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学生王小林休假式治疗没搞好

(2012-03-19 10:15:38)
标签:

王小林

饿死

家中

古瓷器

古董

宝玉

秘诀

七律

唐诗

杂谈

分类: 茂森林9散文集

  上世纪50年代,妈妈多次给我讲同一个故事:解放前,我的家乡有一个男性农民,相当懒惰,他年轻力壮,不喜欢种地,也不学手艺,成天游手好闲,因为他懒,说不上媳妇!父母健在时,他全靠父母做饭吃,后来父母老了,死了,他就靠村上的人施舍!如果没人施舍,他就睡在家中不动!接下来,饿死在家中!当时,村上的人是将他作为懒汉的典型,讲他的故事,教育后代!谁也没有想到,近期,又有类似问题发生:王小林,男,是湖北省十堰郧县杨溪铺镇刘湾村的一个大学生,也是这个村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大学生,毕业后放弃工作,独自居住家中14年,不做事甚至不愿做饭,最终被人发现死在家中。

  作为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王小林曾经是全村人的骄傲。然而,这位昔日的天之骄子,却不愿工作,独居家中14年,并最终“宅”死,令人扼腕叹息。蝼蚁尚且贪生,何况是万物之灵的人。2012年3月上中旬,村民好些天没见王小林出门找东西吃,接下来到他家察看,才发现他死在家中,根据有关情况分析,他是饿死的。

  当然,一个大学生“宅”死家中,是个例,有偶然因素,但,显而易见,这并不仅仅是个人和家庭的不幸,更是教育和社会的悲哀。与之相佐证的一份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养小”现象,30%左右的青年基本靠父母供养。为什么王家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王小林,不能很好地适应工作,独立自强?为什么一个大学生独居家中14年,社会都没有拉他一把,使其早日回归?这个不幸的故事引发一系列沉重思考,更折射出当今社会的三大缺失。

  首先是家庭教育缺乏独立意识培养。心理学认为,“啃老”的最主要原因是“父母包办”产生的后遗症。对儿童正常行为的压制和约束,不利于培养孩子独立、自信的品格;而父母在孩子青春期包办得太多,代替孩子成长,又会使得孩子缺乏对社会的适应能力。目前对王小林的成长经历报道不详,但仅从“读大二时父亲去世,很长一段时间家人都瞒着他”的细节来看,当初家长对他的呵护溺爱有些过分。

  其次是学校教育缺乏人格意识塑造。人格是个体对自己的社会地位、尊严、能力的客观认知,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心理成熟的标志。毕业后,王小林不能适应工作,不满学校的安排就辞职不干;回到家后,也很少帮助母亲干农活,甚至为此发生争执,把母亲打成骨折。显然,从教育角度看,王家培养出的,是一个会读书能考试及格的大学生,而不是一个拥有成熟人格的社会人,无法正确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甚至没有用劳动创造价值的自尊。

  此外是社会管理缺乏心理危机干预。社会转型,生活节奏的加快,导致部分天性脆弱、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人,经不起方方面面的刺激,从而产生扭曲的心态、变异的心理,导致情感、理智和行为上的“错位”。正视公众的心理危机,建立危机干预体系,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精神文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心理干预在城市刚刚起步,农村几乎空白。面对王小林长达14年的反常生存,村民却不认为其有精神病,没有想到也不懂得如何开导,解开其心结!王小林有精神问题,他个人相当痛苦,应当有人关心他,为他医治!可是,这些应当有的都没有,母亲到女儿家了,不管他了,村民委员会呢?我们党的基层组织呢?没有出面,最终酿成悲剧。

  一个大学生“宅”死家中,为我们敲响警钟。早日修复教育和社会的缺失,让每一个公民心智成熟,独立坚强,不再游离于社会之外,这既是对生命的呵护,更是对未来的负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