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进入二十一世纪了,为了利益,人们能依据火石红的科学理论,阻止或增添瓷器上的火石红。
简单地说,阻止,就是想方设法不让瓷器上产生火石红,就是在烧制瓷器的过程中,让窑中的氧不足,控制窑温,让窑中的瓷器不具备产生火石红的条件。与此相反,增添,就是想方设法,为瓷窑创造条件,有通道让适量的氧进入窑中,让瓷器上有火石红。如,二十年前,湖南省有关单位的专家仿制的唐代长沙窑瓷器上,就有火石红,见上图。他们是依据火石红的原理,在特造的小窑中仿制少量的瓷器。特造的小窑,让他们相当方便地创造条件,有通道让适量的氧进入窑中,让瓷器上有火石红。有关的胎料,也是专门选的含铁矿石的胎料。
陶瓷上的火石红不神秘。其神秘感来自一些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专家学者的误导。现在的问题是,人们习惯成自然,认识不到产生火石红的条件、这一简单的道理,是如何在瓷窑中起作用的。
例1、红陶里外有火石红。瓷器,釉下及胎内无火石红,原因就是(没上釉的)陶有气孔,如用水滴在陶上,水立马被吸收。而瓷不吸收。所以烧制过程中,陶里外皆红,而瓷,露胎处可能有红。而瓷器的被釉弥漫的胎,不论是什么朝代、什么温度烧制,都没有火石红。
例2、支钉与器底接触处,支钉接触部中心处最密实或许周边略有火石红而中心部位无火石红:皆因它阻拦氧、导致氧过少之故。
例3、有的陶,本应烧成红陶、结果成了有黑花的残品。这是因为陶质经叠压,使质地细密,氧难通过,所以有黑花处无火石红。
例4、瓷质虽较细密,但古瓷中有质不佳者胎过于粗松、类陶而带有气孔,在氧较足的环境下器物亦有火石红。这也又一次证明“溢出”、“富集”说,是无道理的。
例5、学术界有“釉下”火石红论者。如,有学者指出:元青花“釉下”火石红多在薄釉处。其实,这里所谓的“火石红”实为褐铁矿。有火石红必是铁氧化的结果,而薄釉处亦如薄墨处,书法有留白、飞白者,釉留白又少又小、不易发现,在窑中高温之下釉流动性大增,因张力系数作用留白小孔增多增大,胎二次氧化生成火石红成片状的棕眼;同时薄釉如某些厚釉瓷一样也会产生流釉现象,因釉薄之故形成不了泪痕只是薄层,也不一定全联。所以薄片釉区总的氧化都不太充分,故色多浅淡者,胎釉薄色重些、釉厚色淡些。水分在釉处不能出而在孔、胎釉结合部集中出,所以常有褐铁矿之颜色。这就是为什么褐铁矿较多出现在薄釉处的原因。
例6、假定把瓷胎弄成粗松通气如砖瓦一样,也预先加入铁质,那么这样的瓷器里外可以同是黑瓷或红瓷。现代超高温时,窑烧红瓷必须加氧。
例7、有些瓷,其一:内底无釉,有的地方有釉,有的地方有火石红,有的地方无火石红;其二:内底无釉叠烧,内底中心无火石红,外一圈有火石红,圈外无火石红较白胎外又一圈有火石红:其三:内底全火石红,外底无火石红。其火石红成因同瓷外底通常所见道理是一样的,此等有厚胎,等温层面之热分布,还有叠烧,实如外底支钉,足与匣接触阻氧等,所以火石红分布也是有氧则有,无氧则无,各有形式。
这些都说明了火石红的产生是大系统套小系统、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大系统必是强氧化环境,小系统有热分布和小系统通畅与阻隔综合作用的典型实例。
从导热系数的角度来谈:
釉的成分就是二氧化硅,其成分与玻璃、水晶、玛瑙、玉髓、蛋白石相同。珠宝商有用测温鉴别珠宝的经验,古人有夏置水晶球屋中凉快习俗,虽夸大其词,但二氧化硅类矿物导热确实很快,就是导热系数大。
