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上「等投喂」和「自己吃」的大人们

标签:
亲子教育心理咨询师职场 |
分类: 职场 |
文/师至洁
今天偶尔看到一句话“当我们成年后,职场上也有「等投喂」和「自己吃」的大人。前者需要一点推动,后者自己买菜、自己点菜、自己搜索菜谱学做菜。”
的确,在我21年不算久的职场生涯中,算起来,也就这两种人了。
经常在一个人沉思的时候,我会把人想象成动物(事实上,人原本就是动物,只不过是高级动物罢了)。
我管理过的下属中,有个女孩至今我都很喜欢她。喜欢是源于她对自己工作的态度。我给她工作任务的时候,她总是笑嘻嘻的一句话:‘放心吧,师老师’,转身就埋头去忙了。碰见不懂的自己去百度,或者找人去问,从来不来麻烦我。最后,她交给我的,除了比规定的时间提前外,还有几乎不用我加工的文稿。
后来,她在公司的职位,上升到了总监;再后来,升到了副总。
这是她的独立心态成就了她自己的前途。
还有一个女孩,我从媒体空降到一家民营企业去做VP,刚上任的第一周,由于前任已经被辞退,所以没人跟我交接工作,我只能所有工作从头理。第一个周末的时候,我管理的团队中一个看起来非常平常的女孩给我发短信:“师老师,我觉得XXX工作您可以接起来”,也就因为这句话,让我感受到了她对公司的感情,和对工作的认真,在我不熟悉新公司情况的时候会主动提示我一下。也改变了我原本换掉她的想法,变成了我一定要培养她。
这是她的责任心保住了自己的工作。
我团队中曾有一位工作经验数十年的“职场老人”,她工作效率非常高,行动速度也很快,拿出的“成果”却总不让我满意。什么原因呢?就是用心不够。比如:她的工作文案我反复告诉她该怎么改,甚至都标注不同的颜色方便她看,等下次再给我同样的文案时,同样的错误依旧存在。
或者,当布置一项工作的时候,她虽然立马就去干了,但总会转过头来问:“XXXX在哪找啊?”“XXX找谁要啊?”“我做不完是因为XXX不给我东西”等类似的借口。
十多年来,她的职位一直停留在初级岗位。
她的过于“被动”和“不思考”成就了她的“停步不前”。
以上的故事,是很明显的「自己吃」和「等投喂」现象,这种现象,足以反转你原本已经被上天安排好的人生了。
两种风格,两种职场人生
工作上,我一直有个‘习惯’:我把任何工作都看成是一个“上下游”任务链,而我自己,就是这任务链上的一个环节,我自己经手的工作,必须要为下一个环节提供尽可能的方便。所以,所有的工作,我都会给下一个人提供尽可能的方便。“往前想一步”也成了我的管理信条,伴随至今。它促成了我一步步的职场升职,更得到了接连不断的新机会。
我非常不喜欢的,就是自己工作做不好还耽误别人,甚至阻碍别人进度的现象。
一定要是积极、主动的状态,做一个时刻准备着“自己吃”的高级动物。你对自己才算是合格的。
我也见过令我特别难以忍受的人:几乎是万事拖延,当然,除了自己想做的那件事之外。一件事、两件事过后,甚至不需要经历第三件事,熬走了别人的信任不说,更失去了更多原本属于自己的机会。
还有工作中的“万事靠安排”的人,缺少自己独立工作的能力和动机的大人,却成了别人眼中嗷嗷待哺的“大孩子”。
这些,都不应该是职场人应该有的态度。
因为在漫漫职场路上,得有那种「既然做了,就要做好」的劲头,才有机会去承担更大责任,赢得更多的机会。
正念满满、自我驱动
很多时候,我最喜欢对一些习惯抱怨的人说这么一句话:“你抱怨走了自己的好运气”。
抱怨的起初,是发牢骚,是自己内心负面情绪的一种发泄,但是一旦形成了发牢骚的习惯,就成了抱怨,也就会严重影响自己的运气。
一个爱抱怨的人,对自己而言,往往是自卑的,或者是自以为是的,因为不如别人,因为做不到、得不到才会产生怨念,他们不能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不愿意通过提升自己、改善自己来使自己获得成功
所以,人只有满是正念,才能有足够的动力去过出自己想要的人生。吃想吃的饭,走想走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