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年前,我初到神农架时,听神农架人讲当地奇特的捕鱼故事,真的是别具一格。接下来,又听神农架人介绍当地小河小溪中生长的独特鱼类。在神农架民间,流传很多与鱼有关的传说,如,神农架大九湖鲤鱼跳龙门的故事。还有:官封乡的一个山霸,长期霸占一个大量产鱼的鱼洞的故事,等等。于是,在我看来,神农架的渔文化神秘而古老,源远流长。
有人感到奇怪:神农架山高林密,是山的王国,是森林的王国,是植物的王国。真是有点神啊,深山老林里,怎么会有鱼呢?我初到神农架时,也曾向神农架的朋友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谁也没有想到,一个神农架的朋友,相当轻松地说: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有水的地方,慢慢腾腾,鱼就来了。
由于山路崎岖,交通不便,自古以来神农架几乎与世隔绝,人烟稀少。神农架的小河流,经茂密的植被过滤,那水,是清幽幽的。在这种水里长大的鱼,相当干净,味道特别鲜美。在神农架,地上河与地下河是相通的,且河流纵横交错,有的小河流从一个相对狭窄的地下河口流出,成群结队的鱼,形成壮观的鱼阵,接下来,就有了山洞涌鱼的情景。此时此刻,你用柳树条编织的筐,在鱼洞的洞口接着,慢慢腾腾,就鱼满筐了。
神农架人烟稀少,又能捞这样多的鱼,怎么吃得完呀?于是,人们要变着法儿烧鱼吃。此时此刻,神农架的“鱼文化”就体现在饮食上,如,百鱼宴。吃饱了还得乐呀,玩耍呀,于是,神农架的鱼文化又体现在娱乐,风俗,美术等方面。
神农架人变着法儿做鱼吃,经长年累月的积累,就有了各种与鱼有关的餐饮文化。在有鱼吃的幸福日子里,有人想起了祖宗,于是,他们用形形色色的神农架的鱼,做成菜,祭祖。久而久之,从各种鱼祭,鱼信仰中慢吞吞演化出神农架独特的与鱼有关的风俗文化。喜欢画画的人,难免要画鱼,于是在神农架产生了各种造型的鱼图,鱼纹。可称它为与鱼有关的美术。
自古以来,神农架人就与“鱼”结下了不解之缘,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在屈原的文章里,就有神农架的鱼文化的记述。又如,神农架有个木鱼镇,这个地名,就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与鱼神有关的爱情故事。接下来,又有汉代张良在神农架当隐士钓鱼的故事:张良居住的张公院,靠近神农架的清杨河,那时候,老百姓经常看到他在河边钓鱼。有人说,河边的一个光溜溜的石头,就是张良当年的钓鱼台。醉翁之意不在酒,同样地,张良在河边掷杆钓鱼,并不在渔。老百姓见他坐在钓鱼台上时,是坐卧不宁,仰天长叹。于是,百姓们心知肚明:张良在考虑国家大事啊。
神农架渔文化,与众不同,它,是神秘的,也是深奥的。如,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神农架的桃花鱼神,与屈原的一个堂妹混为一体,名叫屈幺姑。她是喝神农溪中的水长大的。神农溪,从神农架流向三峡。屈幺姑是一个贫苦的渔家女,模样俊俏,心灵手巧,性格刚强。她以渔船为家,长期生活在神农溪与三峡之间,久而久之成了桃花鱼神。她曾驾着渔船迎着西陵峡里的风浪,送屈原云游四方。她曾陪着屈原听民歌,采楚风,帮助屈原在故乡橘林里写下了《橘颂》。屈原从郢都回到家乡,擂鼓募兵,抗击入侵的秦国军队。屈幺姑马上带领峡江上的渔民船夫,打起抗秦保楚的旗帜,响应屈原的号召。接下来,屈原云游到了洞庭湖,好久没有音信。一天,留守家乡的屈幺姑看见一只漂亮的雀儿,在她头上绕着圈飞,一边飞一边叫唤着:“我哥——回——哟,我哥——回——哟!”后来,小雀儿飞走了,屈幺姑拔腿去追,追到西陵峡口,漂亮的雀儿就飞进了云彩。此时此刻,屈幺姑看见江水里冒出一条大鱼。屈幺姑认识他,那是她的恋人鳜鱼神。接下来,鳜鱼神对桃花鱼神说,江水倒流三千里,屈原现在我肚里。
鳜鱼神慢慢腾腾游到岸边,上了石梁,两只灯笼般的大眼,刷刷地流泪。桃花鱼神幺姑从头上取下扁簪,把恋人的肚子划开,里面流出一口棺材。紧接着,她和几个姊妹上前,揭开棺材盖子一看,里边躺着的,正是屈原大夫的遗体。接下来,她们把鱼肚子缝好,将鳜鱼神放到江中,然后抬着棺材回乡安葬,一路哭着叫着:“我哥——回——哟,我哥——回——哟!”
