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行员解读歼-7在汕头机场附近坠毁一事

标签:
俄罗斯米格-21战机歼-7汕头机场附近坠毁杂谈 |
分类: 茂森林9航空安全分析文集 |
http://img1.gtimg.com/news/pics/hv1/219/49/1213/78888039.jpg
资料图:中国空军的歼7战斗机
中国国防部新闻事务局4日向《环球时报》记者证实,当天9时许,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一架歼-7飞机执行训练任务时在广东汕头机场附近坠毁,飞行员跳伞。一处民房受损,4人受伤。事故原因仍在调查当中。歼-7战斗机上世纪60年代末在解放军空军服役,现已停产。近年的事故中歼-7占比例较高,歼-7装备数量多,从整个歼-7战机的服役生涯来看,它的表现是稳定、可靠的。
歼-7坠机事故引起国际媒体的广泛关注。事发后,网络上流传的照片显示,一片飞机机翼残骸紧挨着一栋燃烧的建筑,滚滚浓烟从坠毁处升空。首先,有人说是一架直升飞机出事,接下来,有人从垂直尾翼的形状看出,是歼7飞机!笔者茂森林长期从事飞行员工作,当时,一看网友上传的出事现场的垂直尾翼殘片,就认定是歼7飞机,太熟悉了!
法新社称,歼-7,是中国在俄罗斯米格-21战机基础上仿制的,俄罗斯米格-21战机是上世纪50年代的产品。米格-21属于第二代战斗机,最大飞行速度超过2倍音速,是冷战期间有名的战斗机之一,在飞行史上产生了30多种改良型,被49个国家采用并被用于实战。印度从俄罗斯进口米格-21,频发坠机事故,因此获得“飞行棺材”的称号。网络上不完全统计显示,此前解放军装备的歼-7,曾于2004年和2010年两次坠毁。
印度航空后勤保养一直存在严重问题,再加上印度的湿热环境不利于飞机维护,这是印度米格-21连连坠落的根本原因。自歼-7上世纪60年代末在解放军空军服役以来,中国不仅完全掌握相关制造和维护技术,而且还对其航电飞控、发动机等核心设备进行大量改进,产生众多衍生型号。
据美国“战略之页”网站报道,歼-7的改进型包括I型、II型、III型、A型、B型、E型、M型、MG型、PG型、P型、MP型、FS型、MF型等,并向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多个国家出口。目前歼-7的早期型号大部分已退役,而最新改进型,到2010年正式停产。美国《全球安全》网站的统计数字认为,中国先后生产了超过1000架歼-7,至今仍有约400架在役。从概率上看,战机装备的基数大,事故出现的次数自然就多,这与飞机本身的设计关系不大。
目前,歼-7战机正逐渐从中国空军一线部队退出,将在今后数年从空军和海军航空兵中退役。最近几年,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装备了大量新一代先进战机,歼-7执行战备值班、训练飞行等任务的次数少了许多。
发生飞机空难的原因很多,但是,占比例比较大的,是飞行员操作不当和飞机机械设备故障,这两种。飞机在空中的特殊情况,如果发生原因是飞机机械设备故障,且这种事是发生在飞机的起飞阶段,是相当难处置的!飞机的起飞阶段,飞机发动机处于大功率工作状态,此时此刻,整个飞机的结构部件处于大负荷工作状态,飞机最容易发生机械设备故障!此时此刻,发生这种故障,是最危险的,也是飞行员最难处置的。
