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何处是桃源

(2006-10-20 10:25:05)
  
何处是桃源
 
 
 
何处是桃源
 
 
 
何处是桃源
 
 
 
何处是桃源
 
 
 
 
 
 
   我们在少年时曾经读到的美文,大抵只像身旁拂过的一阵清风,或是冬日里一缕暖暖的阳光,会让人闻着清新、看着明媚,感受着无比舒服。然而,我们追寻过它的出处吗?就像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为我们勾勒出的那个让人魂牵梦萦的桃花源,又在何方呢?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按照《桃花源记》中逐字逐句的描述,对照现今号称“桃花源所在”的各个风景秀美的地方,我们能跟随陶渊明的脚步,找到真正桃花源的所在吗?


刘子骥的桃花源,衡山听来的灵感
    东晋年间,南岳衡山,密林深处。几乎看不到路,一个斑白头发的灰衣人身手矫健地一会儿攀上怪石,一会儿探下山涧,时不时地采集一些可用的草药放进背篓里。不知不觉中,他来到了一条以前从没到过的山谷,谷里还有一个深潭,潭水说不出的清寒。

    采药人叫刘子骥,他望着眼前的一切有点不知所措。突然,他发现湖对岸的两块巨石十分奇特。这巨石下部近似圆柱,上部则是一个尖顶,竟活脱脱是两个石头做的谷仓,这似乎隐隐昭示着什么,刘子骥迫不及待想过去看看它的究竟。结果,越是想到达彼岸,偏偏就越无路可循,寒潭既深又广,四边的湖壁均无半点儿立锥之地。天色渐晚,刘子骥匆忙踏上归程,却发现已经迷失了方向,最后遇上了一个晚归的樵夫才得脱险。

    回家后跟乡邻打听,有人说山中的石头谷仓其实是仙人储藏东西的地方,里面有各种灵丹妙药。刘子骥听了赶紧再去寻找,可是,不管他再怎么搜寻,记忆中那个神秘的山谷再也没有出现。

    这个故事详细地记载在唐朝人撰写的《晋书·隐逸传·刘子骥》里。然而我们从《桃花源记》的末尾可以发现这样一段话:“南阳刘子骥,高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陶渊明本人就生活在东晋时代,而且他和刘子骥不但相识,也是非常要好的朋友。那么也许,就是刘子骥出发之前的这个传说,在阴差阳错中触发了陶渊明的灵感,由此成就了这千古名篇《桃花源记》?
根据《晋书》提供的线索,刘子骥曾经在衡山长时间地隐居。那么,桃花源一定就在离这里不远的地方。

    翻开地图,绵延400公里的衡山,南起衡阳的回雁峰,北至长沙的岳麓山,共有大大小小72座山峰。地处湘中丘陵之中的衡山,被大大小小的山脉所环绕。在它的西北方,斜亘着雪峰山和武陵山脉;南方有越城岭;东方又有罗霄山。横看有岭,侧看有峰,苍苍茫茫的崇山峻岭之中,传说中的桃花源又隐藏在哪个角落里呢?

    拂去历史的尘埃,让我们一起开始一次漫长的寻找。

武陵人的桃花源,常德传说的故乡

    自《桃花源记》问世以来,人们就一直在寻找着桃花源。有的与陶渊明生平涉足过的地方有关,有的与故事中的描写相似——它们的共同特点:一是道路曲折、外人难以到达,这样才能隔断外界的纷争;二是有平坦肥沃的谷间盆地,能种植,能渔牧,让隐居的人们代代居住、生生不息。

    还是回到《桃花源记》的线索。细看其中的原话:“晋太元中,武陵人缘溪而行。”这是一个时间和地点的重要佐证!

    循着历史的踪迹看去,所谓太元,是指东晋孝武帝(司马曜)的年号,而“武陵”则是一大片地带的泛称。从汉代起,刘邦在武陵山区设武陵郡,郡署设在义陵(今湖南溆浦县南)。到了东汉,武陵郡的郡署移到了临沅(今湖南常德市西)。从两汉到南北朝时期,其管辖范围一直没变。那么,“武陵”就应包括今天的湖南、贵州和广西的部分地区。

    先让我们来到湖南常德,这里有一座“桃源山”,循着古今中外的记载看去,常德的桃源山一定会被评为是最“疑似”的地方。因为在《桃花源记》中最重要的人物——武陵渔人黄道真,就是今天的湖南常德人,而且陶渊明也在常德一带做过官。

    在《武陵记》中载:“武陵山中,有避秦人居之,号桃花源。” 这个“桃花源”面积约2.5平方公里,桃源山是文化的中心,从西晋到晚明,以桃源山为主的名胜古迹,一直都非常有名。按照当时渔人的活动范围来看,如果“缘溪行”,离家的范围也不会超过10公里,所以这个“桃源”即使不是陶渊明心中的那个“桃源”,至少也是艺术原型之一。

    历代的文人墨客曾经络绎来到桃源山,凭吊陶渊明,同时也寻找桃花源的美景。而实际的桃源山也不负众望,是一片风景优美的所在。上桃花山,迎面有一条小溪,溪的右侧是桃林,一座小桥便隐藏在这片桃林的深处。有如《桃花源记》中的描述:“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三月桃花盛开时,这里桃花千树万树,如织就的云锦,令人陶醉。不愧是一个活生生的桃花源。

乱世中的桃花源,隐在庐山中的王孙
    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你最想要的桃花源。是一个青山秀水的地方吗?要有桃花吗?或是一个渚清沙白的孤岛呢?没有家人的唠叨,没有考试和排名,没有恼人的闹铃声,也没有要面对的种种成长的烦恼……

    每个人,当他疲惫了,厌倦了,郁闷了,想到最多的可能还是自己的童年,可以无忧无虑,可以犯错,可以大声地说出自己的愿望。大诗人陶渊明当然也不例外。即使他写作《桃花源记》时已年近六旬,贫病交加,衣食不继,再加上亡国之恨,他依然没有泯灭心中对童年、对故乡的眷恋。

    史载陶渊明的故乡在浔阳柴桑,也就是今天的江西九江,离庐山的康王谷只有5公里远。康王谷位于江西星子县,庐山南山中部偏西,是一条长达7公里的狭长谷地,又名庐山垅。《星子县志》记载,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时候打到楚国,楚康王带领一些部下逃到庐山中躲避追兵,后来在庐山的一条偏僻的山谷中定居下来,此谷被后人称为“康王谷”(昔始皇并六国,楚康王昭为秦将王翦所窘,逃于此,故名)。这与《桃花源记》中“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的隐居原因如出一辙。宋朝的典籍里还详细地记述了康王脱险后从此隐居谷中的事情。据说康王的后代为了避祸舍弃本名,以康为姓,至今康王谷的尽头尚有一处村落叫“半山康家”,村中有不少姓康的人家。

    光凭一个姓氏不足以为证,但是在考察庐山时我们惊奇地发现:从康王谷口进入垅内,山重岭复,溪涧引路,这不由得让人想起了诗中的“缘溪行”。路回溪转约5公里后,地势豁然开朗,峡谷中有村舍田园、茂林修竹,桃红李白、阡陌交纵。时至今日,这里仍生活着从事农耕的男女老幼,和山外的联系也不多。虽然这里未必就是“桃花源”,但自幼“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的陶渊明的童年生活,也基本就是这般写照了。

 
作者:撰文/刘云 摄影/唐大柏 刘世昭李旭
来源:《博物》2006年第9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