时光如梭,如今,到了二十一世纪,神农架人与世隔绝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铁路,公路,飞机场,如今神农架都有了。神农架山高林密,是山的王国,是森林的王国,是植物的王国。神农架人对绿色王国实行保护的政策,于是,神农架的水,还是那样清,神农架的鱼,是天然、无污染的无机鱼,品质优良,是绿色食品,一直以来很受广大旅游者的青睐。每逢旅游时节,慕名而来的游客皆把品尝鲜美的神农架鱼菜,做为必要的内容。但是,这是人工饲养的。这里野生的高山冷水鱼类,已经被神农架人保护起来了。神农架人现在建了稀有鱼类原种保护区和经济鱼类驯养繁殖基地,提供人工养殖用的种苗,加强人工放流。神农架从古代绵延至今的独特的鱼文化、鱼情缘故事,令旅游者叫绝。神农架人在开发山林独特自然景观的同时,配套发展溪流垂钓水上旅游项目,转变发展观念。神农架的渔业生产板块虽小,但有特色。为配合旅游,他们在捞鱼、钓鱼、捕鱼的基础上,发展了观鱼、玩鱼。他们走小而特、小而优、小而精的发展之路,丰富了神农架的鱼文化。
神农架的地下河里,有很多鱼。每年,一声春雷响,位于官封乡铜陵河畔鱼洞口的水,慢慢腾腾,由清变浊,等到水色完全变浑浊后,一尾尾筷子般长短、无鳞无甲、洁白如银的鱼儿便会摇头摆尾争先恐后钻出洞口,涌进河道。少则两天两夜,多呢,可长达七日。出鱼量少时,在1000公斤左右,多时,达2万多公斤。历史上,有一个出鱼高峰期,周围五个村,家家户户都捞到了很多鱼,都吃了一个多月。官封鱼洞,很难发现,它隐蔽在石林丛中,四周被原始森林围着,外地人无法找到。
古时候,神农架的老百姓常为争铜陵河鱼洞的鱼,闹事,惹事生非,官府为了平息纠纷,特制了大石磨,将一部分洞口封住。于是,一部分鱼就只能由磨心处,慢慢腾腾出来,但从未发生过不出鱼的现象。每年,春雷响过第一声,当地农民都会背着鱼篓鱼筐去捞鱼。神农架有一个奇特的钱鱼洞,谷雨前后,春雷蛰动,钱鱼洞中,银白色的钱鱼成群涌出洞口,当地群众用背篓、撮箕、筐,来捕鱼、捞鱼、接鱼,形成“春雷鱼涌”、众人捞鱼的动人场面。



附,参考材料:神农架鱼类在山区洪水期前都可达性成熟,且进行生殖。在这个时期内,鱼类大批进行生殖活动,待洪水期到达,则鱼卵都已安全孵出、发育,长成的仔鱼或幼鱼已开始转入自由游泳,能躲避洪水冲泄的危险,以保后代安全生长。
神农架的35种鱼类中,属大型的种和个体不多,体重为
0.5公斤以下的中小型鱼类较常见。神农架出产的各种鱼类的外部形态,体呈纺锤形或长形的种类不少,约15种,如长江(鱼旁加岁)、齐口裂腹鱼、多鳞铲颌鱼等等。它们一般头短、稍尖或稍钝;尾亦短,且低。因其尖细且短的吻部,加之游泳时可紧闭的门,严密镶嵌的眼,头两侧紧紧合拢的鳃盖,很适合劈水前进。同时,这些鱼的鳞片一般都较小,排列紧密,体表又富含润滑的粘液,可使水的阻力递减,所以很适于流水冲击。至于细小的尾柄,使得鱼体在劈波行进时更利于帮助它们达到快速游泳的目的。
