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高仿官窑瓷海量投入市场

标签:
收藏文化历史时评 |
分类: 茂森林9古玩收藏文学作品集 |
海外高仿品海量投入市场:国内艺术市场一直以来为国外收藏家所诟病,其中主要一点,是国内藏家大部分功利心过重,这直接导致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以景德镇为首的瓷器造假行业大批崛起。
20世纪90年代末新仿品乃至乱仿品被海量投入收藏市场,部分高仿品甚至投放至海外拍卖市场。
海外赝品量有多大?这个比例与国内相似,约为80%~90%,不过除近年国人以‘埋地雷’形式输出外,多为晚清民国老仿以及中国当年出口创汇之‘建国瓷’,其中一些已经粗具可藏性。这也是国外与国内赝品比例的不同之处。钱伟鹏于20世纪90年代初被国家文物局外派到英国,负责文物回流工作,他介绍:“现在海外的赝品量几乎要和国内相等了,惟一的好处是真品中精品比较多,这对眼力的要求就更高了。”
明、清代官窑瓷器的价格波动也具有时代的特征,前期由于欧洲和日本收藏家偏爱高古瓷器和明代瓷器,所以明代的官窑瓷器相对于清代官窑普遍价高。而经济实力不断上升的港台地区的收藏家却将目光主要聚集在清代官窑上。这个过程包含两个特点:一个是凡事都遵循从低到高的发展过程,瓷器鉴赏也是如此。一般都是从初级、简单的入手,比如清代官窑瓷器工艺性强,纹饰华丽而精细,图案浓烈寓意吉祥,易于获得人们视觉感官认同而被广为接受。而明代官窑以及高古瓷器因其丰富的内涵,需丰沛的情感和较高审美品位与其匹配,是中级、高级甚至是研究班级别课程。另一个,是当时清代官窑相对价格较低,所以很快吸引了一大批港台人士进入。当然也有个别现象,例如葛士翘、欧木百灵、胡惠春收藏了大量的五大名窑、元明官窑瓷器。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港台藏家的实力也逐渐加强,促使了清代瓷器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领先于明代瓷器,一直影响到现在。
前一篇:七七七班机的神秘航程
后一篇:人面桃花相映红的美妙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