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一位员工离职后,留给管理者的是震惊!

(2015-01-18 11:06:53)
标签:

财经

员工

试用期

费用

成本

分类: 管理

 师至洁  

年初,很多公司又会面临不同程度的员工离职潮,让HR头疼,更让老板们恼火。于是乎,只能组织招聘啦!

到那时,有多少HR想过,你们每次决定招聘并录用1-2名员工,老板需要付出多少成本?我仅以一个小公司的薪酬标准为例,进行了一个粗略的统计,结果让自己都很震惊!

1, 招聘阶段:

费用:8338元(发布费用)

招聘前,一般企业会在公开招聘网站上开个基本账户,起码交个会员费,虽

然知道招聘网站上的简历不见得能马上招到人,但是,也的开啊!万一有合适的呢?每个招聘网站的费用也不一样:

58同城:一年3800,能发布15个职位,半年2500,能发布10个职位。也有竞价的产品,就是他们的置顶,就拿现在招聘最火的岗位销售来说,80-150元可以竞价到相关职位的首页24小时。

赶集网:238 / 月度套餐。3个推广职位,每天6次刷新,20份简历。

智联招聘:套餐服务,如600块钱15个职位。

前程无忧:2500元左右。

中华英才网:半年1200元,50个职位发布。

还有很多招聘网站,也没去注册这么多,反正呢,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想要好的服务,那就得付费,免费的自然也能用,只要你有时间,不怕麻烦,也是能招到人。

2, 试用阶段:

费用:29100元,分解如下:

公司员工试用期规定1——3个月,入职一个月内公司就需要和员工签订合同的,否则就是违法的,试用期也算合同的期限,人家在公司上班了,试用期内双方若觉得不合适都可以不续签合同,但是人家在公司上班的劳动报酬你必须支付,公平起见你至少人家干了几天你付几天的钱啊。

岗位工资:以月8000元计算,3个月=24000

单位及个人缴费的社保金:3个月=15969

公司均摊: 员工所在的工位,需要承担公司均摊的成本,以公司房租月3万,50名员工为例,三个月试用期员工的人均成本在1800元(没含办公费用及耗电费用)。

管理成本:为了培训新员工,HR部门需要耽误的时间。

机会成本:为了培训该名新员工,延误了其他应聘者进入的时间。

 

3,培养阶段:

费用:90600,分解如下:

过了试用期,员工就进入被企业培养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企业的成本也是

很大的。因为要在员工没怎么创造价值前,为了尽快熟悉企业工作流程、业务,并能独立胜任本岗工作,要给予试错与带领的过程。

而一般新员工从新手到完全独立承担工作,往往会需要一年的时间,以一个基层岗位月

8000元的员工来说,背后企业要付出以下成本:

工资:72000

社保:单位及个人一年要付出47907元。

一年在公司办公场所的均摊成本:5400元。

管理成本:未计

培训成本:未计

机会成本:未计

 

3, 流失成本:

费用:271384元,解析如下:

大多数企业都知道,留住的一个员工比培养一个新人成本更低!但是,依然

会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员工会流失。还是以上述的基层员工为例:

招聘费用:8338

工资:192000

社保费用:63876

办公场所均摊:7200

培训费用:未计

管理费用:未计(按照各企业标准)

 

如此算下来,按照最低标准,从招聘到入职,从新员工到成熟职场人,一个

企业至少要对这名基层员工支出271384元左右。当然,这还是在基层岗位和工资不受市场物价影响下的前提下。对于这样一笔不小又必须承担的开销,企业及管理层一直在努力着,努力营销环境,只希望培养后员工能够稳定,可是,作为企业,如果真出现了这样的问题,我们又该怎么做呢!

师至洁建议

 

1,人力资源减少的时代,对HR的要求在提高。所以,HR要培养自己的综合意识及战略思维,才能让自己更具竞争实力;

2,HR从业者要学习并增加专业之外的能力,完善自己的职业生涯,让自己与企业共同成长。

 

 

 
你关注员工管理成本吗?最多可选1项
发起时间:2015-01-18 11:00    截止时间:2015-03-18 11:00    投票人数:0人
  • 0(0%)
  • 0(0%)
  • 0(0%)
  • 0(0%)
  • 0(0%)
  • 0(0%)
投票已截止
最后投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