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收藏家郝笛2

标签:
收获文物古玩茂森林杂谈 |
分类: 茂森林9古玩收藏文学作品集 |



父亲担心他无法与人沟通
郝笛家里的书很少。他的考古知识都来自图书馆和书摊。他几乎看遍了所有书摊上能找到的专业书。
他的实践就是到处淘文物。郝笛八岁那年过春节,得了700元压岁钱。父亲让他把这笔钱交给家长保管,但郝笛拿不出来。父亲一气之下把他狠狠打了一顿,郝笛就从他的床下拖出一个鼓鼓的书兜,里面都是他淘来的碎瓷片、瓦片和一些古钱。
对自己的爱好,郝笛有时也担心:我走的是没有人走过的路,一点儿参照没有,有时有茫然的感觉。
“很多老前辈主张我专一项。一辈子专一项,才能出成果。我认为研究越是专一项越是容易钻进死胡同里出不来,很难触类旁通。收藏界和文物界都有这种情况。我七八岁研究古钱币的时候,就有老前辈告诫我研究古钱币就不要研究别的,后来我研究瓷器,研究甲骨文时也是这样。总之,他们反对我那样多方面的研究。”
郝笛的家在天津和平区一个普通的小区内。走进他家门,如同走进了一个小型博物馆,地上一堆堆古钱币、古董,从门厅一直蜿蜒到郝笛的卧室兼书房。据说这里仅仅是他十几年来收藏的众多古董的一部分,然而这里的古币就超过20万枚。奇怪的是这个家,除了那些惹眼的古董,竟然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当。
沉默寡言只喜欢古董
童年的郝笛不喜欢说话,但智商奇高。父亲需要用计算机计算的多位数加减法,郝笛居然随口就能说出答案,而且一点不差。惊喜的父亲当时就给他计划好了将来,去北京,读清华读北大。可惜,梦想永远只是梦想。郝笛除了不爱说话,不喜欢跟小朋友玩耍,他似乎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带他去游乐场、去公园,甚至带到小男孩最喜欢的玩具柜台,他还是无动于衷。
5岁的一天,父亲带郝笛一起去菜场买菜,路过一个文物摊。郝笛居然一下子跑过去,摆弄起人家的古钱币。父亲吓唬他:“别弄别弄,弄坏了,小心把你赔给人家。”可是郝笛却好像没有听见,一点也不搭理父亲,没办法父亲只好将他暂时托付给摆摊人。结果本来就没有带过几天郝笛的父亲居然在买完菜回家的时候忘了这回事,等菜做得七七八八,爷爷开始找郝笛的时候,父亲才惊出一身冷汗,孩子丢了。带着一丝侥幸,父亲找到那个文物摊,郝笛居然还趴在那里,目不转睛地盯着那几个古钱币,摊主说,他已经一动不动快四个小时了,从来没有看到如此有耐性的小孩。
或许就是从那天起,郝笛开始接触文物,他常常一个人溜到离家不远的文物市场,一待就是一个下午。父母有时候找,溺爱孙子的爷爷就到处找理由给孙子开脱。多年之后父亲偶然遇见文物市场最受人尊敬的一个老者,老者恨恨地对父亲说,你不是一个好父亲,你知不知道,我抱你儿子的次数远远多于你。这时候,父亲才知道当初孩子常常失踪是做什么去了。文物市场的柜台特别高,5岁的孩子根本看不到,老人便帮郝笛准备了一个高凳,每次来的时候郝笛都爬到那个凳子上,在柜台边一趴就是好几个小时。但郝笛常常被人东赶西赶,试想有谁喜欢只看不买的客人呢,更何况那时候的郝笛都不到6岁,谁相信这么大的孩子会收藏文物呢?然而事情恰恰出乎意料,就是这孩子后来几乎成了这文物市场最频繁的买家。
忍饥挨饿3年没吃早午饭
几年以前,郝笛的父亲以为他是个不听话的孩子??“当时我越来越不能理解郝笛的各种稀奇古怪的行为,读书心不在焉,从来不看书,成绩中下。愤怒的时候,我甚至都把他的书包扔出了家门。”
直到有一天,老师打来电话,郝笛在体育课上晕倒了,“孩子的体质太差需要补充营养。”父亲很奇怪,每天晚上郝笛都会像小饿狼一样吃得很多呀,而且郝笛的母亲是医生,家里一直是注意营养搭配的,这是怎么回事呢?父亲才知道郝笛在学校不吃早饭和午饭已经很久了,怪不得每天晚上回家就跟饿死鬼一样地吃,原来他吃一顿要抵三顿呀。
