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MH370搜寻区域见先进就学

(2014-05-28 23:59:46)
标签:

mh370

马来西亚

印度洋南

悬疑

杂谈

分类: 小说《匪夷所思的370班机》

在MH370搜寻区域见先进就学

在MH370搜寻区域见先进就学



    搜寻MH370,也搜寻我们的差距。在MH370搜寻中见先进就学。我国加入Inmarsat公司,作为股东,可能会定期采用Inmarsat公司的相关信息,但是,我们不掌握核心设备和应用技术,信息权就不在我们手里。马航MH370事件证明:“Inmarsat大部分,还是掌控在西方大国手中。”我国应加紧研究与国外海事卫星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通过自己的通信卫星获取飞机飞行时的信息,让我们在搜寻工作中掌握更多资料、占据更多主动。中国科技还缺乏好的心脏和神经系统。我们要把技术提高工作重点延伸到心脏和神经。打个比方,用别人的发动机,那么心脏就在人家那儿,如果雷达声呐等感知外界信息的高端探测设备也是别人的,那么神经系统用的也是别人的,可是他国不会把最好的设备出口给你。

  这是“人有我无”。然而,触痛国人自主创新神经的远不止于此。在搜索MH370中,先是中国的黑匣子搜寻仪发现的信号,被美国海军的TPL-25拖曳式定位仪“证伪”。后有蛟龙号,被澳大利亚投放的蓝鳍金枪鱼“搁浅”。

  也不乏中国科技力量“自己打自己的脸”。马航事件前期,中国科技界表现得跃跃欲试,一边是中国遥感专家对外称,通过卫星看到南海三条油污带,一边是地球物理科学家监测到了南海的一次地震,便对外称怀疑是飞机撞海底造成。然而,这些最终都被判定为“乌龙”科技,均未给中国加分。

  即便拥有了一些“中国创造”,这些被誉为眼睛和四肢的科技力量似乎还差一截。

  3月22日,中国卫星高分一号在南印度洋海域发现一件大小22.5米×13米的疑似物体,不过,卫星却无法识别这一物体是否与马航失联客机有关。

  根据国防科工局的公开信息,高分一号全色分辨率为2米,即地面上尺寸为2米×2米的一块正方形面积,在高分一号的影像中占一个像素。相比之下,著名的米格-29和苏-27战斗机尚未解密时,美国的锁眼侦察卫星曾经拍摄到了它们停放在苏联腹地机场上的照片,并确认它们是全新研制的型号。锁眼卫星的分辨率高达0.1米,成像的清晰度绝不是各国民用遥感卫星所能企及的。

  中国卫星的分辨率确实比美国低,美国商用谷歌卫星的分辨率也有0.41米。

  而黑匣子信号监听,这一马航事件科技角力场角逐的项目上,中国科技的表现也不乐观。

  4月5日,中国的黑匣子搜寻仪在南纬25度、东经101度附近,侦听到频率37.5kHz每秒一次的脉冲信号,然而,搜寻设备自身的“简陋”却令国外媒体咋舌。小艇上,一人手持机器的把手,将能够把水下声波信号转化为音频信号的圆柱形换能器、放入水下,另一人通过耳机监听信号。

  “能听到来自水下几千米的信号吗?”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工学院教授嵇少丞看到这一幕后,随即给出这样一个疑问,但还没等到答案,就出现了让人意想不到的一幕:随着澳大利亚海洋之盾号上的TPL-25拖曳式定位仪监听到黑匣子信号的报道,中国有关黑匣子搜寻仪的首发声,很快被“淹没”。

  与TPL-25拖曳式定位仪相比,我们所用的设备实际上是一种监听仪:能听到有没有信号,却很难定位信号源在哪里。接着,由于必须搭载小艇工作,大风大浪时、黑匣子搜寻仪只能“放假”。而TPL-25拖曳式定位仪却可以在各种海况下使用。

  养兵千日,用兵何时?搜寻MH370也搜寻我们的差距。见先进就学。

    中国科技“起步晚”是造成我国与国外科技水平存在差距的一个重要因素。马航事件带给我们的不只是“继续研制”、“抓紧追赶”这些简单的道理,更暴露了中国科技界长久以来存在的问题:指标与能实际运用是一个台阶性的差距,有些设备我们不是没有,我们有,而且指标比他们还高,但是用的时候就不好说了。

蛟龙号,2012年第五次下潜深度达到7062.68米,创下同类载人潜水器世界最高潜水纪录。然而,当由美国制造的蓝鳍金枪鱼已经完成了第九次水下搜索,把三分之二的水下核心区域“摸”了个遍的时候,纯正“中国血统”的蛟龙号,却仍在待命。使用效果的好坏,最终是看综合效应,不是看单一指标。蛟龙号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主要设计者说,蛟龙号也有其“软肋”:跑得慢,航速只有一节(1.852公里/小时);续航能力12个小时,除去上浮、下潜时间,真正海底作业不过五六个小时。相比之下,最大航速四节、有25小时续航能力的蓝鳍金枪鱼更适合大范围搜寻。换言之,蛟龙号只有等到残骸位置基本确定后才有可能“下海”。

这位设计者同时表示:蛟龙号可以通过目视观察、摄像、照相、声呐绘制海底精细三维地形图等手段,摸清残骸分布区域的情况,抓取小块残骸,参与打捞黑匣子,能够在下一阶段的搜救中发挥巨大作用。我们需要创造条件给蛟龙号争取到一展身手的机会,如果不去参加搜救工作,那么世人对蛟龙号能力的怀疑就永远无法消除。

这也是科技装备上的共同问题,如果不进行实战,多试,多用,就永远不知道结果,也难以知道大国之间的差距在哪里。这正是科技界“养兵千日,用兵何时”的担忧。

美国四处借出设备的“回报”是对其科技成果实用与否的一个反馈,这些能够促进海洋科技发展的反馈,是“泡”实验室难以得到的。然而,中国科技目前的现状是:研制出来的成果很多被搁在了实验室或仓库里,而没有被用户更多地使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