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界的黑哨迟早要法办

标签:
长沙窑仿制品观点壶王杂谈 |
分类: 茂森林9古玩收藏文学作品集 |
在全民收藏时代,鉴宝节目满天飞,鉴定专家层出不穷,然而在收藏界,专家参与造假、卖鉴定证书等新闻也层出不穷。譬如,在“金缕玉衣”天价评估中,杨伯达等5位顶级专家就收受骗子谢根荣支付的几十万元评估费。
在文博界,有关文物鉴定乱象流传着很多故事:西部某文物大省的一位鉴定专家,自己写考证文章,将自己的一把颇有争议的青铜剑高价卖给博物馆;河南省一位知名专家,指导自己的亲戚烧制仿古瓷器,而他则为买家开具鉴定证书;一位著名画家的专场拍卖会上出现大量赝品,画上均有其后人题跋,家属竟凭此赚钱。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文物鉴定之乱,源自全民收藏虚火太旺;而文物鉴定之乱,又为全民收藏火上浇油,甚至误导大众收藏理念。本来,收藏投资讲求鉴赏二字,颇有技术含量,而普通投资者并不具备这样的素质。专业人士本来应该帮助收藏者去伪存真,但由于有公信力的鉴定机构匮乏,部分专家受利益驱动,不是成为牟取私利的黑手,就是成为机构炒家的帮凶,使盲目进入收藏界的投资者经常是高价买假,饱受戕害。
不可忽视的是,目前一个庞大的收藏品投机链条正在逐渐发展壮大,形成藏家做东、资本坐庄、专家忽悠、苦主买单的模式,正常的艺术品投资向恶性金融衍生品方向转型。在鉴定机制、定价机制、交易机制、监管机制都不健全的今天,要想从艺术品投资领域获益,要么运气极佳,每次都能碰到一个更笨的人接盘,要么就是赌场好手。
混乱不堪的艺术品投机市场迟早要整顿,时候一到,有关的黑哨会像足球界的黑哨一样,鎯噹入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