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看太原市政府的执政能力(二)

(2005-12-22 11:51:25)

二、只管平面,不管立体

这话说来太长。十几年前,我还在另一个楼上住的时候,刚搬进去那一段时间,机关

还没有安无塔送水器,我住在六楼,白天时常没水,夜里十二点才来水。也不是那么正点,有时十一点就来了,有时下一点才来。就是白天,也不是每天都没水,有时还是有的。现代生活,什么都讲究个准时,这和打游击似的,时间长了怎么受得了。我生气了,就给自来水公司写了封信,说,不管什么时候来水,你定个准确时间,好让我等也知道什么时候等。过了几天,自来水公司来了两个人给我解释,说,不是没水,实在是太原五一路这一带的地下水管的主管道,还是日本人时期铺设的,太老化了,承受不了那么高的水压,只有到了夜里,别处用水少了,才敢打压送水。市里给他们的任务的是,保证三楼以下有水就行了,他们为了市民生活方便,才夜里打压送水的。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是你们机关安无塔送水器。我听了就完全服气了。此后,每当冬天,看到这一带街道上跑水,开膛剖肚的抢修,就知道又是日本人的主管道在作怪了。建国四五十年了,一个城市的地下水管,竟还是日本人时候铺设的,一届一届的市政府为什么不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呢?惟一的解释怕只能是,它在地下。要是在地上,任何一届政府都会当作当务之急的。

这几年太原在城市交通上最大的举措,该是修了滨河路与长风街吧。一条缓解了南北的堵塞,一条增强了东西的通畅。堪称善举,功莫大焉。滨河路早一些,先说滨河路。滨河路又分滨河东路与滨河西路,西路的情况不知道,东路还是知道一些的。隔不了几天,就看到报上登出滨河东路上发生交通事故的报道,不是两车相撞,就是车辆撞伤撞死行人。我不是什么交通专家,也知道这是为什么。

举例说吧,一辆小车,从府西街西行要拐上滨河东路南行,且看它是怎样行驶的。快到漪汾桥时,就得拐到右侧的车道上,再右拐上了一条与滨河东路平行的车道。左侧有道护栏,栏上有个缺口,它得从这个缺口左拐才能上了滨河东路。前面说了,滨河东路是南北的主要通道,车辆川流不息且车速极快,这样它就必须穿过右车道(从南往北)上朝北行驶的车流,才能夹塞儿挤进左车道(从北往南)上的车流南行。我的妈呀,两度危险,都在一瞬之间,稍有闪失,不出车祸那才怪呢。行人你说他没走天桥(且不说天桥设置合理不合理),车辆你怎么不说它没走天桥呢?供车辆行驶的天桥——立交桥在哪里?整个滨河东路上,没有一座立交桥!

再说长风街。好,滨河路上是当年虑事不周,没有修立交桥,这可是启用没有几年的新建的通衢大道呀。整个一条街上,竟然也不见一个立交桥。这条大街横穿整个城市,南北有多少条路,就有四倍数目的车行路口。从建设南路到河西的义井,少说也有十条南北路吧,那就有四十个车行路口。也就是说,同一个不长的时段里(比如半个小时),这条街上就有四十个危险的机会,怎么能不常出事呢。我敢说,这条街若不是一条畅通的大道,危险还要少些,成了畅通的大道之后,危险才成倍地增加了。从危险增加这一点上说,这是做善事还是做坏事,真还须细细掂量,就算是好事也得打个不小的折扣。

有次坐出租车过长风街,我问司机这条街上怎么不修立交桥,是不需要吗。司机说,修立交桥要花钱呀,再说一条路上几个立交桥,一年两年哪能修起来呀。我一下子明白了。钱不是当紧的事,长官们要的是政绩,是快点能见上的政绩。如果一条路到他的任期满了还修不起来,下一任接手很快就完成了,哪算谁的政绩呀。

一个没有立体交通的城市,能说是个现代化的城市吗?一个地下没有畅通的输水管道,地上没有立体的交通体系的城市,比一个大村子能强到哪儿?

