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唐诗》中有这样一首:《题都城南庄》,作者崔护: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显而易见,这首诗是真实的。谁也没有想到,与这首诗歌一起流传的,是一个与这首诗密不可分的爱情故事。
笔者认为,这诗和有关故事,是真实的可能性大。因为,有关故事的形成,同样是在唐代。崔护,是唐代的一个真实的人,官到广南节度使。崔护(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字殷功,唐代博陵(今河北博野县)人。公元796年(贞元十二年)登第(进士及第)。公元829年(大和三年)为京兆尹,同年为御史大夫、广南节度使。其诗的诗风精练婉丽,语极清新。《全唐诗》存诗六首,皆是佳作,尤以《题都城南庄》流传最广,脍炙人口。该诗以“人面桃花,物是人非”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人生经历,道出了千万人都似曾有过的共同生活体验,为诗人赢得了不朽的诗名。往往一诗定诗名:崔护以《题都城南庄》名垂青史。
孟棨《本事诗·情感》载:博陵崔护,姿质甚美,而孤洁寡合。举进士下第。清明日,独游都城南,得居人庄。一亩之宫,而花木丛萃,寂若无人。扣门久之,有女子自门隙窥之,问曰:“谁耶?”以姓氏对,曰:“寻春独行,酒渴求饮。”女入,以杯水至,开门设座命坐,独倚小桃斜柯伫立,而意属殊厚,妖姿媚态,绰有馀妍。崔以言挑之,不对,目注者久之。崔辞去,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崔亦卷盼而归,嗣後绝不复至。及来岁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迳往寻之。门墙如故,而已锁扃之。因题诗於左扉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后数日,偶至都城南,复往寻之,闻其中有哭声,扣门问之,有老父出曰:“君非崔护耶?”曰:“是也。”又哭曰:“君杀吾女。”护惊怛莫知所答,老父曰:“吾女笄年知书,未适人,自去年以来,常恍惚若有所失。比日与之出,及归,见左扉有字,读之,入门而病,遂绝食数日而死。吾老矣,此女所以不嫁者,将求君子以托吾身,今不幸而殒,得非君杀之耶?”又特大哭。崔亦感恸,请入哭之。尚俨然在床。崔举其首,枕其股,哭而祝曰:“某在斯,某在斯。”须臾开目,半日复活矣。父大喜,遂以女归之。
翻译:唐时,博陵(指河北省安平县)有一青年名叫崔护,容貌英俊,文才出众,性情孤洁寡合,来到都城长安参加进士考试,结果名落孙山。由于距家路途遥远,便寻居京城附近,准备来年再考。清明时节,他一个人去都城南门外郊游,遇到一户庄园,房舍占地一亩左右,园内花木丛生,静若无人。崔护走上前去叩门,过了一会儿,有位女子从门缝里瞧了瞧他,问道:“谁呀?”崔护告诉了自己的姓名,说:“我一人出城春游,酒后干渴,特来求点水喝。”女子进去端了一杯水来,打开门,让他进去坐下。接着,她靠近桃树静静地立在那里,表面上是等待,实际上是在悄然欣赏年轻的客人。一时间,觉得这个客人赏心悦目。这个女孩子姿色艳丽,神态妩媚,极有风韵。崔护也对她有好感,于是用话引逗她。没想到,她却只是默默不语。两人相互注视了许久,崔护起身告辞。送到门口后,她似有意犹未尽之情,默默站在门前,崔护也不住地回头顾盼,然后怅然而归。此后一年,崔护没有再去见她。到了第二年清明节,忽然思念起她来,接着,思念之情无法控制,于是直奔城南去找她。到那里一看,门庭庄园一如既往,但是大门已上了锁。崔护忽有所感,便在左边一扇门上题诗道:“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过了几天,他来到城南,又去寻找那位女子。