4日,网络上有质疑飞行员弹射跳伞而没有“保护飞机到最后一刻”或“应将飞机飞到无人区再跳伞”的说法,发生紧急事故时,飞行员往往只有几秒钟的时间判断能否挽救飞机,或控制飞机飞到安全的无人区。由于歼-7是一种高空高速战斗机,滑翔性能很差,只有一台发动机,一旦动力系统或飞行控制系统出现问题,歼-7很难操控。再加上飞行高度不高,速度不大,飞行员已经无法操纵飞机,此时此刻的飞机,仿佛一个大石头,不要说飞行员驾驶战机返航,连飞到无人区都很困难。在这种无力回天的情况下,飞行员选择弹射跳伞是很自然的事,国外类似的情况也很多。我相信,飞行员当时是尽了最大努力之后,才选择弹射跳伞逃生的!以前,曾有过这样的例子:地面指挥员命令飞行员弹射跳伞,飞行员为了避开民房,勉强操纵飞机,结果失去最后的机会,造成机毁人亡!笔者经初步分析认为,这次歼7飞机出事,应当属于起飞阶段,飞机的机械发生故障,飞行员根本无法操纵飞机,只有按照惯例,选择弹射跳伞。
附,有关背景文章:
从人类驾驶飞机跃出地平线那一刻起,事故与牺牲便伴随着航空飞行。早在1912年,在一次飞行表演中,中国“航空之父”冯如驾驶飞机失速坠地殉职。弥留之际,他勉励助手:“勿因吾毙而阻其进取心,须知此为必有之阶段。”
诚哉斯言!雄鹰折翅,必须承受之痛。就在“俄罗斯勇士”飞行表演队在珠海航展上演“眼镜蛇机动”“空翻斤斗”、4机编队横滚等惊世绝活的前夕,俄空军一架苏-24轰炸机降落时冲出跑道并起火燃烧。这已是今年苏-24轰炸机第3次重大事故。俄空军司令不得不下令全面停飞苏-24轰炸机。资料显示:从2006年至今,俄罗斯空军出现40余起飞行事故。
印度空军的训练事故率之高也有目共睹。这固然与印度空军现役装备型号繁杂、后勤保障不力以及技术缺陷有明显关系,但是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印度空军训练强度之高。从2009年4月至今,印度空军先后发生了10多起训练事故,事故导致了包括2架苏-30MKI在内的13架战斗机坠毁,但也换来了印度空军年平均飞行时间的大幅增加和战斗力的提升。
除了印度,韩国空军的整体实力增长也非常快。除了装备先进的F-15K战斗机之外,韩国空军还装备了新型的T-50高级教练机,改进了其训练体制和训练模式,促使其F-15K战斗机部队能够快速形成战斗力。当然,高强度的训练必然伴随着高事故率。仅在2010年,韩国空军就有3架F-5F战斗机在训练中坠毁,4名飞行员在事故中丧生。
北京郊外的中国航空博物馆,矗立着一座形似双翼的空军“英雄墙”。墙体背面,镌刻着为中国空军事业牺牲的1747位飞行与空勤人员的英名。这是个勇敢者的群像,除了空战烈士外,其中绝大多数牺牲在和平年代的飞行训练中。从远处看,这些按照牺牲年月顺序排列着的英名,仿佛一个肃穆而勇敢的军阵。
好飞机是设计出来的,更是飞出来的。航空装备是集声、光、电、机械等多个学科以及飞控、动力、导航、火力、通信等精密系统而成的复杂体系。外军一位空军将领说:“当我们穿上这身军装,就存在风险——航空固有风险、执行军事行动固有风险。”
有关记录显示,从1982年起,作为美国空军主力战斗机的F-16每年的坠毁事故超过了13起,而F-15战斗机每年的一等事故也达到了3起。就连美国最先进的F-22隐形战机也在8年内连摔了4架。对于仅仅计划装备183架的F-22来说,这一事故率已经不能算低,但是美国空军以此换来了新型战斗机最快形成战斗力的纪录。
世界公认的最强空军都如此,何况其它处于“脱毛换羽”转型阶段的空军?事实告诉我们,在通往空军强国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唯有加大训练强度、增加一线飞行员的飞行时间、用接近实战的心态投入训练这一条路。当然,高强度的训练是一把双刃剑,在提高部队战斗力的同时,也会带来不可预知和难以避免的事故。
当前,我国空军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期。除了用更科学的方法、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收获之外,我们还应有勇于承受事故的坚强神经。某种意义上,只有直面并承受雄鹰折翅之痛,才能让雄鹰经风雨、受锤炼,更加勇敢地飞得更高、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