神农地鱼类的体色多异,但每种鱼所显示出的体色均与所生活的环境相似。有的背部暗黑、体侧有杂色小斑(如长江(鱼旁加岁));有的深褐色、体侧上半部有黑色小斑点,腹面灰白色(如齐口裂腹鱼);又如马口鱼、宽鳍(鱼旁加昔)以及宽口光唇鱼和唇(鱼旁加骨)的幼鱼,其体侧具有垂直斑条和鲜艳的色彩。而嘉陵颌须(鱼旁加句)、似(鱼旁加句)、乐山棒花鱼、鳅(鱼旁加它)以及几种条鳅等,这些鱼体的背部深黑或深褐,在背部、体侧还有大小不同的斑块或斑点,同时背鳍、尾鳍或偶鳍上还带有由黑色小斑组成的条纹,有的还呈现各种不同鲜艳夺目的色彩。更加青石爬(鱼旁加兆)、峨眉后平鳅、龙口似原吸鳅等,背部呈灰褐色,有的还杂以黄斑。习居于岩缝、洞穴的斑(鱼旁加厥),其体色显得深黑,且体两侧还有大小不等的深色圆斑点。总之,这些鱼身体上的色彩、斑点(条)等,无一不是与它们所生活的环境相似。2010年11月,国家农业部发布公告,批准建立神农架“玉泉河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为加快推进玉泉河鱼类资源保护区建设,结合玉泉河渔业资源实际,今年选用鲫鱼、草鱼、鲤鱼、鳙鱼、齐口裂腹鱼和多鳞铲颌鱼等鱼苗为主,分别在阳日镇、红坪镇、大九湖镇、宋洛乡、下谷乡开展人工增殖放流活动。
神农架河水清澈水质优,暗河奇洞迷煞人。神农架境内河流未受污染,系碳酸盐钙组成;地下水资源多年平均量为8.4亿立方米,属裂隙岩溶水,主要含水层为古生界和部分中生界地层,暗河、奇洞众多。如,海拔1700米的大九湖,因四周高山耸立,中间低洼平坦,雨水山泉不易排泄,形成沼泽万亩。积水从溶洞缓缓下泄,形成暗河,流经百余里。神农架红花林场附近,有一条连通地下暗河的间歇泉流,每日3潮,每次升潮约半小时,潮起流水潺潺,潮落水息,故得名潮水河。更为奇特的是钱鱼洞,每年谷雨前后,春雷蛰动,银白色的钱鱼成群涌出洞口,当地群众用背篓、撮箕、筐,来捕鱼、捞鱼、接鱼,形成“春雷鱼涌”众人捞鱼的动人场面,十分吸引人。
神农架人对鲤鱼情有独钟。他们的心目中,鲤鱼象征着勤劳、善良、坚贞、吉祥。神农架民间,留下很多赞鲤鱼的话句。鲤鱼,也可说成:“鲤”、“赤鲤”、“锦鲤”、“红鲤”、“双鲤”、“素鲤”等。鱼,作为祥瑞之物,历代典籍早有记载。上古时候,鱼作为吉祥物,作为美好的形象,与文化结合。《史记·周本记》上记载“周王朝有鸟、鱼有瑞”。从上古这些记载来看,中国应该是鲤鱼的故乡。在公元前473年,越国的范釜写的《养鱼经》中,就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养殖鲤鱼的知识。鲤鱼是神农架流传最广的吉祥物,在传统年画中,经常见到“穿红肚兜的男孩身骑活蹦乱跳的大鲤鱼”,“击磬童子与持鲤鱼童子相戏舞”等形象构成的图案。把鱼视为民间吉祥物,还有因为鱼与“余”是同音,鱼腹多子,繁殖力强,从而让人们产生出对生活美好,衣食有余的心理愿望。在神农架现仍保留着年除夕之鱼,要留至大年初一才吃的习俗,谓之“年年有余”。鲤鱼作为崇拜之物,占据了人类图腾文化的半壁江山。在中国许多处于母系氏族社会遗址出土的陶器上、石器上,都绘有或刻有鱼纹,据闻一多、赵国华、傅道彬等人研究,鲤鱼以其外形和多子特征成为古代崇拜物之一。《易》中就有“贯鱼”一词,表现了人类社会生息繁衍不可缺少的主题。