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洛阳的盗墓贼和收藏家

(2012-04-08 23:59:44)
标签:

洛阳

盗墓贼

收藏家

房价

焚书

七律

月薪

油价

旅游

杂谈

分类: 茂森林9古玩收藏文学作品集

http://image.cnwest.com/attachement/jpg/site1/20091021/0019d18398280c48821603.jpg

 

 

http://gb.cri.cn/mmsource/images/2009/10/10/nn091010514.jpg

 

  洛阳城不大,它的厚重是一点点渗出来的,在洛阳人看来,随便圈一个地方,挖下去就是古墓。一层空了,还会有另一个朝代的墓在下一层。

  在洛阳,谈文物似乎谁都避不开盗墓的话题。

  出租车司机一路手指着四周,路边,楼下,“挖一挖全都是墓”。洛阳的北邙山,因为地势高风水好墓多到“无卧牛之地”。

  一个曾经抓过盗墓贼的警察,带着我四处转。一踩刹车,“下来”。这是市区的一个工地,他说这个工地肯定已经被盗过了。可惜轧土机重新轧过,没有了盗洞的痕迹。他说,在乡下,可以随便拉住老乡问,村里有盗墓的吗?咳,早盗空了。在他看来,洛阳的盗墓贼已经遍布全国,不久,也许全国的墓都会被盗空。

  来洛阳前,北京社科院的一位考古专家也这么对我说过。这位曾从事田野考古的专家颇为心痛,中国的墓快被盗完了。

  对盗墓的研究,在洛阳有时会和现实发生关联。

  洛阳学者赵振华研究洛阳铲,里面提到洛阳铲的发明者李鸭子,接下来说他是盗墓贼。文章在媒体发表后,李鸭子的孙女把媒体告上了法庭,她认为盗墓贼这个说法是对他爷爷的侮辱。赵振华只好出庭作证,用资料打赢了这场官司。

  与平常人单纯的猎奇不一样,古董商们对盗墓贼心思不同。行内有“支锅”的说法。有古董贩子出钱给盗墓贼,配备对讲机、鼓风机甚至电视仪等工具,这被称为入干股。墓里如果盗出东西,会以便宜的价格卖给出钱的古董贩子。这类“支锅”兼古董商一般是盗墓贼出身,懂行又不愿自己再冒风险。

  

  在洛阳这里,盗墓却有点家常的味道。一个洛阳人讲起他小时候看人盗墓。村子四周都是古墓,看到有洞,就等在洞口。盗墓贼挖到东西出来,会随手给看热闹的小孩都发一件。死个盗墓贼,村子里的人也觉得平常。“被流沙碎石给打死了”,把洞口封了就完了。

  盗墓是个产业,盗墓完了之后也仍然有故事延续。古墓土是作旧的好材料。文物需要埋在土里作旧,最好的就是古墓的土,有历史的沧桑感。盗墓出来的文物往往会是仿制的最好标本。

  在全村人仿制唐三彩的南石山村,说起自家东西能以假乱真,一个论据就是“我家里有真东西。”

  在洛阳,常常会有时空错乱之感。尤其是走在仿古村,听盗墓的故事。你会发现,这是一个不一样的地方。有文化沉淀,也有文化沉淀被搅起的各种浮尘。

  在洛阳能淘到真东西。洛阳的收藏家提起文物总显得中气十足。

  他们提起电视里的各种鉴宝节目,一脸不屑。洛阳的老藏家很少会把东西拿到节目里。比起学院出身的专家,他们更相信自己的眼力。

  所谓的土专家,在洛阳又分为三种。一种专家是盗墓盗出来的,因为见得多,对墓里出土的东西鉴别力强。另外一种是洛阳本地的藏家,常买常看,练就好眼力。还有一种,是本身做仿制品的手工艺人,自己亲手做东西自然很难被骗到。

  洛阳周围两个专门做仿制品的村子,一个仿制唐三彩,一个仿制青铜器。这两样在洛阳本地的收藏圈,是很难卖出去的。“一眼就能看出来,我隔五米都能看出来真假”。蒙不了土专家们。

  土专家们的一条论据是,只有见过真东西,又见过假东西,才有辨别能力。“有的专家一辈子见得都是真东西”。对他们来说,洛阳文物市场可以算得上得天独厚。因为墓多,出土文物多,真东西见得不少。因为造假的多,对造假的新方法能最快接触到,自然不会轻易被蒙到。

  一辈子玩鹰,难免被鹰啄眼。谁都被骗过。唐三彩和青铜器骗不了他们,还有其他形形色色呢。洛阳玩家爱用民国做比,往好里比的是“那时候文物行多讲诚信”。往坏里比,“现在比民国造假的都多”。

  达成共识的是,“千万不要听人讲故事”。很多人不是被文物骗,是被故事骗。以前的故事是,我从乡下收来的。现在的故事是祖传多年,或者从海外回流的。收藏家刘林民曾经走眼一次,“我太相信那个朋友了”。相信不会说话的东西最保险。

  搞收藏50多年的刘林民明显地感受到,现在洛阳文物市场的混乱。洛阳是全国文物市场的一个缩影,“全国都一样”。讲故事,骗人不新鲜。新鲜的是所有人都想捡漏儿,发大财。“搞收藏没有了一个平和的心境”。

  一夜暴富的故事刺激了太多人。

  亲耳听到洛阳一个文物商要炒作一个文物。据他说,是价值上亿的汝窑精品。在国内卖不上价,想通过海关运出去,试了几次不成功。他在策划新的办法,说话的时候,他不自觉地敲着桌子,“上亿啊,上亿啊”。

  在乡下,亲眼看到了另外一场买卖。和一个收藏家去村里。村里做北魏陶俑仿制品的人是他朋友。到朋友屋里看到一个罐子,“这是真的?”“真的”。“多少钱?”“两万”。“一万五我要了”。买卖在几秒钟内结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