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个演员和他的自传

(2007-07-14 07:45:46)

一个演员和他的自传

 
 
             一个演员和他的自传

                 ——《李英杰自传》序

                                                      韩石山

 

  再是落魄的人,一听到乡音也会亢奋起来,再是乖张的人,一听能为乡亲办点事也会满口应承,——没有什么深奥的道理,不过是人之常情罢了。因此上,一位朋友先打过招呼,接下来李英杰先生在电话里说,要我为他的这本自传写个序时,便毫不作难地答应了,且连声说:“不胜荣幸,不胜荣幸!”

  这样说,绝非自谦,在山西南部那个叫临猗的县里,李英杰可是响当当的文化名人,上至耄耋下至孩提,几乎没有人不知道李英杰其人的。就是不知道,只要你稍微提示一下(唱):“大黄牛嗯嗯嗯……”对方便会憬然而悟:“噢,饰许老三的那主呀!”不说别人了,他演的《一颗红心》,就是有许老三的那出眉户戏,我就看过。更早些的《梁秋燕》看过没看过,记不清了,以年龄而论,该是看过的,至少戏中的几句唱词至今还能记得,算起来,该是五十年前的事了。

  本是聊尽绵薄,然而,待到英杰先生将全书的电子文本发过来,一看就让我迷住了。且三个月之内,看了两遍。不是故作惊人之语,也不是曲意逢迎,——我有许多毛病,数上一百个,这样的毛病也不会在一百个之内。实情是,收到后就看了且颇有感触,而七事八事的搅扰,未能及时将写出,待到非写不可了,心说再粗略看看便可动笔,不意一看又看进去了,等于重看了一遍。

  看的过程中,由不得想,这是一个艺术家的成长史,也是一个地方戏演员的幸酸史,是一个艺术人才的奋斗史,也是一部临猗县眉户剧团的发展史,一部山西晋南地区民间的人情史。将来出版后,必然会在临猗一带,引起阅读的热潮。你可以不必去演戏,但你不会不努力奋斗,不会不体味人间的酸甜苦辣,不会不注重老辈的人情世故。除非你都能无师,倘若愿意有所借鉴,这本书便是你最好的教材。

对于一个功成名就的演员来说,英杰先生最可贵的地方,在于他的真诚与坦率。少年时怎样的痴迷音乐又怎样的顽劣成性,出名后怎样的钻研剧艺又怎样的自以为是,文革中怎样的备受磨难又怎样的伺机报复(比如故意误场),与同道之间怎样的互相切磋又怎样的不无怨怼,都一五一十地娓娓道来,既不因人情的违碍而曲意回护,也不因后来的声誉而故意拔高。读完全书,你会感叹一个有心人在这波诡云谲的世道中,怎样由一个不谙世事的莽撞青年,成长为或者说跌打为一个演艺高超,人格高尚的艺术家,是多么的不易,又是多么的幸运。

  作为一个作家,出自本性,未看之前我最为担忧,看之中最为挑剔的,是全书的布局和语言。自传是很难写的,平铺直叙,必然了无意趣,纵横穿梭,必然杂乱无章,而语言呢,一个几乎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的艺人,又能怎样的高明?然而,出乎意料的是,看过之后,我最为欣赏的恰是全书的布局,和语言的运用。至此我才醒悟,也可说是后悔莫迭,各类艺术在它的最高境界上原本是相通的,这粗浅的道理,原本了然于心,事到临头,因为面对的是一个地方戏的演员,怎就弃之脑后而格外苛求?

  先写自幼儿对艺术的痴迷,再写学戏的艰辛,接下来便是一次高过一次荣誉。你以为这一切来得太容易了吗?且慢,那一招一式的得来,那人情世事的纠葛,费尽了多少的心机,又隐含着多少的辛酸。你还觉得这不过是题中应有之义吗?再看,四十天之内双亲去世,为了一副棺板而去乞求县委书记,这还不算,妻子身患重病而演出在即,只好带上病妻一起奔赴外地,家中留下年幼的儿女还有小妹,——实在说,读到这里我忍不住暗自垂泪!这还不够,你再看看艺人的命运,那么功绩卓著的剧作家兼导演仙凌阁先生,在他的家乡竟难有立足之地,远走他乡又那样的死于非命(李先生没说是什么地方,我知道,是汾西县,其时我正在这儿教书,曾见过仙凌阁先生),那么年轻又那么贤惠的女演员解存芳,竟在一次转场的途中从人货(布景)混装的拖拉机上栽下当即殒命!

  你看这写法,多像一出精彩的大戏,一场一场地演下去,高潮迭起而意味悠长,又多像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一笔一笔地涂上去,终于成为一幅艺术的巨制。

最为神奇的,该是事件的调度,因果的交错。后果在此,而前因在彼,不因前因而影响后果的奇突,也不因后果的侧重而削弱前因的分量。比如他最初的出名,是演了《梁秋燕》中侯下山这个角色,此事写在第三节之二里。一个进入剧团不久的小学员,怎会一出道就演这样重要的角色呢,细心的读者或许会有此疑问,到了第七节之二里,你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原来是演侯下山的老演员因故未来,为了救场,领导才临时抓了他的差,没想到就一炮打红,也就一举成名。

  再说语言。最大的特色该是,句子不长,衔接自然,干净利落,从容顺畅,隐隐然又有种丝竹之气。给你的感觉,就像是看戏,不管台上的人物怎样动作,怎样言语,耳旁总响着悠扬的胡琴声,清脆的鼓板声。更为难得的是,字里行间,还充溢着一种晋南人特有的风趣幽默,时不时的,让你忍不住地会心一笑。无论从哪一方面说,这都是一种有意味的文字,一种有黏性的文学语言。好多作家,孜孜圪圪(前两字右为石)几十年,都未必能臻此境界。

  前面我说过,各类艺术在它的最高境界上是相通的,以此来解释英杰先生语言的文学性,总觉得难以让人信服。布局可以出自直觉,语言毕竟来自修炼。英杰先生并没有受过专业的评议训练,何以有这样好的文字修养呢?道理是不是这样:一是长期的演员生活,耳濡目染,潜心体味,他懂得怎样把话说得巧,说得妙,让人听了还想听;二是艺术上的成就,让他有种做人的自信,心里怎么想的,嘴里就怎么说出,不因怯懦而颠三倒四,也不因忌讳而欲言又上,这样好的心态,你就是想让他把文章写的疙里疙瘩,啰里啰嗦,都不容易了。

  二次读过,我深深体会到,古人说的“爱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确有其道理。爱什么,好什么,极可能是时势的驱动,利益的诱惑,而乐什么,纯粹是心性的贯注,天分的展现,时势也罢,利益也罢,必然是弃置一旁,义无反顾地勇往直前,不达目的誓不为人,不臻至善绝不停歇。想想吧,一种事业化成了身心的愉悦,还有什么苦难不可克服,还有什么险阻不可超越?再进一步,还有什么比这可称之为美满而惬意的人生?

  英杰先生的人生,确实是美满的,惬意的,年轻时演了那么多的好戏,年纪大了又写了这么一本好书。

  想说的话还很多,不敢再说了,说的越多越露丑,再说下去,别人会怀疑我这个作家是冒牌货了。

 

                                      2007711潺湲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