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且作个判断。你肯定读过徐志摩的几首诗,比如《沙扬娜拉》比如《再别康桥》,你肯定知道徐志摩的一些事,比如跟陆小曼的婚姻比如跟林徽因的恋情,虽不甚了了,总会有所耳闻。于是在你的记忆里便有了这样的底色:一个低吟浅唱的诗人,一个风流倜傥的才子。还有就是死得太早了。与其说你在怜惜诗人,不如说你在怜惜自己。你没有错,就那几首诗,就那几宗事,你只会得出这样的印象。
可我还是要说,你错了,肯定错了。亵渎了诗人不要紧,你不理解他有人理解,耽搁了自己可不是小事,你有可能错过一次灵魂的洗涤。人的一生中,这样的机会不会很多。他不像你想的那么简单,就是他的诗歌,也不是一味的轻曼。出身浙江硖石首富之家,他不放弃享受,但他更知道砥砺自己的气节。国内的北京大学、北洋大学,美国的克拉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英国的剑桥大学,看似随意的游转;法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所选的学系,未免驳杂,他注重的是人格的养成,志向的远大。他的志向是改造中国,使之走向民主与富强。他要做的是一个欧洲文艺复兴式的人物。诗歌只是他心志的张扬,情感的宣泄。正如一泓清水,下面是坚硬的岩石,又如一抹云霞,背后是湛蓝的苍穹。
细细地读他的诗,有灵性的飞舞,也有悲悯的沉潜,有勘破红尘的放纵,也有泣血锥心的呜咽。非有大抱负者,不会有这样的轻盈,非有大智慧者,不会有这样的简约。《徐志摩传》中,在历述了《再别康桥》成诗前的经历,我有这样的感叹:
是就一首诗的评析,亦可说是通读徐诗的一个津梁。那些以为清柔秀丽乃徐诗真谛的读者,其与徐诗之隔膜不知凡几。读过几首徐诗便自恃灵性率尔操觚者,更当戒之又戒。
体味,放下世俗的羁绊深深地浸淫其中。
靠近,迎着人性的朝暾慢慢地往前走去。
这,或许,还不一定,你才能理解我们的诗人,和他的诗。
《徐志摩诗歌全编》再版之际,领编辑之命,写这么几句话在书前,不敢说是序,就叫赘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