上述可得二点认识:其一,导热能感知、说明作用不小,其二和其它很多物质比较,导热系数偏大。所以汝窑、官窑、哥窑等釉胎导热系数差距明显,故而有冰纹、金丝铁线等等叫法。釉的导热系数大于胎,其作用不止于釉裂纹,还因釉的导热系数大于胎、而产生氧冷稠作用。所以元瓷中有下部同一水平高度上,一处露胎另一处胎釉结合,前者胎导热系数小温高,后者导热系数大温低,在大环境高温可氧化可不氧化界面,无釉胎部氧少无火石红,釉胎结合部氧多有火石红。这不仅证明了釉的降温作用,也证明火石红的产生与是否是碱釉无关。再比如有些青花瓷,下部有一圈胎釉结合线,线上留有窑工指痕,指痕指尖处都有火石红,而下部胎釉结合处却没有火石红,其原因是下部胎釉结合处虽釉多降了些温度,但还不足以达到冷稠氧多而产生火石红的程度,也就是温高氧不足,而两指尖处是在高一点的等温层上,温又低了些,氧更加冷稠了些,等温层和釉共同降温,降温多氧多就能够氧化出足够的人眼所见的火石红,所以两指尖处都有火石红。
另外类似瓷罐胎釉结合线指尖处有火石红其余处无火石红和有些瓷器胎釉结合线高处有火石红低处无火石红道理也是一样的。它再一次证明碱釉才生火石红认识是不对的,能说同一器一处有碱釉,一处没碱釉吗?红砖红瓦也有碱釉吗?学术界还有垫潮沙才生火石红的认识也是不对的。能说同一器一处有火石红部位下垫潮沙没火石红部位垫干沙吗?红砖红瓦下都垫潮沙,青砖青瓦下都垫干沙吗?其实呢什么沙也没垫。
总之导热系数能够起作用,但前提是在大环境边缘状态才行。
从矿物氧化与还原顺序来谈:
前面为帮助理解火石红理论已简要提到过矿物化学反应的顺序及与之对应的矿物氧原子数和矿物颜色的顺序并已制表,其原因是矿物不同氧原子数不同颜色亦不同。仅仅是在不同方面的反映,知其一余项皆知,如氧化知颜色红之火石红即知铁原子所需氧原子数是1.5个,在褐铁矿前,当然在黑矿,氧化亚铁矿前等。如还原方向相反,位在最未。美国F·哈伯斯指出还原是分层结构,每种氧化物层的还原都按自己的表面化学方式进行。他的试验是红矿还原反应,用H2当还原齐温度750℃,1953年完成的。不同层矿物及铁依次是Fe—FeO—Fe3O4一Fe2O3
。
同样,氧化、不充分氧化反应,理同、然方向相反,从氧化不充分的红砖断面清晰可见。
地层,下老、上年青,是有顺序的。陶瓷亦是有顺序的,在氧化反应中氧原子是近多远少,还原反应时近少远多,皆有相应矿物、颜色对应,当然都是有序的。
注意,因为矿物氧化与还原反应有顺序,都不能越位,这对理解火石红的生成与转化和鉴别古瓷火石红真伪都有用处。
氧化,以颜色简单说即红、黄、黑、灰为顺序;还原反向。
这里有两点说明:其一,黄指褐铁矿,但该矿必须在湿度量达一定值,在反应中方出现,即它不一定会出现,所以红转黑、黑生红是正常的不属越位。若出现必在红矿与黑矿之间、曲率和红黑矿同等变化即相等。因为它虽然每个铁原子所需氧原子1.5个与火石红同,实因有H2分子总的所需氧少于火石红而多于黑矿,所以必出现在红黑矿中间,黑矿所需氧原子1.3个。褐铁矿分子式为Fe2O3nH2O,文物界传统称它也是火石红。其实是两种矿物,物理化学性质不同而建筑材料工业界亦有把针铁矿HFeO2、水针铁矿HFeO2aq也叫褐铁矿,实与火石红无关。陶瓷中的褐铁矿虽不是火石红,但确是氧化铁矿之一种,亦合顺序规律,其实不过经常缺席而已(火石红含铁70.0%;褐铁矿含铁48-62.9%)。
其二纯铁合顺序规律,但它已不属于矿物、又不常见,或看不见且必在过度还原中才可能出现。若想深层次鉴别古瓷,还是记住它该在什么状态什么位置出现、才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