晚上父亲叫来郝笛问他到底是怎么回事,这段日子早饭和午饭的钱都用到哪里去了?郝笛这才从自己的床底下拿出一小包东西,里面全是文物的碎片和大大小小的古钱币。郝笛告诉父亲为了买这些东西,自己已经3年没有吃早饭和午饭了,有时候饿了就去拣同学吃剩下的馒头啃两口。父亲很吃惊,紧盯着儿子有点憔悴的面容,久久不能平静。一个人坚持3年只吃一顿饭,这需要多大的决心呀?这时候,他发现自己真的不了解自己的孩子。那天晚上,父亲告诉郝笛要买东西缺钱只管开口,家里给钱。
生下来就已是个5000岁的老人
郝笛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和古董在一起,只要一回家,他肯定首先去看看自己的宝贝古董。晚上他最喜欢躲在自己的房间里跟自己心爱的古董对话,有时候甚至直到凌晨。坐在那堆古文物中,郝笛常常把弄着其中的一件,甚至一整天坐着不动,不说一句话。
一次,父母出去办事很晚回来,开门后发现家里漆黑一片,只有郝笛的房间里透出一丝微弱的光。警觉父亲的没开灯就直接冲进郝笛的房间,四处都是黑糊糊的,只有房子中间有一点像“鬼火”一样微微跳动的蓝光!郝笛呢,郝笛在哪里?父亲心里一急,脚下一滑,差点踩到一个东西。“爸爸,我在这里呢。”原来郝笛坐在地上,正头也不回地注视着那点“鬼火”。这时,母亲也进来了,刚要开灯就被郝笛制止了。父母以为出了什么大事,紧张地蹲下身子和郝笛一起观察那“鬼火”。离近了,才发现,原来地上放着一个只有大拇指那么大,直径不到一厘米的小油灯。
原来郝笛正在感受五百年前,穷人家点油灯的生活,并且他父母回来之前,他已经计算过了,这个小油灯如果装满可以烧1个小时。“很神奇吧,原来以前的油灯还可以用来计时。”
谁也说不清,在这个外人看来还是个大孩子的心里,有着怎样丰富的世界。有人说,对文物他生来就有种使命感;有人说,他生下来就已是个5000岁的老人。
生活越简单越好
郝笛家里没有床。
困了,他就在沙发上躺一会儿。偷偷问郝笛的父亲怎么不买个床,“这孩子,自从我们搬走了,就一直睡沙发,不喜欢换新的东西,他觉得浪费。”
从上学到毕业,郝笛经常向家里要钱买文具,父亲每次都很痛快地给他,然而每次翻他书包的时候,都会发现只有铅笔头。父亲知道他又把买文具的钱省下去买文物了,只好自己买了一大把铅笔给他准备着。
多年以来,郝笛一直坚持,生活越简单越好,只有生活简单了才能省出更多的钱和精力,做复杂的考古工作。父亲曾经问过他,简单的标准是什么?
郝笛回答:“就算把我放到森林里,什么也没有,我也能生活。”
妈妈从菜市场回来说,西红柿真便宜,结果郝笛爱上了西红柿汤。吃了几年,才发现原来他并不爱吃。那一日,妈妈从菜市场回来说,洋白菜真便宜。晚上问郝笛最喜欢吃什么,居然是洋白菜。这时,父母才发现原来郝笛是什么便宜就吃什么。
前几年,父亲发现郝笛的鞋子破了,脚趾都露了出来,就给他20块钱让他去买双鞋。依父亲对自己孩子的了解,20块的鞋对郝笛来说已经是很奢侈了,这么多年,他都不愿意买新衣服,穿来穿去都是读书时的校服。
没一会,郝笛回来了,真买了“两只”旅游鞋,还穿在脚上。但是怎么看过去,怎么不对劲,大小不一样,式样也不一样。原来,郝笛一出门就看到一个小贩在对面的街边堆了一堆鞋吆喝,发现新大陆的郝笛问小贩什么样的最便宜,小贩翻了半天,找出两只,告诉他,给3块吧,郝笛回答就2块钱了。“这么便宜还还价,算了,卖给你。”最后真的只收了2块钱。
左脚44码,右脚43码,这鞋一穿又是几年,而且还是郝笛唯一一双拿得出手的、非正式场合不穿的鞋子。
(网络文章。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