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于央视的大量报道,近期,星巴克在中国谋取暴利的事,引起争议,广大网民众说纷纭。有人说,这是央视免费为星巴克做了一个大广告!怎样正确对待星巴克在中国谋取暴利?笔者认为,央视(网)实事求是地报道这种事,是对的,事实胜于雄辩,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将星巴克在世界各地谋利的事列表公布,加以分析,就显而易见:星巴克在中国谋取暴利,有点过分:好像在星巴克看来,中国人特别憨厚,好欺负。此时此刻,中国央视(网)批评星巴克在中国谋取暴利,是受其观众和读者欢迎的。因为,这种事不是绝无仅有。继苹果之后,美国连锁咖啡品牌星巴克也欺负憨厚的中国人,接下来,理所当然,星巴克也陷入了舆论围剿。但是,我们中国人如果只专注于这一点,就相当片面了。我们中国人,是见过世面,经过风雨的,我们智慧的中国人,可以从中领悟到很多东西。
我们可以将星巴克明晃晃的价格歧视当作一种清醒剂,修正人傻钱多、监管不严的问题。我们可以提醒中国的消费者,防止被洋品牌榨取暴利,不要成为“遮了眼睛转圈拉磨的驴”。我们中国有关的工商部门,是不是有失职的嫌疑?通过这件事,应当三思。接下来,是不是应当清醒了:守土有责,严打价格双重标准。
星巴克可聊以自慰的是,不乏难兄难弟同受媒体的指责。笔者认为,星巴克应当从前期苹果的有关道歉中,学习一点什么。
我们中国人,应当将星巴克当作一本教材或一个反面教员,路边小贩也可以从星巴克在中国谋取暴利一事中,学习深刻的经济学道理。成本的构成并非仅为物料。在地价日益上涨的今天,在一线城市的繁华商业区,物业租金非常之高,往往占到成本中很大比例。除此之外,装修、人力、日常运营的水电气费、税费等,都构成了商家的成本。贴膜小贩在大街上忍受夏日酷暑、冬日寒风,也是一种很大的人力成本支出。
实际上,决定价格的并不是成本,而是稀缺性。中国有一句古话说:物以稀为贵。实际上,在竞争的市场中,对单个厂商而言,成本其实是相对次要的东西:产品好,利润再大也卖得出去;产品不好,价格低于成本也无人问津。
酒好不怕巷子深。“喝星巴克”带来的别样意味,让很多人乐意去那里约会、讨论问题。这也表明,人们去星巴克主要不是为了喝咖啡或舒适地喝咖啡,而是为了实现一种文化需求,久而久之,这种行为就化为某个消费群体特有的集体无意识行为。然后,这又进一步强化了“喝星巴克”的身份识别、身份象征的作用。这当然就是品牌的力量。这些,都是值得中国的生意人研究的生意经。
一流企业卖标准,二流企业卖品牌,三流企业卖产品,星巴克实际上提供的是一种文化体验,出售的是一种身份标准识别。这就决定了星巴克的稀缺性,进而确定了它的市场地位,以及这个地位自然会带来的高定价能力。简而言之,这就是品牌的力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