突然,听到门内有哭声。于是,叩门询问。一位老父走出来说:“你是崔护吗?”答道:“正是。”老父又哭着说:“是你杀了我的女儿。”崔护又惊又怕,不知该怎样回答。老父说:“我女儿已经成年,知书达理,尚未嫁人。自去年清明开始,经常神情恍惚、若有所失。那天陪她出去散心,回家时,见在左边门扇上有题字,读完之后,她便病了,绝食数日便死了。我老了,只有这么个女儿,迟迟不嫁的原因,就是想找个可靠的君子,借以寄托我的终身。如今她竟不幸去世。是你害死她啊。”说完又扶着崔护大哭。崔护十分悲痛,请求进去一哭亡灵。进屋一看,死者安然躺在床上。崔护抬起她的头,让其枕着自己的腿,哭着祷告道:“我在这里,我在这里!”不一会儿,女子睁开了眼睛。过了半天,便复活了。老父大为惊喜,便将女儿许配给了崔护。他们终于成了美满的夫妻。
这个故事以及崔护的题诗后来就一直在社会上流传。尤其是诗中的“人面桃花”,后来成了口头禅。它被用来形容男女邂逅分离后男子追念的情形,用于泛指所爱慕而不能再见的女子,也形容由此而产生的怅惘心情。后世文人创作常用到这个典故。比如晏几道《御街行》:“落花犹在,香屏空掩,人面知何处?”再如,袁去华《瑞鹤仙》:“纵收香藏镜,他年重到,人面桃花在否?”戏剧家欧阳予倩曾以这个典故为基础,创作了一出京剧《人面桃花》,后来还被改编为评剧、越剧及影视剧等。
诗歌的第一句“去年今日此门中”,诗歌首先把“去年”和“今日”对举,不但引出事件发生的时间,把读者视线拉回到过去的一年,而且增强了诗歌的时空感。“此门中”:点出事件发生的地点。诗人通过时间的变化而地点的不变,表明再次来访“此门”,足见这个时间(去年今日)和地点(此门),在诗人心中留下了深刻记忆,也足以感受到诗人对此地包含的深深情感。
第二句“人面桃花相映红”,紧承上句,是写人。在中国古代诗歌中,以花喻人是常见的手法。意思是说,人面如桃花一样红,相互映照着。春天来了,桃花盛开,那艳丽的桃花何等的招人喜爱。因而,诗人不但借桃花表明了“去年今日”的具体时节,更为重要的是在这初春时节,自己所见的“人面”竟是一位青春美貌、风韵袭人的姑娘。诗歌中的一个“红”字,不仅渲染“人面”、“桃花”相映生色的景象和气氛,而且也描写了姑娘红润的脸庞,暗示了姑娘的春心萌动。年轻的诗人面对着这样至美多情的姑娘,能不春心荡漾?“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藏在诗人心中的爱意,也就不言而喻。难怪诗人“今日”又来到“此门”,这是情之所然。
第三句“人面不知何处去”,诗人回到“今日”。“人面”代指去年所见的姑娘。诗人再次来到这里,敲门不应,推门不见,空空荡荡,不见自己心中所爱的姑娘,不得不发出疑问,姑娘到底去哪里了?这时候,诗人内心充满着忧虑,那种思念之情都蕴含在这疑问之中。
第四句“桃花依旧笑春风”,诗人以景收尾,也是以景结情。一个“笑”字,不但把“桃花”和“春风”拟人化,而且有助于以花喻人,让诗人的内心情感得以表现,并使产生了丰富的审美效果。诗句中的“依旧”用得很妙,不但让人回到“人面桃花相映红”的境界中,而且让人感觉到的不是“物是人非”,而是人的情蕴更浓。此时的桃花(喻指那姑娘)“依旧”给春风(喻指诗人)传达着情感。诗人面对着盛开的桃花,却没有心中那至美的姑娘,触景生情,越发感到惆怅与寂寞。这样多情的结尾,不但形象生动,含蓄蕴藉,而且更有助于表现出诗人对姑娘的深情。
总之,诗人通过这样一个美妙的故事,不仅表现了人间至情至美的主题,而且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在形象的比喻中,给读者留下了审美想象空间,使读者回味无穷。
前天(2015,5,7),笔者写了一首《七律桃花》:年前此日此门东,偶遇姑娘树影中。气傲形成迟表示,心高纵使未沟通。人非只剩思维在,物是仍存梦幻空。少女深情何处去,桃花浩渺笑春风。
写这《七律桃花》,显而易见,是和唱崔护的《题都城南庄》。笔者为何写这《七律桃花》?