可见以鱼为图腾的生殖崇拜在中国文化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诗词中,关于鲤鱼的典故也非常多,如:“鲤跃龙门”、“孔鲤过庭”、“琴高乘鲤”“涌泉跃鲤”和“卧冰求鲤”等,体现了一种独特的“鲤鱼”文化。“鱼跃龙门”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也比喻逆流前进,奋发向上。。“鲤鱼跳龙门”是中国应用最广泛的吉祥图案,也是中国传统年画中的常见题材,久传不衰,寓意为吉庆有余。景德镇陶瓷中有一作品名为“九龙十八鲤”也来源于这个传说。就是说九条龙里边,十有八九是鲤鱼。“十八”这里不是一个数字,是十之八的意思。鲤鱼在《诗经·衡门》中也有吟咏,“岂其取妻,必齐之姜;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娶妻、必宋之子”,把挑选鲤鱼与挑选美貌的妻室并论,后世因以“鱼水之欢”祝福婚姻美满。《孔子家语》称,“孔子年十九,娶于宋之并官氏之女,一岁而生伯鱼,伯鱼之生,鲁昭公使人遗之鲤鱼。夫子荣君之赐,因以名其子也。”国君鲁昭公把鲤鱼作为礼物送给孔子贺其得子,孔子以此为荣,就给儿子取名“鲤”,字“伯鱼”。至今民间还保留着逢年过节拜访亲友送鲤鱼的风俗。《论语·季氏》中载有孔鲤和父亲的一段对话,孔子问孔鲤,“学诗乎”,“学礼乎”,当孔鲤回答没有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孔鲤马上回屋学习。后来就称师长施教的处所为“鲤庭”,称回答父亲的问话为“鲤对”,如王勃《滕王阁序》:“他日趋庭,叨陪鲤对。鱼文化以各种形式表现在民俗和艺术等各个方面。人们在捕鱼、食鱼和用鱼祭祀等生产生活经历中,给鱼注入了多彩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在中国古典文化里,鱼还可以表达思念。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传说,以绢帛写书信装在鱼腹中传递的,谓之:“鱼传尺素。”所以,书信又有“鱼笺”、“鱼符”、“鱼契”之称。”又,鱼与爱情相关,《江南》诗云:“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古人用莲象征爱情
,用鱼代表女性,所以《乐府古题要解》说:“江南古词,盖美芳晨丽景,嬉游得时也。”
http://www.yzgood.net/static/image/common/emp.gif
http://www.ylfishing.cn/upload/image/20120925/20120925084196769676.png
http://www.ylfishing.cn/upload/image/20120924/2012092416330160160.png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