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那些乒乓球里的独门绝技

(2017-10-19 20:44:08)
标签:

杂谈

心平气和地削它

爱削人的一般脾气挺爆;爱削球的脾气可不能爆。

“削球”虽然看着是个挺猛的词,但它主要是一种防守技术,化解对方猛烈的进攻用的,不管多快的球过来,一削,再回去的时候就变得慢慢悠悠,难以捉摸。

https://wx1/large/473b15c3ly1fhb6b64cxaj20ue0h4myt.jpg

动漫《乒乓》里的主人公笑爷就是一位削球选手。他平时不苟言笑,打球时面无表情,这内敛冷静的性格正是一名削球手必备的。

削球手靠的是消磨对手的耐心,如果对手急于发力,就容易“吃转儿”;而一旦对手接旋转球时出现破绽,削球手就能立刻反击,得分。

https://wx4/large/473b15c3ly1fhb6gi2bzug20l60c1njo.gif

所以,削球手就相当于练太极的。与削球手比赛,你只有一个感受:着不起那急!

要是两个削球手相遇,那简直是树懒打架。在2017年卡塔尔世乒赛上,两位削球手李洁与佐藤瞳为了一个球,打了1013秒,一共766个回合!看得裁判都困了。

原视频来源:国际乒联官网

难觅顶尖“直板”

《乒乓》中的另外一位高手叫做阿扁。在比赛中他一路过关斩将,实力超群。作为一名直板选手,阿扁能够在动画中披荆斩棘。在现实中,顶尖的直板选手却越来越少了。

https://wx4/large/473b15c3gy1fhb6oohix5j20uc0h940c.jpg

所谓直板与横版,是指球员握拍的方式,如下图所示。

https://wx2/large/473b15c3gy1fhb6pjj0foj20b1063jra.jpg

https://wx4/large/473b15c3ly1fhb6q58vmij20en0a0glq.jpg

直板打法力矩短,靠近身体,借助手臂以及手指手腕的力量击球,动作灵活,但是力量小;横板打法力矩长,需要更多的身体转动,依靠全身的力量,打出的球力量更足。

直板打法一度是国乒的必杀技。曾经的国乒主帅刘国梁,老队员王浩、马琳都是著名的直板选手,一度在世界乒坛占据很大优势。随着球和拍子的不断改革,横板技术的发展,直板选手的发展逐渐遇到了瓶颈。

https://wx2/large/473b15c3ly1fhb6qo0aa7j20q00gaab3.jpg

如今的乒坛,许昕几乎成为了我国直板选手的独苗。相比于马龙、张继科这些横板选手的强势,直板选手的发展可算是任重而道远。

https://wx2/large/473b15c3ly1fhb6r1lhe7j20fa09g0ta.jpg

亦真亦假的绝技

除了以上两点,《乒乓》还有一些有意思的点,值得一说

比如,动画一上来为了显示中国乒乓球的强大,上演了一出“听声识球技”的好戏。中国选手孔文革在体育馆外,不仅听出了选手的类型,还能神判断出选手的实力。

https://wx4/large/473b15c3ly1fhb6stuqvxj20m80cuaba.jpg

其实,专业选手之间,实力都差不多,从声音很难判断高下。若是专业选手与业余选手之间,倒有可能听得出来:总哀嚎的那个就是业余选手。

说到孔文革,动画里桀骜不驯,一副酷酷的样子吸引了不少中国粉丝,尤其是教阿扁做人的那段更是非常燃。“你反手无力!正手不精!脚步松散!反应迟钝!没一个动作像样!就你还想跟我同台较量吗?做你的美梦!

一局比赛让对手一分未得,孔文革的自负也情有可原了。据说,孔文革的原型是孔令辉 马文革。前者是奥运冠军,后者也曾在90年代多次获得世界冠军。

https://wx4/large/473b15c3ly1fhb6u3t1mqj20g4092dgb.jpg

另外,《乒乓》主人公笑爷在比赛中能够迅速分析对手的打法,并找到应对方法来克制对手。现实中,这种工作通常由团队完成。在中国乒乓球队内,有很多高水平的陪练专门模拟强敌的打法,也有很多教练为球员制定破敌策略。

https://wx3/large/473b15c3ly1fhb6ukpnzbj20i20cgq3f.jpg

比如,最近在亚锦赛异军突起的日本小将平野美宇连克中国三名顶级球手获得冠军。在这之后,经过陪练、教练和球员的共同研究,丁宁最终在世乒赛上成功复仇。

作者:杨硕 编辑:张辰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