2015年5月6日,笔者在武汉市武昌红巷艺术城一家古玩店,购买到一件瓷盘。这个瓷盘上,有金品卿画的浅绛彩瓷画。这个浅绛彩瓷画,名叫《人面桃花相映红》。接下来的题字是:辛酉年春三月金品卿作于珠山。辛酉年,1861年。是咸丰帝的最后一年。这一年,发生了辛酉政变。60年后,1921年也叫辛酉年。但是金品卿没活到1921年。接下来,有人要问:这个金品卿浅绛彩瓷画《人面桃花相映红》是不是真的?笔者认为,百分之百是对的。原因是,一,以笔者长期研究瓷器的知识为基础,从包浆,从绘画风格上看,应当是金品卿的真东西。二,画面的外圈是由金色的图案构成。而这金色的图案,是晚清官窑画师的仿珐琅。而知道晚清官窑画师仿珐琅的人,相当少。因只有金品卿偶尔在小件瓷器上,为自己得意的浅绛彩瓷画,用仿珐琅作为外圈装饰。三,浅绛彩瓷画《人面桃花相映红》是古玩店老板的爸爸收藏的。这个古玩店老板的爸爸是个收藏家。他同时收藏了多件晚清瓷器,可相互印证。
浅绛瓷是原御窑厂画师们在生活重迫下的一种艰辛尝试,但在客观上却是一个新艺术品种的繁盛开端。
笔者茂森林收藏的金品卿的浅绛彩瓷《人面桃花相映红》,是1861(辛酉年)的作品。堪称一绝,是金品卿作品中的精品。显而易见,《人面桃花相映红》是以唐代崔护的名诗《题都城南庄》:“人面桃花相映红,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意境作画。画面是,一棵高大的桃花树上,桃花盛开。桃花树前,一个美丽的唐代少女婷婷玉立。这个美女丰腴的脸上,有大大的眼睛,端正的鼻子,小巧玲珑的嘴。甚至于将这个美女高雅的微笑,也画出来了。她耳朵下方挂的红丝线、身上唐代服装的纹路,都画得细致入微。
这些,都是唐代崔护的名诗《题都城南庄》美妙故事的延续。由此可见,一首好诗,影响很大。这些,都是真人真事。
1000多年了,崔护不在了,那个美丽的姑娘不在了。接着,名画家金品卿也不在了。可诗歌在、美妙的爱情故事在。画家金品卿的名画《人面桃花相映红》,经历了154年的风风雨雨,仍旧在。此时此刻,笔者茂森林还在。茂森林在研究崔护和美女的故事,收藏了金品卿的名画《人面桃花相映红》,写了《七律桃花》。但是,笔者希望能有更多人来延续这个故事:因我年事已高。
题都城南庄
崔护(唐代)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金品卿的浅绛彩瓷名画《人面桃花相映红》,1861。
《七律桃花》2015,5,7,茂森林
年前此日此门东,偶遇姑娘树影中。气傲形成迟表示,心高纵使未沟通。人非只剩思维在,物是仍存梦幻空。少女深情何处去,桃花浩渺笑春风。
茂森林收藏了金品卿的浅绛彩瓷名画《人面桃花相映红》。其图片,暂时不能上网。下面,是金品卿的瓷板画。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有我可爱的故乡
桃树倒映在明净的水面
桃林环抱着秀丽的村庄
啊……故乡生我养我的地方
无论我在哪里放哨站岗
总是把你深情地向往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有我迷人的故乡
桃园荡漾着孩子们的笑声
桃花映红了姑娘的脸庞
啊……故乡终生难忘的地方
为了你的景色更加美好
