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宝秘诀:找价值连城的古董

标签:
寻宝秘诀价值连城古董宝玉 |
分类: 茂森林9古玩收藏文学作品集 |
人们常常将收藏到的或者无意中挖到的古代器物,称之为古董,知道其渊源的,还叫它:骨董。这种叫法才是正规的古老的。后来叫的人多了,叫走了口,才叫成了古董。骨董,因为,它们中,很多是骨制品。目前,如果你到西藏旅游时对古董感兴趣,仍然能在西藏的小城镇看到骨制品。冷不防,说不定你能看到骨制的碗,碗的边沿镶着金银。这就是骨董。但是,你要小心。为什么呢?有什么问题吗?有,问题是,这种碗是猴子的头骨,还是古代年轻女奴的头骨制作的?要不然,你花钱收藏到一个骨董,千里迢迢捧回来,让专家一看,是个女奴的头骨。多叫人惨不忍睹呀。
前期,笔者初学古玩时,在武汉收藏市场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古玩并非越老越值钱。一个唐五代的唇口青白瓷碗,也不过上千元。而明清瓷器少则数千元、上万元,青花瓷更是可以卖出几亿元的天价。一块清代老玉,甚至不及一块当代精美的玉石工艺品。这是为何呢?当时,我相当疑惑,后来,终于慢慢腾腾搞懂了。
“古董,古董,不是越古老的越值钱吗?”有人问古玩店老板,老板指着一面墙的古代瓷器说,这都是唐宋时期的高古瓷,没有一件卖过千元的,摆了几周也卖不完。而一只明清的瓷器,动不动就卖几千块一件。
“为什么呢?”
“为什么?品相不好看呗,你看青花瓷多漂亮。这些年都是这个样子,高古瓷就是卖不出价。”现在高古瓷太便宜了,市场上的老板们都不大收货了。当然,高古瓷中,来自定、汝、官、哥、钧五大名窑的,能卖出好价钱,但五大名窑瓷的数量极少,一年也碰不到几件。
在汉口的一次鉴宝会上,来自黄陂的一个藏家,用蛇皮袋装了二十件瓷器,有碗、瓶瓶罐罐等,说是有一年的夏天山洪暴发涨大水,水来得快也退得快,水退了,他从河边捡的,估计是从古墓里冲刷出来的。结果呢,专家一看,说东西虽然都是宋代的真东西,但都是民用的器物,太常见,不值钱,拎回去玩吧。
无独有偶,上个周末,热爱收藏的刘先生在香港路地摊上,花400元钱买了一块元代的镂空白玉,他说看材质看雕工就是块老玉。而就是这块老玉,老板摆地摊上硬是几个月都没人买,这次以成本价卖给刘先生了。但是在古玩市场,一些和田玉工艺品,价格不菲,品相好一点的白玉,动辄上万元,一件配饰的标价,有的高达三万。
古玩,作为一种商品,它的特质表现在两点:一点是古,具有历史沧桑感,往往这些东西,是一个历史时期的最好见证;另一点是,你收藏的古董,要有文化,有品味,具有艺术性。具有了这两大特点,才能成为一个珍贵的古玩!如,笔者茂森林博客首页的头像,是一个青瓷器,是1500年前的一个儿童雕像,他栩栩如生,有品味,有艺术性,有历史沧桑感,是相当珍贵的文物,是孤品,价值连城。
一件古玩的价格高低,首先看类别,瓷器、玉器、书画,历来是主打收藏品。宝石玉器,它的价值内涵中,往往是不论年代的,主要看珠宝本身的材质,如钻石、和田白玉、祖母绿、翡翠,只要材质是真的好的,就能卖出好价钱。而瓷器、铜器、书画等就不同,由于有人工参与的雕、刻、画,技术条件决定了它的艺术水平,而市场价格就体现在艺术价值上。一般说来,高古瓷卖不过青花瓷,主要原因就在这里!但是,有的高古瓷器,刻画的图案和纹路相当精美,年代相当古老,是独一无二的,无法复制的,于是,它价值连城!如,上图一和图二所示的青瓷器,是1500年前的精品。
在收藏界,习惯于把明代以前出土的瓷器称之为高古瓷,从外部形态看,它主要是传统的青色釉瓷,外型上呈现粗犷原始的特征,具有古朴、含蓄之美。明清瓷器,是我国古代瓷器高峰期和成熟期的产物,它们一改沿袭了数千年的“青一色”,而出现姹紫嫣红的釉色品种,胎质细腻,致密、洁白,尤其是景德镇窑产的青花瓷,堪称一绝,是精品。再加上,明清宫廷盛行收藏,一时间,青花瓷成为历代达官贵人的至爱。近年来的拍卖,青花瓷更是动辄过亿,令人瞠目结舌。这些,间接反映到收藏市场上,就使得明清瓷器的价值一直久盛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