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天竺的贵族:菩提达摩(?~535)是南天竺人,属婆罗门种姓。他原名菩提多罗,是南天竺香育王的第三子,禅宗的二十七至祖到该国传法,菩提多罗从他学习,很得赏识,老师就给他改名为“达摩”,意译为道法,是已通达到法的意思。我们知道,种姓是印度古代的一种社会等级制度。古印度社会共有四大种姓,即婆罗门(祭司贵族)、刹帝利(国王、武士、官吏)、吠舍(商人、农牧民和手工业者)、首陀罗(无技艺的劳动者和奴仆),可见达摩在家乡的社会地位是很高的。
华林寺:华林寺里没有大雄宝殿,所以五百罗汉堂就成了主殿,在达摩堂建成之前它又是寺中唯一的殿堂。
少林寺:少林寺创建于北魏(公元495年),兴盛于隋唐,距今年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因为达摩,它成为我国的佛教禅宗祖庭,少林武术的发源地,被称为“天下第一名刹”。早先佛教不建庙宇,信徒的聚居地称为“丛林”,后来的寺庙也都延用这一称呼。因为是建在少室山下的“丛林”,故名少林寺。
“达摩易筋经”、“达摩伏虎拳”或许我们曾经从电脑游戏或者武侠小说中偶尔能够捕捉到“达摩”这个熟悉的名字(他可是“少林武功”的创始人),或许我们也曾留意到这位印度僧人曾经是中国佛教的禅宗“初祖”。在玄奘的西行求法之路正被重新点亮的时代,我们不该忘却了,在玄奘之前100年,东行前来中国“普法”的达摩也是一位同样伟大的孤独旅行者,他的事迹与那条“达摩之路”同样充满传奇。
商船在南海的海浪间穿行。海浪把单薄的木帆船摇来晃去,水手们的情绪也随着海浪上下波动。出发已经将近三年。虽然船上的人都知道前方有一个叫震旦的国家在等待,但漫长的旅程已经使得船上的人都心浮气燥。只有一位搭船的天竺僧人却如刚出发时一般淡定,整日打座参禅,波澜不惊。
船边的海鸥多了起来,看来陆地已经不远。忽然有人看到了天际的一线黑影,那是陆地!满船的人都欢呼起来,“震旦,我们终于到震旦了”和尚也睁开眼,看着远处的国家,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公元527年,达摩从天竺(古印度)乘船到达他们称为“震旦”的中国,那时正是中国的南北朝。100年后的公元627年秋,唐朝的贞观元年,28岁的玄奘法师才悄悄离开了长安,开始了孤身求法的西行历程。而玄奘要去求的法,正是达摩和他的前辈后人共同带来中国的(这些印度佛教思想传来时就体系流派各异,百十年后更加混杂不清,越发需要玄奘和他的同志们去源头认证)。
曾经一度,“达摩”在中国是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惊世骇俗的少林武功和无数传说与之相随。然而不论这些玄之又玄的神迹与高深功夫是否可靠,一千多年前,一个印度人远渡重洋,来到中国撒播古印度的精神食粮是个不争的事实,也为我们留下一条神奇的“达摩之路”。
天竺胡僧
从流传至今的画像、塑像上,我们可以看到达摩祖师高鼻深目,浓眉卷须,样貌与东亚民族迥异。在魏晋隋唐时代,时常有类似样貌的“胡僧”出现于中国的大江南北。他们大都来自西域或者天竺。
从汉代开始,佛教就由胡僧们从古印度传入中国,路线主要有两条,一条是张骞开通的西域丝绸之路(佛教传经路线最早走的是天山南路,后来玄奘也是溯着这条路线西行求法的),另一条就是达摩走的这条经由斯里兰卡和马六甲海峡的海路,这条海路也成为后来“海上丝绸之路”的一部分。
古印度的地理范围不限于今天的印度,而是指整个印度次大陆,即包括今天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等国。古印度三面环海,北面背靠高耸的喜马拉雅山,在地理上是一个独立的三角形半岛。其北部平原上,流淌着两条孕育了古老文明的大河印度河和恒河。在古印度,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以“印度”作为自己的国名,但波斯人和古希腊人称印度河以东地域为印度。我国的《史记》和《汉书》称印度为“身毒”,《后汉书》称之为“天竺”,唐代玄奘在其《大唐西域记》中改称为“印度”,这个名称是从印度河的名称引申而来的。
在达摩和玄奘的时代,天竺一直是古印度的大名。幅员辽阔的天竺也分南北方,物候习俗都有很大差异。北天竺跨过葱岭(古代对帕米尔高原和昆仑山、喀喇昆仑山脉西部诸山脉的总称,中国与西域之间的交通常经葱岭山道)就进入西域,有丝绸古道直通中原;达摩是南天竺人,若要前往中国,走海路似乎便捷些,何况东方的马来群岛和中南半岛也同样是胡僧们传法的目的地。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