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玄机47大Z

标签:
mh370马来西亚印度洋南悬疑杂谈 |
分类: 小说《匪夷所思的370班机》 |
相形之下,在由MH370的搜救衍生出的大国科技角力场上,舆论的耐心几近耗尽,好像迫不及待地想分出个高下。近来,一些外媒因几次公布线索、却最终发现未果而频频质疑中国的科技实力。有的甚至直言“中国缺乏精密设备的程度令人震惊”。言之凿凿,其矛头直指中国的科技软肋。
在搜索MH370的公开视野下,中国科技实力这份答卷如何?留给世人哪些思考?这是后来大Z给茂森林谈到的一个话题。马航MH370航班事发时,大Z正在澳大利亚的家中。从剑桥毕业后,他在澳大利亚找到了工作。接下来在那里成家了。当知道弟弟小Z在MH370上,大Z第一时间给爸来电话,要回国。要回到爸妈身边。老Z说,不着急。让不让你回国,我要考虑一下。要找你茂森林叔叔商量。结果呢,老Z真的找到茂森林,说,我不想让大Z回国。俗话说,祸不单行。当然,这是指一个人,在灾难面前不冷静,考虑问题不全面。你说说看,让大Z急急忙忙、从千里外乘飞机回来,能解决什么问题?能帮上什么忙?搞得不好,出个什么事,还雪上加霜。
直到4月6日,电视上,中国交通部东海航海保障中心海事测绘处处长王良玉一句“这些设备完全是国外引进的”,传到大Z耳朵里,他再也按捺不住,“脊梁骨都被人戳穿了”。
交通部官员这句话本是为了回应对中国科技的质疑。4月5日,中国“海巡01轮”称,在印度洋南听到稳定的脉冲信号。有外媒质疑中国海事船设备陈旧,于是,这位官员便“如数家珍”似的将中国设备罗列一番:一套黑匣子搜寻仪、两个潜水机器人、一套旁侧声呐和磁力仪,加上那句看似强有力的证据:“这些设备完全是国外引进的”。最后给出结论:“不存在200米设备探测4000米海深的怪事”。没曾想一下子“吐了”实情,惹来舆论的一通批判。
此时,距离马航事件事发已接近一个月,这一个月来,中国投入的科技力量无论是搜救队伍还是投入的设备都遭受着类似的责难。
早在MH370飞机失联四个小时后,国际海事卫星组织(Inmarsat)就被要求提供飞机航行信息,而搜寻过程中一个很关键的节点、正是Inmarsat发布的握手信号。3月10日,Inmarsat根据这些信息“猜”出了几乎扭转搜救工作的MH370飞机的走向图:通过已知的卫星位置、ping信号发送和返回时间以及仰角信息,MH370的最后飞行路线被锁定在南印度洋上空。
这也是目前所有飞机、轮船以及海下搜救设备齐聚南印度洋的唯一依据。
遗憾的是,这一判断的得出和中国人没有任何关系。这之后,有人抱怨中国的数据分析能力不强,但在大Z看来,尽管多普勒效应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其本身并非前沿技术,唯一的差距其实是信息源不在中国人的手上。大Z所说的“信息源”,正是Inmarsat的通信卫星接收到的来自MH370的7次握手信号。大Z对爸爸说,说不定哪一天,我要回国工作。要为中国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