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瓷器上的火石红2

(2011-08-09 16:58:53)
标签:

火石红

古瓷器

古玩

黄州

七律

分类: 茂森林9古玩收藏文学作品集

      火石红,在矿物学和化学上还叫三氧化二铁(Fe2O3),在古老艺术品上叫铁红,在矿业和商业上叫红矿,其实都是同一种东西。

      史前燧人氏已不可考,然而在中国、两河流域、埃及、印巴等出现较早的古老文明地区都有万年左右的红陶器、红陶片出土。比如江西万年仙人洞,广西桂林庙岩的陶制品有12000年的历史,就是说万年前先民就烧出火石红了。当然旧石器时代的红烧土、自然界红矿石就更为久远了。

      瓷器比陶器出现的时间要晚得多,瓷器上的火石红出现的时间就更晚了。瓷之火石红不同于陶之火石红,陶总有火石红,而瓷上火石红的存在仅仅是在瓷器史的中间一段有限的时间之内,比如汉晋隋和唐代初期,未见有火石红瓷,唐末在越窑邛崃窑瓷器中才偶有发现,五代以后渐多,宋时多了不少,比如汝、官、哥、龙泉、耀州等窑瓷器的“棕眼”、露胎处常见,到了元代,瓷器上的火石红又多了,而明代不仅多且达鼎盛,后世鉴赏家以有无火石红鉴别古瓷器真伪,虽不太科学但也碰巧符合实际情况。明末清初,瓷器上的火石红又少了,仅余所谓一线火石红了,清代中期到今又没了。瓷之火石红从无到有,由盛而衰,到后来又没了。其原因长期困惑着学术界和文物界的鉴赏家们,明朝嘉靖时人在《七修类稿续编》中有“其足皆铁色,亦浓淡不一,旧闻紫足,今少见焉”之描述,所谓铁色就是磁铁矿之色足,紫足就是火石红之色足。

      明朝人不可能知道黑矿、红矿在窑中转化的道理,当代人虽然知道地质,熔烧选矿中氧化铁矿的道理,但不知道在特殊的地方瓷窑中,火石红产生的道理。但为此而奋斗者,却大有人在,包括陶瓷界中外的大师们。比如孙瀛洲在《元明清瓷器鉴定》一书中说,明清瓷“火石红色也减少甚至不见”!许多陶瓷学家也总结出了瓷器上火石红变化的历史态势。他们这些经验性的总结虽合实际,但是他们不能给出科学合理的解释。

      再比如美国波普博士,因研究元青花名扬天下,在谈及元、明瓷火石红时指出瓷露胎处铁质被氧化成火石红,有的没被氧化成火石红但有黑铁点。他倒给出了“理论解释”了,不过是不对的,说是铁少了或被人磨掉了。不过他认为未被氧化成火石红是对的,比那种所谓铁质“溢出、富集”向胎釉结合部运动的说法客观多了,即他认为铁质烧制过程中没移动地方,是正确的。从明代人描述铁足、紫足算起,探讨火石红几百年了,算是个古董难题,众多的陶瓷学者包括大师没弄明白的事就一定没办法了?当然不是,如果研究方法对头,普通人也可以科学认识火石红产生的原理。

      破解火石红的门道在哪里呢?显然靠传统眼学经验是不够的。其关键火石红主要不是陶瓷学问题而是矿物学问题,所以功夫在诗外。

      要知道火石红不过是地质矿床,焙烧选矿中赤铁矿的另一个名字而已,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反应规律是同一回事,完全可以借鉴红矿与黑矿转化的知识,在陶瓷窑中,找出影响瓷胎化学反应的条件,摸清瓷器上产生火石红的规律。比如温度、还原剂、氧化剂、数量、供给及供给方式的组合异同等等。是氧化并充分氧化就产生火石红,是还原并充分还原火石红就没了,原理一样的,情况复杂点。为了理清头绪,可把陶瓷当作地质矿床看待,当然,瓷器里面的矿石相对是少了点,但是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原 理


