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明初的著名画家王蒙,在景德镇绘画的瓷画,被我收藏到了
(2022-08-08 20:04:16)
标签:
文化历史收藏 |
分类: 茂森林9古玩收藏文学作品集 |
笔者茂森林9喜欢收藏元末明初景德镇的瓷器。同时,我也喜欢研究自己收藏到手的瓷器。经过对这些瓷器的研究,我发现,元末明初的著名画家王蒙,曾在景德镇绘画瓷画。因为,我收藏到了两个元青花和一个明代洪武官窑釉里红瓷器,涉及到元末明初的著名画家王蒙。我研究它们。从它们的主题图的绘画艺术风格看,我发现,这三幅瓷画,相当符合王蒙的绘画艺术风格。
王蒙的山水画的艺术风格,是非常彪悍,蓦然一看,王蒙的山水画构图,密不透风,恨不得宣纸上的每一块空白都要填满。他的牛毛皴、解索皴,细密繁复,一层一层,弯弯绕绕。好像谁都阻止不了他非常努力地炫技。画里笔墨,掩盖不住他那颗不甘寂寞的心。
王蒙的出身,非常牛。做小孩时,跟着外祖父赵孟頫学画。40岁左右,王蒙隐居在浙江余杭临平镇黄鹤山。这段时间,他常和朋友黄公望、倪瓒一起画画,创作了不少精品。一次,他到宁波城外的天童寺做客。住了一段时间,画了一卷《太白山图》,细致地描绘天童寺前的二十里山水松林,送给天童寺住持方丈,当做纪念。画面上,松林苍郁茂密,大寺、殿阁、草堂、茅屋,掩隐其间,骑者、僧侣,各行其道。树木不下数十种,青红间杂,曲尽山林幽径。绘画章法严谨,结构深邃。笔法尖细,别具一格。画的卷首作小篆书“太白山图”四字,卷末钤白文“王蒙印”一。此画仿佛是另一幅小型的千里江山图。这画原为天童寺所有,后一度由明代沈周收藏,明后期入项元汴之手。清初则由梁清标、安仪周先后收藏,后入清宫。王蒙70岁时,元朝灭亡,明朝建立。经常跟明朝达官贵人们来往的王蒙,因官瘾发作,使命运和他开了个大玩笑。出任泰安知州时,王蒙曾到左丞相胡惟庸相府,欣赏古今名画。接下来的胡惟庸案,是明洪武四大案之一,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当时,王蒙啥坏事也没干,就因为去胡府看了字画,被当成了胡惟庸的同党,可怜80岁的王蒙,哪受得了大牢里的折磨,不久,就死在狱中,令人唏嘘。王蒙入狱的消息,传到了天童寺僧人的耳中,为了避过这场大祸,僧人们便赶紧将《太白山图》的最后部分裁割下来,秘密收藏。于是,这卷画从表面看,是一幅无名画,得以保全。直到胡惟庸案逐渐平息,僧人们才又小心翼翼地把被裁部分补接回,使它恢复了原来的面目。这就是我们如今看到的这幅画。
王蒙的绘画,主攻山水,兼攻人物和墨竹。从以上选图可以看到,王蒙在山水画中,恰到好处地绘画一些人物,让山水有了灵魂。但是,评论家们都喜欢表扬王蒙的山水,赞美得天花乱坠。笔者茂森林9搜遍了网络,也没见到谁评论过王蒙的人物画。没办法,我只好来说说对王蒙人物画的看法,对我目前看到的王蒙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归纳。他画人物,大部分是运用白描的手法。王蒙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温柔和顺。他的作品中,很少有做大幅度肢体动作的人物出现。
开头,我收藏到一个元青花山水画瓷器,经我研究,认为,是王蒙绘画的瓷画。当时,我觉得,这个元青花上的山水画,好眼熟啊。怎么跟王蒙的山水画风格一致呢?研究了好久,才发现,这个元青花瓷器上面的山水画,应当是王蒙的作品。从王蒙的生平情况看,他当时到景德镇窑场为元青花绘瓷画,一点也不奇怪。
这幅元青花山水图的艺术语言和总体构图布局,跟前面说的太白山图是一致的。只是太白山图里面缺一条河流。在这里,王蒙补上了。我认为,这个元青花山水图,是太白山图的姊妹篇。
后来,我又收藏到了一个洪武官窑釉里红山水画瓷器。我一看那山水图,很快认定,是王蒙在景德镇绘画的瓷画,也是一幅小型的千里江山图。我还收藏到了一个元青花人物纹瓷器,上面绘画的人物,竟然是王蒙的自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