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让“3.15”维权深入人心

标签:
“3.15”维权法律消费者权益杂谈 |
分类: 茂森林9散文集 |
他数了10颗,扔进会场的玻璃杯里,用冷水一冲,短短几秒钟,整杯水都变成了黑色。
朱张金说,这就是一些酒店宾馆里,售价高达160元一斤的所谓健康黑皮花生。
满座哗然。一场关于食品安全的激烈讨论就此展开。
朱张金用花生米泡出的黑水,在参加讨论的代表们之间传递。会场上,不时发出“啧啧啧”的惊叹声,还有代表感慨,这种花生米自己曾经吃过,没想到竟是如此可怕。
朱张金说,这些花生米,原本就是普通花生,不法商人使用的违禁添加剂中,包含对人体有害的染色剂和重金属成分,朱张金将这种添加剂称为“毒品添加剂”。
就在黑水传递的过程中,朱张金又掏出几包鸡蛋精,“这个更坏,价格600元一斤,一吨鸡饲料中只要添加40元的分量,就能让所有的鸡生出来的鸡蛋都变黄。这玩意另一个效果是,鸡吃了每天都生蛋,全年无休。”
朱张金说,这次参加全国两会,他带了300多件有毒食品到北京,“这不是作秀,而是要让大家看看,毒品添加剂的泛滥和危害到了何种程度。”接下来,朱张金代表说,这些明知有害还加毒品添加剂的人,是在谋财害命。
“3.15”开启了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大门,广大消费者通过十几年耳濡目染,已经完全接受了权益保护的理念。由过去不知道维权,不懂得维权到今天的主动维权。
年年“3.15”成为一个运动,作秀成分多,实际功效小。君不见毒胶囊、地沟油、陈化粮、瘦肉精……凡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无不带毒,让人避无可避,防不胜防。
造成无不带毒防不胜防的原因是,一方面由于社会整体道德意识蜕化,黑心企业主层出不穷;另一方面转型时期社会部门管理职能缺位、错位,人为地形成很多管理死角,机制漏洞。像三聚氰胺一案,绝大多数生产毒奶粉企业均为免检企业,不法商人借用免检制度这把庇护伞,大搞卑鄙无耻勾当,坑害消费者。
在商品流通环节,特别是在大件商品流通环节,消费者永远处在一种弱势地位。依据现行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如果仅仅依靠消费者协会、依靠消费者自身,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很难得到保护。比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五条规定“对国家规定或经营者与消费者约定包修、包换、包退的商品,经营者应当负责修理、更换或退货。在保修期内两次修理仍不能正常使用的,经营者应负责更换或者退货”。但在生活实践中,由于对维修时间未加以确定,加之维修属义务不能收费,经营者往往采取拖延战术,让消费者长时间等待。有些消费者急需使用的商品一时维修不好,给消费者生活带来诸多不便。类似的,还有法律空隙漏洞,加上执法、管理部门之间的体制死角。
消费者权益保护是个长期艰巨的任务,既需要消费者自我维权意识的增强,社会维权意识普及,更需要相关部门无缝隙全天候的支持和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