      诚如美国学者F·哈伯斯所言,很多矿床在最初形成之后,都经受过很大的变化,在一些所谓的红矿或黑矿的矿床中都多少有另一种矿物,如黑矿边缘或裂隙中就有红矿或褐铁矿。中国的矿山当然也不例外,比如浙江漓渚铁矿,黑矿边缘就有氧化成了的红矿,而此类黑矿与红矿共存不是个别的,几乎是所有的矿山,不过不同矿物所占的比例不同罢了。这是由于在氧化或还原环境中,局部还存在着还原或氧化环境或氧化不足或还原不足环境的结果。瓷器同理,所以露胎上,如果某部分有火石红,铁质没走,仍是两种矿物即红矿与黑矿共存于一体。

      由此可知,瓷器在窑中铁质氧化或还原,并不是单纯的一个系统,是大系统套小系统,是一个复合的系统,所以结果是不一样的,某部分是红矿,某部分是黑矿。应统一又分别研究。这里应注意两点,其一是陶瓷胎中铁质无移动性,波普博士正确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可惜他没给出证明,而中国学术界,有人认为在烧瓷过程中铁质会移动并称之为“溢出”,“富集”!更有人认为,会向胎釉结合部运动,好像还会选择方向呢:这是把猜测当科学,他们给不出证明。要证明陶瓷中的铁质无移动性很容易:陶瓷中的铁质即元动力来源也无选择方向的功能,找半块红或黑砖,观察其断面,红或黑颜色之深浅,各处完全相同,就是说铁质根本没动,都在原地呆着呢。瓷胎更细密、阻力更大且无孔隙。而明未清初所谓一线火石红,红是少了而不是铁质少的结果,因为火石红的宽窄不是铁质多少的量度,同等氧化条件下,浓淡才是铁质多少的量度。

      其二:瓷露胎如火石红部分可见,磁铁矿部分“看不见”黑色,为什么?这涉及到色彩学和视觉科学。对红色,人眼比较敏感,总的说火石红显眼。

      而磁铁矿为灰黑至铁黑色,人类对黑色不敏感,仅认为,黑,让白胎变成了较白的胎,如同该刷的墙和没加增白剂的面粉,由于惯性思维和先入为主的作用,谁也不会联想到黑墙,黑面粉,同样道理,大家习惯于把较白的胎等同于白胎。

      从纯正的铁氧化矿物和它们的分子式可以知道,矿物不同,颜色不同,含氧量也不同,所以要改变陶瓷颜色,主要是黑色变红色,红色变黑色就是改变矿物,也就是改变矿物的氧原子数,其方法是:增加氧原子数用氧化法,最后生成火石红:减少氧原子数用还原法,火石红颜色消失,生成黑色磁铁矿,过度还原生成氧化亚铁,继续还原生成无氧的铁,铁是还原出来的,不是加点温度“炼”出来的。从矿物化合角度,不易说清用氧量及差量,这里改用每个铁原子所需氧原子数表达。矿物颜色氧原子数对应表及氧化还原反应式,如下表所示。

氧化与还原反应式:用氧化法生成火石红(增加氧原子数)
Fe     O2  →   FeO
6FeO   O2  →  2Fe3O4
4Fe3O4  O2  →  6Fe2O3
黑矿      氧化剂      火石红
用还原法让火石红改变颜色(减少氧原子数)
3Fe2O3  CO  →  2Fe3O4       CO2↑
火石红     还原剂        黑矿         二氧化碳气体

      另外,别忘了陶瓷史中的两个规律,其一,火石红在瓷器史上,是从无到有,由盛而衰,最后回到初始状态,没了。其二,前人烧造瓷器的技艺由低到高,为了瓷化更好,烧制时间更短,窑温皆是从低到高的历史发展过程。知道些地质、矿物等方面的必要常识和陶瓷史上的两个规律后,就可以把研究重点从地质矿床转到陶瓷窑内,来探讨瓷器上的火石红是如何生成和转化的了,当然还要随时补充进新知识。(有下篇)

http://www.zgwhyc.cn/images/2011-07-27/1311753678015.jpg

 

http://www.zgwhyc.cn/images/2011-07-27/1311753680953.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