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与霜 秋晨的颜色和味道

标签:
秋天秋色霜 |
http://image.dili360.com/cng/nh/jcjx/2008/6_101192515_20080927172640.jpg秋晨的颜色和味道" TITLE="露与霜
秋天是一年中最丰富浪漫的季节,日历上用种种漂亮的语言描述着秋天的细腻:露水、秋分、寒露、霜降,秋分便是秋意最浓之时,而围绕着秋分前后,便是露和霜的时节:白露的意思是“露凝而白”,白露开始就表明晚上的露水比较多,天气已经转凉了。这个时候,华南经常会有秋雨出现,一般还是连绵的阴雨天气。按气候学定义,开始进入秋季。而寒露则是“露气寒冷”,“将凝结为霜”后便是霜降,到了霜降时,狗熊们就要存储好食物,准备倒头冬眠。
http://image.dili360.com/cng/nh/jcjx/2008/6_101192615_20080927172640.jpg秋晨的颜色和味道" TITLE="露与霜
露 秋天的颜色
露来自何处?雨水来自天上的云,露水就来自我们身边的空气。当太阳落山后,地面温度开始逐渐下降,此时一个气象学参数开始发威——“露点温度”,也就是空气中的水凝结成露的温度。这个温度并不固定,与当时的湿度相关,如果遇到夏天的“桑拿天”,温度高湿度大,露点温度也就高。比如气温在30℃,相对湿度100%,那露点温度也是30℃。若到干燥的冬天,露点温度便非常低,甚至低到零下。当环境温度接近“露点温度”后,大气中的水汽就开始凝结,附着在草叶上、树叶上、花瓣上。
露是晶莹剔透的,然而在《本草纲目》中却记载:“汉武帝时,有吉云国,出吉草,食之不死。日照之,露皆五色,东方朔得玄、青、黄三色露,各盛五盒献于帝。”这可够邪乎的,露水的形成过程类似一次天然的蒸馏,本应纯净无色,可这颜色从何而来呢?
露水颜色来路有三,其一为混浊之色,或曰,丁达尔现象。丁达尔现象是指当光线穿过悬浊、乳浊或者溶液时,发生散射,而不同物质散射光线的光谱又不同,因此浑浊之色也多种多样。虽然露水类似天然蒸馏的过程,但凝结之处并不可能没有纤尘沾染,尘混于露水中,便让露有了颜色,但混浊之水轻易便可辨别,东方朔不会连这个都看不出来吧。其二,露水若凝结在一些表层具有细毛、蜡质的植物上,便可在阳光下映出七彩光辉,实为光学干涉的作用,《本草纲目》中的叙述与此颇为类似。
http://image.dili360.com/cng/nh/jcjx/2008/6_101192715_20080927174524.jpg秋晨的颜色和味道" TITLE="露与霜
霜 秋天的味道
老舍先生曾经埋怨过北京的天气,说北京的四季唯秋天较好,但常常闹霜冻,害得他辛辛苦苦养的花遭殃。霜冻本是一种灾害天气,大多蔬菜,一旦遇到大规模的霜,就完全冻坏,俗语道,霜打的茄子——蔫儿了。不光是秋天,即使在万物复苏的春天,倘若突然来了一股寒流后,就会出现大量的霜降,俗称“倒春寒”,会对农作物产生极大的危害,有可能是减产或绝产。
然而霜对有些特定的农作物来说,待遇则皆然不同,一般的,萝卜是在有霜以后才开始采收。因为霜,白萝卜变得非常脆甜——莫非霜如白糖?把萝卜腌甜了?霜期之时,萝卜之类的作物正好是成熟最为彻底的时候,此时含糖量最为充沛,当然口感最佳,北方经霜的柿子,南方霜打的红苕(红薯),都是如此。
霜在自然界中并不像冰雪那样常见,如同露水一样也是天生娇气的尤物。在深秋夜晚温度降低后,另一个气象学参数便出来工作了——“霜点温度”。“霜点温度”与“露点温度”类似,也是与湿度相关,但“露点温度”通常高于“霜点温度”,当温度达到“霜点温度”,水汽直接凝华为固态,也就是霜了。(节选自《博物》2008年第10期撰文/何勃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