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田黄石的几点真知灼见

(2016-11-14 16:32:54)
标签:

收藏

文化

财经

历史

分类: 茂森林9古玩收藏文学作品集
关于田黄石的几点真知灼见

关于田黄石的几点真知灼见





关于田黄石的几点真知灼见











    网络上有不少人在谈田黄石。其中一人,二十年前收藏到一对田黄雕像,接着,他以此为据,对其雕像和田黄研究了二十年,写了一长文,将专家学者骂了个够,好像只有他最有资格谈田黄。笔者茂森林,收藏到三十多个田黄印章。因此,在上述朋友文章的基础上,笔者茂森林大量加入自己的观点,形成如下文章。
    为了说明问题,笔者茂森林精心选择了以上图片。这图片是众所周知的名田黄图片。
    田黄石,这个被乾隆皇帝封为印石之帝的石头,其成因简单地说,是亿万年前由于地壳运动,火山爆发,岩浆喷出后,由几种特定矿物质凝固,而成就了其初级阶段。接着是数亿年来,在寿山溪的特殊环境中,冲刷、埋没、浸润而形成的产物。它是寿山石中的极品。   
    经数亿年的修炼,默默无闻,直到约千年前,被少数人偶尔发现,这石头能作为雕刻用料。后来发现它、提倡它的真正伯乐,是清代早期的三个皇帝。于是,文人墨客、帝王将相,地主土豪,无不对其推崇备至。于是,田黄石中的幸运儿的身价,达到一两田黄十两金。三百多年来,由于社会的前进、经济的发达,对田黄的需求猛增。接着,它供不应求,价格倍增。并不是每一个田黄都贵过黄金。部分田黄,能达到一两田黄十两金的程度,是有苛刻条件的。一,是极品田黄。二,它被雕刻成艺术品。三,是被名家雕刻成的。于是,才有如下成绩。   
     2006年,香港苏富比拍卖一块明末清初御工杨玉璇的瑞狮镇纸,重量236克,其成交价为港元4176万元,每克合港币17.5万元,当时的黄金价每克300多元。   
     2010年,北京匡时秋拍,一块明末清初仿汉代田黄石钮印、重量220克,成交价为1456万元,每克折合人民币7.2万元。    
     2011年福州东南拍卖秋拍,一块重量130多克的田黄石,成交价为1100多万,每克合9万多元。   
     由于田黄石艺术品在拍卖中屡创新高,因此它在藏家及古玩艺术品领域成了茶前饭后,闲谈的热门话题。只要是玩家,都希望能一睹它的芳容。有实力的玩家,希望能拥有一件田黄藏品而不遗余力。   
    近年来在田黄石鉴定方面出现了很多误区,包括著书的专家学者,他们写书的目的是为了卖钱,而不是为了正本清源、传播专业知识。因此误导了很多藏家。这些书里写的,是千篇一律的内容。只写概念、套话、不触及实质。如,书里写鉴定田黄石的几大要领、石皮、红筋格、萝卜纹、石质俱有细、洁、润、赋、温、凝、六德俱备。这些,让读者云里雾里,象雾里看花,不着边际,无法理解。    
    近些年,各大拍卖公司的网站、收藏杂志、刊物及有关田黄石鉴赏一类的专业书籍中,专家学者一提到田黄石,都是千篇一律的很老套的概念性的套话。其中,有的甚至把老书上鉴定田黄石的最关键的一点、人不能仿造的老田黄的一大特征“虱卵纹”,都省略掉了。由此可见,在中国田黄石鉴定领域里的专家、著书立传的学者的知识,是如此不堪。   
    虱卵纹一词,有关田黄石收藏鉴赏书藉中,只有福州的老书能看到这一词汇,其它的书藉及专家,学者中,我只听到蔡国声在鉴定福州一块826克的田黄石在华豫之门说过。   
    玩家学习,是为了丰富鉴赏知识,而不是看后反而弄得云里雾里。书里只写概念,不解释实际形状,形成原理,微观效果。所谓的六德,什么叫六德?为什么叫六德?他们不作任何解释。至于石皮,红筋格、萝卜纹、虱卵纹等特征的形成原因,实际形状、微观效果,应有详细解释,让人看后一目了然,真正读懂。   
    虱卵纹,在田黄石鉴定中最有力的证据,被那些伪专家、著书立传的学者写掉了。       
