,活的更不易。开厂子跟找工作的道理是一样的,不同处只是一个用的是自己的本金,一个挣的是别人的薪水,用了自己的本金,也不过是将本求利,等于自己挣自己的薪水。无论主顾之间,还是同伙之间,最要紧的是和睦相处。从你的信上看,这个人除了想占你的便宜之外,其他方面尚无大碍。所谓的骚扰,也要分开来看,有的是真正的揩油使坏,有的说不准真的是一片爱慕之心,只是格于双方的情境,不可能结为秦晋,只能出此下策。但愿你的同伙属此类。
你若是一时气愤,拂袖而去,且不说对方会不会将本金如数奉还,就是奉还了,你又能怎样?再找一个合伙人,就肯定比这个好,要是更坏呢?与其做这样没有把握的事,那就不如暂且忍须庾。这个词儿,不是我创造的,古人早就说过。东晋的谢安是个很有本事的人,有次他跟左卫将军王坦之,为一件要紧的事去看望朝中重臣郗超,日头都快压山了,还不接见,坦之想走开,谢安说:“独不能为性命忍须臾耶?”于是忍须庾就成了中国人克制情感的一个警语。曾国藩对此有独到的体会,他说:忿怒二字,圣贤亦有之,特能少忍须臾,便不伤生。为了你投入的资金能得到最大的回报,为了你一双儿女将来的福祉,还是忍一忍吧。至于怎样周旋应对,你比我聪明,自会应付裕如。
将来最后的处置该是,到了一定的时候,比如你的资本已获得最大的回报,抽回资金另起炉灶也是一番辉煌,就可以从容地对你的伙伴说拜拜了。临走的时候,不妨再教他一番做人的道理,那就更牛了。这样说好像是唆人作恶,不是的,实在是你的处境太令人同情了。
作者简介:
五年大学,四年半虚度,三十年工龄,大半时间在家中闲坐。著作三十余种,可读的不过三两本。看着高高大大,实则胆小如鼠;看着聪明伶俐,实则蠢材一个;看着狂妄自大,实是谦卑有礼。唯一可凭恃者,下笔为文,必守敬慎二字,不敢有违圣人之教也。
(这是我应《山西晚报》副刊之邀,为《那点事》专栏写的系列小文之一,已刊发,后附的是报上刊出的我的简介,我拟的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