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独立的电影批评

(2006-10-12 21:36:59)

 

所谓“独立批评”,首先指批评者的人格独立,就电影作出实事求是的评论,不依附任何一种电影之外的力量,不受任何外部力量的牵制和支配。这种力量很可能会来自影片的制片方。他们出了钱,当然希望有人说好话,卖个好价钱。

 

我道听途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某人批评了某部导演的某部电影,比较厉害地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得到的回报是一张去境外周游列国的机票,并且保证今后再也不批评某人的作品。这样的批评家就该吊销执照了。

 

还有一种常见的做法,是出自与导演本人或制片人的友情,为某部电影写一篇评论,少则说上几句话,捧个场,帮助吆喝一下,明眼人一下子就能够认得出来。当然人有难处,但说到底这样做是一种冒险,是拿自己的信誉做赌注:你的发言之所以有人要听,在于你表达过一些令人尊敬的、值得信任的意见,但是你如果徇私情而误导观众,要不了几次,你的话就会变得没有人听,在朋友面前有交代了,但是在公众面前交代不过去。

 

昨天下午贾磊磊提到电影的品牌效应,有的电影一时票房很高,但是其粗制滥造,从长远来看,损害了中国电影的品牌。这很有道理。言不由衷的电影评论也是一样,它可以一时将观众带进电影院,但是从长远的眼光来看,损害了电影评论的声誉。因为说到底,“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如果一定要表达对于朋友的某部影片的善意,也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比如去影院门口买上一大堆电影票送朋友。我自己有时候完不成写书评的任务,而某本书确实很好应该推荐,就去出版社那里买一些书,直接用来送人。

 

除了独立的人格,同样需要独立的眼光,独立的批评立场。很长时间我感到一种对于批评的根深蒂固的误解,仿佛批评是一种依附性的工作,依附于创作,依附于电影的生产。

 

我将自己写的对于陈凯歌《无极》的批评文章贴到我的博客上之后,有人批评道,你说的这些有道理,但都不是陈凯歌所考虑的,导演的着力点根本不在“故事”上面。有人甚至说,陈凯歌不会因为崔卫平批评了《无极》,而不再拍另一个《无极》。

 

应该说他拍他的,我写我的,各忙各的。他继续拍,我继续写。写作这一部电影的影评,与导演下一部影片的产生完全无关。至于导演本人他是如何想的,这个我们只有通过他的影片本身才能知道,他所拍出来的,就是他所想的与如何想的。我只能根据目前呈现在观众眼前的这部影片本身说话,而用不着去琢磨原先导演是怎么考虑的。

 

一个导演从他开始准备拍摄到拍摄完毕,他自己头脑中也已经走过许多路,发生了许多改变,何况还有属于导演本人并不清楚的“无意识领域”,它们既是个人的无意识,也是社会的无意识,作为批评者的任务之一,就要揭露这些“无意识的工作”,而不是把自己的头脑置换成导演本人的头脑,想他所想,急他所急。为什么我要在自己的脖子上安放一个别人的脑袋呢?

 

电影批评不仅独立于一部电影的制作,同时也独立于整个电影市场。感谢我们这个论坛邀请者的美意,从昨天到今天,我们听到了很多有关中国电影的产业、市场分析,得到了一些非常有说服力的清晰数字,知道这些比不知道要好;但是作为批评者,说实话,我并不是非知道这些不可,不知道就不能写作关于一部电影的评论文章,就像一个小说评论家不一定非要知道一年当中,全国多少出版社、多少杂志社面世多少小说,才能写出他的关于某部小说的评论来。

 

从事电影的研究分析可以有许多种,其中一种就是直接面对影片本身的独立评论。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仔细,同样从事电影工作的也有不同的分工,并不是所有的力量都必须集中到一处,归结为下一部好电影的产生。从长远来看,正是这种相对独立的影评,才能打造一个良好的电影文化环境、促进电影正常、健康的发展。

 

摘自在中国同里电影论坛·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上的发言(之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