    下面说说几点真知灼见。1、石皮,是田黄石在寿山溪下水坑沙土下埋藏,地开石和叶腊石在地下,由于本身矿物质及周围酸性土壤水份、温度的影响,形成的。       
    2、萝卜纹,顾名思义,纹在田黄石的内部。这是地开石和叶腊石在火山爆发时喷发出的岩浆中,含有多种矿物质的溶液混合体中,有一特殊物在田黄石凝固时,比田黄石其它部分的透明度更高,现出一种象白萝卜中的纹理。这些不规则的透明晶体,如果遇到质地稍差的田黄石,纹路就显得略粗而且多。在这种晶体颗粒上,罩有一层细网状结构,如这种晶体面上没有细网状结构,就不能称为田黄石。    
    3、红格,也叫红筋。红筋是田黄石原石在运动中碰撞而产生的裂。这些细线在地下数千万年的埋藏中,由于酸性土壤及各种矿物质的浸渍,水分和温度的影响,原石的裂隙中浸入了铁元素或其它化学元素、原石裂隙中的各种矿特质及铁成分通过氧化,成了棕红色的纹路,因此而被称为红筋,年代越久远,红筋越明显,这是田黄石固有而且不可缺少的特征。在鉴定中应注意,这种特征我见过人为仿造。在鉴定时需综合其它特征综合考证。       
    4、虱卵纹。什么是卵纹,是什么形状及怎么形成的呢?虱卵到底是什么东西,虱卵就是过去有一种寄生在人体的一种靠吸食人血生存的一种寄生虫,因为现在社会的进化和卫生条件改善,这种寄生虫已经绝迹。因此这一词汇现在的人就不能理解,虱卵就是这种寄生虫产的卵,它依附在人们内衣的夹缝处,其形状呈很小的卵形颗粒晶体。   
    虱卵纹又是怎么形成的呢?虱卵纹是田黄石的原石在形成前,岩浆溶液中有一种伴生矿的微晶体颗粒,夹杂在地开石和叶腊石溶液中、凝固在一起,但这种微晶体颗粒的硬度高于田黄石,当后来田黄石的原石被人们开采回后,通过雕琢加工成型,再经过打磨,抛光等,这种象卵形一样的微颗粒,接着,长期把玩、抚摸、器物,器表会出现一种玻璃质感的包浆,象虱卵一样的微颗粒就会一览无余的在器表显露出来,当你拿出田黄石作品迎光斜视时,这种象虱卵一样的微颗粒就会象繁星一样,稀疏不一,在器身有不均匀分布。年代越久远,把玩时间越长,这种虱卵纹就会越明显。同时在人们长期把玩中,它会脱落,在器表留下细眼。凡是真正的老田黄石,或多或少,留有这一典型特征,这也是田黄石在鉴定过程中唯一不能人为造假的特征之一。按理说,这应该是田黄石中的一大瑕疵,但却成了鉴定田黄石真假的唯一有力证据。凡是有虱卵纹的田黄石老作品,就一定是真品无疑。这也是鉴定田黄石真伪的一个标准和依据。
    笔者茂森林收藏到清代中期雕刻家陈鸿寿雕刻的一方田黄印,边款上写丁丑年曼生。这方印,跟图片一显示的印差不多。黑白参半。黑皮上有很多微晶体颗粒。这印,是两百年前的。新的田黄雕刻艺术品上,不应当有这种颗粒。   
    在古玩界及收藏界玩家中,不管是业内精英还是新入道的玩家,只要一提起田黄石这个名字,100%的人都知道。但是在中国七千万收藏大军中,见过它庐山真面目的人,不足万分之一。   
    玩家及专家学者,不管他们是著书立传的学者、还是夸夸奇谈的专家,如果你把实物放在他面前时,他们就会不知所以。但是其中有部分人,还会打肿脸充胖子、盲人摸象、胡编乱造,用惯用的伎俩、用套话来忽悠你,什么石皮、红筋、萝卜纹、六德俱备等废话。   
    对它的细部特征有足够认识,能一眼准确判断真假,准确无误,又能在理论上说出个所以然者,在中国玩家中,不足万分之一。除了有资质及有声望的寿山雕刻大家及有长期田黄石收藏史的资深玩家有这种眼力外,很多人连田黄实物都没见过。   
    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的问题、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为什么现在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专家学者名声狼藉、没有公信力?这是因他们中的部分人,在金钱诱惑下,严重丧失了专家学者应当有的起码底线,他们为了钱,忘了祖宗和良知。