,只做容易的,不做困难的。

是去年吧,太原的报纸上登出了太原市多少年的规划蓝图,据说还是一个外国公司参与设计的。别的我没有记住,就记住了一个“南移西进”,说是将来太原的城市发展,要向南推进,向西发展。这个方案当然有许多可取之处,比如用绿地与林带将相邻的社区隔开等等。但它的一个最大的不可取之处是,不是改造旧城,而是建造一个新城。我上大学时,并州路大营盘以南,几乎全是庄稼地,大原的主要城区在迎泽街以北。就是二十年前,我移居太原时,迎泽街以北仍是太原的主要城区。现在可倒好,才过了没有几年,府东街以北,尤其是五一路上,已日渐萧条。待这个“南移西进”的规划一旦实施,我相信,迎泽街以北,除了钟楼街、柳巷一带还会维持昔日的繁华外,整个杏花岭地区,加上尖草坪地区的一部分,都会成为无人眷顾的“旧城区”。还有就是,一条五一路上,这儿一个大楼突出来,那儿一个大楼凹进去,我真不知道这么多少年,太原市政府的长官们,对这座城市有没有个整体的规划。不能说你上台了来一个规划,他上台了再来一个规划,那不叫规划,只能叫“指划”,指手划脚的划。

还说“南移西进”。这些年,南边,尤其是亲贤北街一带,已经发展起来了,再往南推移,其繁华也将指日可待。只是,这样的太原,还是一个太原吗?这种做法,很像农村那种粗犷型的耕作方式,开了一片新地,旧地就撂荒了,建上一个新村,旧村就成荒园了。现在五一路从府东街往北,两边几乎还是解放前的旧民居,没有一点新气象。想来多少年之后,会更其残败破旧。那时太原的老居民会感叹:田园荒芜兮,吾将奚归?

在现今的土地征用制度之下,以政府的权威,征用土地,新建各种城市设施,再没有比这样做更省力省时而又大见成效的了。

太原的空气污染,主要是因为太钢建在北边上风头处。首钢的搬迁计划,已经启动,真要为太原人民谋福利,真要建设一个现代化的文明城市,为什么不可以在这方面拿出点魄力?“逃离”是个办法吗?再往南移,能避得开冬季的西北风吗?只要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北边的土地,跟南边的土地,除了搬迁的难度大些,还有什么根本的不同?

有这三条,也就行了。实际上不止这三条,随便还可以举出一条,比如理念滞后,动作迟缓。太原是个高原城市,市中心的河流本来就不多,汾河不说了,还有几条很小的水系。因为不知道水流情形,有的或许该叫渠。河也好渠也好,反正是流水的沟。免得授人以柄,还是叫渠吧。记得早先金刚里那儿有条渠还流水,后来那一带修马路,不知听了哪位高人的指点,用水泥板把渠面盖住了。真是糊涂啊。到了二十一世纪,肯定不会做这种蠢事了,可接下来还有更蠢的事。金刚里再往西,新建路的东侧,有条叫饮马河的水渠。就是前年吧,忽然看见在疏浚治理,办法是将渠底和堤岸,全铺上水泥板。是好看了,但也更蠢了。好看也只是修成那一会儿好看,将来渠底有了污泥沉淀,较之原先的泥土底子会更难看。再就是,地下水是个自我循环补充的有机系统,渠里的水可以渗进地下,地下的水也可以通过土壤里的毛细管升到地面,循环往复死水也会成为活水。这下倒好,渠里的水渗不下去,地下的水升不上来,若不及时注水,时间一长就成了臭水沟。这个办法,过去有的城市也用过,现在人家早就不用了,我们却当作新办法在用。这样的水平,怎么能把一个大城市管理好?这道理,农村里稍明事理的村长也会懂得,可我们这儿管这事的,是堂堂地市级、副省级的党政大员呀。

写到这儿,忽然想起在一本叫《黄河孤旅——黄万里九十年人生沧桑》的书上看过的一个情节。清华大学教授黄万里先生,为黄河三门峡大坝的事,几次上书中央都无回音,终于通过董必武将信件转到了中枢。中枢安排水利部某位副部长接见黄,听取意见。黄很兴奋,觉得这回可是有着落了。清华在城外,一早就兴冲冲地赶到城内,先去住在水利部附近的一个亲戚家里。那位亲戚也是位学者,对水利部的这位副部长有所了解,告诉黄,此人系工农干部,文化水平很低,不过一村长之材,什么事也解决不了,纵是中枢安排,也别抱什么希望。黄不以为然,还是按时去了,回来之后大为感慨,说,哪里是村长之材,分明是个保甲长嘛。

我把这件事写在这儿,一点也没有嘲弄太原市领导的意思,我只是想说,太原市政府在处理城市建设与规划这么重大的问题上,其魄力、思路与做法,都没有超出一个能干的村长的水平。说的好点,也不过是不一个能干乡镇长罢了。

市井小民,信口胡言,对与不对,且当别论,只有一片诚心,可誓诸天日。

 

                   200531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