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这首《赠渔父》,其实是赠给他自己的:芦花深泽静垂纶,月夕烟朝几十春。自说孤舟寒水畔,不曾逢着独醒人。
这诗是描写渔夫、也是描写自己,他在芦花深处水泽之上垂钓,江水安宁,不问世事,伴着明月伴着朝夕,往往复复几十春。前两句描写了一种不问世事的情景。我们可以想,在都市远处,在世事之外、一片荒茫的沼泽江河之滨,芦苇掩映,芦苇、芦花一簇簇,白了、黄了、谢了。花絮随风飘摇,在芦花深处,渔人撑着一只小舟在那里钓鱼。“垂纶”的纶,是钓鱼的一种丝线。
自说孤舟寒水畔,是杜牧借着渔夫的口说,自己多年来游遍了这静静的水域,却不曾见过屈原那样举世独醒的高人。没有人烟、寂静的水域,也暗指这一带曾是当年流放大诗人屈原的地方,这使我们想到屈原悲愤游吟。写这首《赠渔父》时,杜牧在湖北。
屈原的楚辞《天问》有一篇《楚辞·渔父》里面曾经写过屈原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稿。渔父见而问之日:“子非三间大夫软?何故致于斯?””屈原回答:“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举世都浑浊了,而我独自保留着清醒、干净,众人都醉了,而我醒着。于是我被流放了。
在这里被杜牧用来说、在这远离闹市,不问世事的地方,孤舟寒水畔,多年以来、几十春不曾看见一个独醒的人。屈原空前绝后。有时候我们真的会觉得,看不见什么独醒人。在这世间,再也寻找不到屈原那样的清醒的人。
在中国文化中,早期老子、孔子都会问天,或者知道要敬天而远之,或者追寻天意。至少是敬鬼神而远之。但是今天的人再也不会像孔子那样。他们的心好像不需要清醒。甚至也分不清是醉和醒,是清是浊,甚至以为清只是天上的事,浊是人间生命的常态。清醒,是痛苦的事。既然我们是从猴子演变而来的,又会回到泥土之中,那又何必清醒?何必清醒地面对苍天的问询?何必清醒着看世事的变化?
杜牧这样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他说“不曾逢着独醒人”。此时此刻,他觉得自己是个独醒的人。什么叫独醒?中国的文人中,一直有一个倾向,如果能在朝廷做官,就要直言谏上。如果被贬或者不能再做官了,那就成为一个独醒者,成为一个愤世嫉俗的人。
此时此刻,也许在芦花深处,也许在江边,你是那个清醒的人。因为,你热爱钓鱼。
春秋,是户外远足休闲垂钓的好时机。得益于湖北是千湖之省的地理条件和产业优势,目前全省钓友人数保守估计在千万左右,产业估值超过15亿元。据悉,全国70%以上鱼饵产自湖北。在湖北境内的长江边,从古到今生活着不少职业渔民。
4日12时,笔者在钓鱼及户外用品展览会现场看到,700多个展位边,人来人往。展厅中,钓竿、饵料、线钩、浮漂、伞椅、网护、钓鱼船艇等钓鱼及有关户外产品,都有售卖。购买人群大多是年纪约40岁以上的中年男性。
展会现场有两个产品特别有趣、也吸引人。一是,一种叫“万里香”的鱼饵。因为,它可攻鲫鱼、鲤鱼等老鱼、滑口鱼、同时截杀中层鱼和直击底部鱼,在全国各地竞钓比赛中,其诱食效果突出。二是,一个名叫有天眼辅助灯的水下录影设备。如果你有了这个设备,即使是在黑乎乎的夜钓环境,也能让钓鱼者看到水下情况,还能录影。
钓鱼及户外用品展览会已连续在武汉举办六届,展出面积从首届的不足5000平方米的规模发展到本届的20000多平方米,成为中西部地区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钓鱼及户外产业盛会。自古以来,湖北武汉就有深厚的渔文化。这次展览会,盛况空前。这,进一步说明,湖北武汉的渔文化,越来越深厚。如,湖北有一家渔文化集团公司,自2003年来,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了六届全国钓鱼大奖赛和三届渔文化节。他们将钓鱼比赛和钓鱼文化、钓鱼行业论坛相结合,已发展成为行业内的全国重点知名品牌赛事。湖北省的渔文化与时俱进,目前,有大河放流,楹联、书法、鱼拓、摄影征集等活动,都凸显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渔文化的完美结合,体现了当今人民群众“爱钓鱼,爱生活”的休闲生活方式。渔文化活动的举办,为中国现代钓具工业的发展,为中国钓鱼运动的推广普及和发展进步,为提升钓鱼竞赛本身的文化内涵,做出了贡献和有益的探索。这一文化盛事和钓鱼大赛,将长期举办。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