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人评语:具有艺术家气质的IT创业家
瞄准一个行业,做下去
今年32岁的常涛下巴留着一撮小黑胡子,长相象黑社会老大的形象常涛被中欧的同学称为“猛男”。被人称作服务专一,是因为他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IT,没有跳过槽,既没有去竞争对手的公司,也没有去相关行业。他从原来的公司离开后就自己创业了。
没有选择了,只能去创业
1997年,出生在邮电世家,父母、弟兄、姐妹、包括一些亲戚都在行业内工作。所以,他在北京邮电大学毕业后的常涛被分配到邮电部下属一家做软件的公司,从事电信运营商电信支撑系统的工作,这一做就是六年。这六年中,他从研发、工程、服务到销售每个环节都亲身做过,一直做到主管销售的副总经理。随着对工作的越来越熟悉,他对工作有了很多自己独特的想法,如果自己做是不是可以按照自己的私利和想法为客户做到最好?
但是,国有企业既定的管理制度和当时的环境根本令他不能去实现。所以,在创业想法和现有工作环境产生撞击后,他终于下定决心辞去公职自己创业去圆梦。
但真的辞职后他还是有点徘徊了:接下来自己的路要怎么走?重新找家私营企业打工还是换家单位继续本行业工作?那时,他感觉自己擅长的就是IT,自己能做的也是IT,从事了那么时间的电信增值业务放弃了太可惜,他想,也许瞄准自己熟悉的行业可能会更好吧?何不自己做家公司试试?所以他创业的时候没有其他行业可选择了,只能去创业。
其实,他刚毕业时就有创业的想法。他很清楚自己不是一个可以循规蹈矩的做在公室的人,要想将来做点事情,必须什么都要经历点。他认为,做企业最关键的还是销售,做不好销售就不可能做好老板。如果以后要做老板,没有市场营销的能力和经验是不可能做好的。现在凭借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正好弥补上了销售这一课。
低谷意味着生机
2003年3月份,他辞去安稳的工作,他和原公司中一位搞技术的伙伴一起筹集资金50万元现金,用自己的专利——本地网的GPC软件作为无形资产评估了650万元(中关村园区在国内独有的政策,现在已经取消),在北京的中关村园区注册了注册资金700万元的公司——北京志诚创远软件公司。注册了自己的公司,所从事的行业和做的业务和自己工作过的公司很类似。对于最终下决定从事本行业的原因,用他的话说:“别的行业不熟悉也没做过,所以,除了做我熟悉的行业没有其他选择。”
但是,当时整个行业的大环境已经开始下滑了,主动去创业并去触及IT行业的人很少,他的决定也令人非常不解:朋友劝他:“现在别人做增值业务、彩铃都不赚钱,你再去踏别人的脚步能有前途吗?钱会不会打水漂儿?还是再想想有没有其它机会吧。” 常涛却感觉:自己选择要做这个行业有两个原因:一,对这行业实在是太熟悉,转行自己没信心;二,自己有对这个行业的判断还不是那么悲观,相反却是非常乐观。他认为,IT行业的寡头时代还没有到,还处在形成的状态。所有人都说不行的时候可能正是这个市场开始整合的前兆,只要企业本身的产品和运做没有问题,就很有可能趁乱在市场中取得一席之地。所以如果大家都说不行自己也不去坚持,肯定就没机会了。
在创业前的准备时,他就把自己要开展的业务进行了细分,自己不去做那种大而全的市场,而是瞄准一个环节——电信系统集成服务领域去开展业务,要做得很专注。在选择客户的时候,他也不像其他公司那么广撒网地去铺客户,只选择了中国网通。这样市场定位就定位在中国网通,产品定位在自己擅长的层面上——比如客户端管理。因为他感觉这是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也是会闪光的一个环节。抓住这两个点后,他就带领人开始做市场。
他认为,将来中国网通、中国电信等运营商的一些软件肯定会通过外包来做,他们自己不可能再去花力气、投入大量精力自己揽着做。大家专一的为它服务,它们也应该专业地为老百姓服务。能够成为电信运营商的战略伙伴是常涛的公司的业务发展目标。
公司刚开业就不得已休眠了
精英团队让他们拿到了第一单
就在公司开业的第三个月头,人人谈虎色变的非典来了,在很多其他企业业务受到严重影响的时候他们也不例外,客户不再允许他们前去拜访,他们也不得已停止了对外的业务。但是,正是这段难得的清静,被他们利用了装修新租赁的公司办公区。公司的5、6个人也一头扎进办公室闭门搞起了更深层次的公司发展规划。他们当时的话是“磨刀不费砍柴功”。
6月18日,非典的恐怖气氛逐渐消除,他们举行了正式的开业典礼。紧接着,就在各种媒体上开始招聘员工。
7月份,他们竞标拿到了第一单业务:北京通讯的客户资源管理系统的1000万元合同,“我们没有什么其他的优势:首先楼不是自己的,是租的,家具也是易耗品,笔记本电脑也是折旧的东西。资产什么都没有,只有人。在IT行业里,人的成本是很高的。基本占费用的80%。所以,在我们在投标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也是能使相关的客户认可我们的团队。” 这样,后半年的日子就靠第一单1000万元合作的项目支撑着。这在行业内部也算是一个很大的单子。
总结这个合同的成功竞标,他总结:人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因为我们拿到的第一单其实是通过了很长时间的运做,也得益于其他合伙人、股东在三月份筹划公司的时候已经对具体项目、产品在勘了。当时就浸入所有的精力在北京通讯的客户资源管理系统,当时,能得到这个项目确实很不容易:当时公司有几个不利方面:一、公司很新,资金实力不大,业内也不知名;二、产品是否象宣传那样好都不明确。没有其他优势,而是凭借新公司老面孔,公司最新,但人都是业内非常熟悉、经验最丰富的人。请来的员工都是在8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员工,并且都跟目标客户有着工作联系,在圈内是大家很熟悉的面孔。核心的前20个人都是电信行业技术非常不错的人。另外,也沾了投资方烽火通讯的实力光。在外人看来,烽火通讯是国资委下属的大企业,在邮电部内部它的影响力、可信度还是很稳固的。有这样、的企业做担保,项目肯定能做成。
这第一单的成功也正应了他创立公司之初设计的合理结构:一、设立股份结构上一定要合理,照顾到各方面的利益。大股东不能一股独大。这样,大家在有事时会一起努力,而不是往回撤。二、开门一定要红,要在气势上让所有员工感到有发展前景,远景目标是可以通过大家努力来实现的。不能长时间处于一个赢利模式不明晰、一单合同没有的状态,这样公司会很快死掉。三、做好公司的关键是人,得力的人手能在关键点上起到关键的作用也就是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人和技术。
他清楚,这笔单还不足以养活公司,也并不能解决公司的生存问题,而是只能让公司有个“开门红”。后来在做项目时,其他股东又接着投入才得以让这项目继续下去。总的来说,接下来就算比较顺利了。
常涛是一个善于为自己将来做准备的人,这从他读中欧就可以看出来。谈起读中欧的原因,他说,公司做到一定阶段,发现自己很想充电,所以就选择了去中欧读书,但是,读书的目的也并不是找客户,因为这行业很窄,中欧的同学中没有一位是在中国移动或者中国联通的。主要是想对其他行业的赢利模式、目前的现状有所了解。开阔一下眼界。将来如果要跨行合作的话,可能会对自己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