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徐志摩书信全编》书前赘语

(2006-04-14 10:25:15)

《徐志摩书信全编》书前赘语

                                      韩石山

 

不管你读没读过徐志摩的信,相信你一读就会“黏”住。

你知道他和陆小曼的情事,看他给她的信,或许能让你得到更大的满足。你不会那么俗。那好。你知道他和胡适是好朋友,想知道他给他的信中,对社会,对人生,还有什么更其超卓的见识。也不是。你只是想看看那个时代,人们真实的生存状态,怎样用书信你来我往表达情感。

不必说了。看一个过去时代的人的信件,如同去做一次穿越时空的探险旅行,只要走过去,总会眼有所见,耳有所闻,断不会空手而归。

有一个前提你已笃定在心里,就是,这必须是真实的信。写的那边,写信只是写信,事先没有想到刊登,过后也不会想到让对方存留。收的这边,看信只是看信,随后的处置全在各人的习性,爱保存就保存,爱丢弃就丢弃。直到有一天,出了什么事儿,想起应当收集,也只能收集到还保存着的,丢弃的早就无影无踪。这样写下来的,这样留下来的,才是真信。否则,随你叫什么,只怕不能叫信。因为它只有信的形,不具信的质。信是最私密的交流文字,日记更私密,可惜不是用于交流。

好的,我完全同意。放心吧,徐志摩的信,是真正的信。既有信的形,也具信的质。

噢,有一点你还不放心。给别人的信都好说,给陆小曼的信会不会先存了要发表的心?志摩给小曼说过:“将来等你我大家老了,拿两本都去印出来送给朋友们看,一定是很有趣的。”这是小曼一九三四年在《论语》上为发表《爱眉小札》中的部分文字写的小序里说的。日记都存心印出,信函岂不更甚?

妙,你对徐志摩的熟悉快赶上了我。不是这么回事。那是热恋中的昵语,意在鼓励小曼将日记坚持下去。给小曼的信,是不是真正的信,从小曼的感受上,可以得到印证。

一九三五年秋天,赵家璧着手编辑《志摩全集》时,陆小曼为之征集志摩的书信,效果不太理想,没办法,只好把自己保存的夫君的信悉数交出。她对赵家璧说:“这些家书内容,很多涉及我们间的私情,也有牵涉到家庭琐事的。我原来不准备全部交你拿去发表,现在北方的老朋友们都不来支援我们这个全集的计划,万不得已,只能由我一个去出丑了。”(赵家璧商务版《徐志摩全集》序)涉及私情,家庭琐事,让小曼觉得出丑,还能不是真正的信吗?

从留存方式上亦可证之。现存的徐志摩给陆小曼的信,有六十多封。实际远不止此数。一九三一年五月十二日,志摩给小曼的信上责怪说:“前三年我去欧美印度时,那九十多封信都到哪里去了,那是我周游的惟一的成绩。”现在我们看到这次外出期间给小曼的信,不过十四封。其余约摸八十封,只会是让小曼弄丢了。

不怀疑了吧。下来该听我的了。你得看到这儿再看下去,才能知道。

算你幸运。

情事,见识,人际交往,这些不管偏重哪一方面,对读书人来说,都是人之常情,不必讳言,也不足诟病。这是指你是个普通读者,把这些信件当作闲书在看,或者你是个学者,要在这些信件里找你需要的材料。如若不是这样,你是个作家,或者不是作家却有写作的雅兴,那就不一样了。你得细细地品读。不是全部,至少相当一部分,或某些段落,要这样地读。

这样说的前提是,志摩散文的造诣是很高的。在为他的散文全编写的《书前赘语》中,我征引了多位人士的说法,说明他的散文的优点。借用其中一位的说法,那就是,“笔端既充满感情,叙述自易委婉生动”。这,不光是散文的极高境界,就是写小说,写杂文,写报告文学,都可说是化境。

这样的优点,如果你以为是写了之后,反复修改所致,就整个儿错了。这是一种功夫,更准确地说,是一种心性。具备了相当的文字表达能力之后,能否臻此化境,端在有没有这样的心性,或者说是这样的心境。

品读志摩的书信,你就会发现,他的书信,和他的散文,写作之时,是同样的心性,同样的心境,同样的笔端充满感情,同样的叙述委婉生动。散文你可说经心结撰,书信总不会是先起稿再誊抄吧?

写作,谁都知道,要袒露真情实感。知道与做到,其间的距离不是可用道里计的。中国现代作家中,表露真情而最能打动人心的,有二人,一是郁达夫,一是徐志摩,二人恰恰又是中学里的同学。要揣摩郁氏的法门,该读他的《日记九种》,而要揣摩徐氏的法门,那就只有读他的书信了。那本《爱眉小札》,实际上也是书信。

我不知道将这个道理说清了没有。如果没有,那是我太笨。心里是明的。如果多少说清了些,你又有所领悟,那我们应当互相祝贺。

关于编排,有一点要说明。徐志摩的信,凡作为文章发表的(比如一九二五年十月八日给孙伏园的信,信中明确说“请你就替我登出”),均收入天津人民出版社《徐志摩散文全编》中,就不再收入本书了。这是本书与别的徐氏书信集不同的地方,还请读者明察。

原想少写点,不意拉拉杂杂还是这么多。罪过,罪过。

                   

〇〇六年四月五日潺湲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