关于田黄石的几点真知灼见

 

 

 

 

 

 

 

 

 

 

 

 

 

 

 

 

 

 

 

 

 

南京 吴荣清


艾叶绿石为寿山石中的三宝之一。在明代被定为“石中第一”,至清代几乎已绝迹而推出田黄。许多印石爱好者与艾叶绿石是终身“只闻其名而不谋其面”。我因工作关系,能看到博物馆的藏品,同时也欣赏不少收藏家们手中宝物;有缘在一位收藏家中见到王一亭篆刻的艾叶绿印章,使我看了惊叹、称奇,不忍释手。

 

 王一亭艾叶绿印章
(图1)“烟云供养梦笔生花白龙山人於梓园”王一亭印章

 

此印章:高4、印面宽2X2.8厘米、重69.7克。印章呈长方形,为上、下端篆刻二面印。下端印文篆刻朱文:“烟云供养”,上端印文篆刻白文:“梦笔生花”。边款隶、楷书分别刻为:“烟云供养梦笔生花白龙山人於梓园”(图1)。通过边款可知,白龙山人即是20世纪我国杰出的书画家、篆刻家王一亭。

    印章外呈墨绿色,质细腻,呈半透明,莹光内敛。章料表面有一层由石里分泌出绒白斑,肌体之中含银色金属沙点如夜空繁星闪烁,甚是动人;不火,不躁,端庄秀丽。用手电照边缘处色彩绿中含黄,黄中有绿,夹杂着粒粒小绿晶,内有裂格,这种呈半通透状,翠绿之色让人生醉意(图2、图3)。章料应为寿山石中的名贵品种艾叶绿,其产量甚微,以奇特稀有而见珍。

此印采用上下各篆印文双面印,朱白文相对,精整隽拔,圆润峭洁,含蓄庄重,用刀上仍守浙派旧法,短碎切刀为主,从容渲染笔意,使刀锋的轻重与笔锋相契合,线条秀劲而不轻滑。在布白上,揣度谨慎,布置从容,疏密自然,在平淡的结字中凭添几分生机。边款精严,极富刀笔趣味。整个印章温润脂凝,色彩艳丽,包浆老到,传承有序,实为集印材、篆刻、铭文、名家于一身的难得的艺术珍品。

 

王一亭艾叶绿印章
(图2用强光手电筒照射王一亭艾叶绿印章的情景

 

王一亭艾叶绿印章
(图3用强光手电筒照射王一亭艾叶绿印章的情景



白龙山人与梓园

王震(18671938)字一亭,号白龙山人,浙江吴兴人,书画家、篆刻家(图4)。早年曾任商务买办,入同盟会,资助辛亥革命和二次革命,为上海商界名人。一生虔信佛教,为近代上海著名居士,积极致力于各种慈善事业。诗画方面的著作传世者甚多。早年学画得徐小仓指点,拜齐白石为师,后与吴昌硕友善,擅篆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