我愿驻守在风雪的边疆
啊……
故乡终生难忘的地方
为了你的景色更加美好
我愿驻守在风雪的边疆
据歌唱家蒋大为说,歌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也是受《桃花依旧笑春风》诗意的影响。
以上故事,后来有几个版本。其中之一,是这样说的:崔护朝山坳走去,远处有屋被桃树遮住,眼前有一片桃花盛开的桃林。走近了看:桃花灼灼,缀满枝桠,微风吹来,清香绕人,让人疑是误入了桃花源中。沿着桃林间的曲径往里走,在一小片空隙中有一竹篱围成的小院,院落简朴雅洁。院中有屋三楹,整齐异常。崔护心想:“何方高人,隐居在如此别致的地方。”
让人更奇异的是,院中有桌,桌面有墨渍未干的诗笺,上面写着一首“咏梅”五言绝句。
素艳明寒雪,清香任晓风。
可怜浑似我,零落此山中。
诗句一定是这里的主人所书,似乎是在借梅花来感叹自己的坎坷身世、萧索与无奈的心境。到底是何等人物隐居在此?又是怎样的心情与遭际衍出如此无奈的文字呢?一连串的问号浮起在崔护脑际,使得他对这桃花环绕的茅舍以及茅舍的主人大感兴趣,一心想要探个究竟。这时,少女托着茶盘从厨房中出来,她落落大方地走向崔护,见对方正凝视着墨渍未干的诗笺,她会心地嫣然一笑,轻轻地唤一声:“相公,请用茶。”崔护从思索中转过神来,见少女正向自己走来,粉白透红的脸上秋波盈盈,不施脂粉的打扮,素净的布衣,更加衬托出少女的纯真和灵秀,宛如一朵春风中的桃花,向人们展示着生命的风采。一时间,崔护竟看得发怔,少女似乎察觉了他的心意,迅即垂下眼帘,一份娇羞把她点缀得更加动人,崔护不由得心旌摇曳,险些儿难以自持。但毕竟是饱读诗书通情识礼的书生,崔护努力稳住自己的情绪,才没在少女面前失态。他礼貌地接过茶杯,轻轻呷了一口茶水,故作镇定地表明自己的姓氏和乡里,接着又十分客气地叩问少女的姓氏及家人。少女似乎不愿多提这些,只是淡淡地说:“小字绛娘,随父亲蛰居在此。”并不提及姓氏和家世,似乎有什么难言之隐,崔护自然不便多问了。
桌上的诗句以及眼前的人物,这一切都强烈地暗示着这茅舍的主人,必有一番不凡的来历。崔护的心目中形成了一团迷雾,但既然人家不愿多谈,他也就只好搁在一边了。两人在屋中静默了一会儿,崔护将话题转到景物上.他大赞此地景色宜人,犹同仙境,是游春不可多得的好地方。少女只是听他高谈阔论,含笑颔首似是赞同,却并不说话。说到春天,崔护诗情大发,又对古今著名的游春诗词品评了一番,最后说道:“花开堪摘直须摘,莫待无花空折枝”。说完,他意味深长地望着绛娘,等着她的反应。灵慧的绛娘当然明白他的意思,在春意盎然的季节,面对着这样一位风华正茂、气宇轩昂、又才情逼人的少年郎,又怎不叫她情窦初开的心中春意荡漾呢?但知书识礼的少女怎敢在一个陌生男子面前敞开自己的心扉,她坐在那里含羞不语,两片红霞染上了面颊,偶尔用含情脉脉的目光向崔护一瞥,一碰到崔护的目光就迅速地收回,接着羞怯地望定自己的脚尖,显出一副楚楚动人的模样来。面对少女的无措,崔护也不知如何是好,饱读圣贤书的他不可能做出更热烈、更轻浮的举动来。平时极少接触女孩的崔护,自然不甚明白少女的心思,见少女长久不语,还以为自己得罪了她。于是暗暗警告自己,在言语上要有一些收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