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瓷鉴定者应当是一种注重实践的复合性人才。学习理论固然重要,但实践更重要。有的人实践了几年就有长足进步,也有的人研究了一辈子,还基本属门外汉。这里似乎是“悟性”原因,其实是思想方法问题,因为后者没有掌握正确的思想方法,所以事倍功半。我们需要把实践转化成理论,也需要用理论指导实践,要想运用自如,离不开方法。
许多收藏者说,其藏品如何如何好,与真品特征如何一致。实际上,他们的鉴定知识都是从书中或鉴定家嘴里得到的。对于行家而言,当你拿到一件瓷器时,第一眼就应该大致判定出它的年代、窑口和品种。接下来再仔细观察,看它的哪些特征与真品相符,哪些特征与真品相悖,逐一认定后再做出明确判断。两种思维方式,一种叫正向思维法,一种叫逆向思维法。初学者总是喜欢采用正向思维法,把眼睛盯在器物的优点上,按照书上说的对照。孰不知,大多数仿制者也是根据书中照片和论述进行仿制。他照书来仿,你照书去买,自然就把他的仿品买去了。真正的鉴定家必须学会逆向思维法,敏锐地扑捉器物的瑕疵,也就是寻找那些没有仿到位的地方,即所谓挑毛病。不会挑毛病,就不是真正的鉴定家,而且这些毛病往往都是书本上没有提到过的工艺弊病。专家与外行根本区别就在于,前者可以敏锐地找出器物的毛病,而后者往往视而不见。如果我们采用现有的各种手段(它包括传统的和现代的),都找不出毛病,就应该认定其为古代真品,否则就是赝品。只要发现有一条毛病,就足以作出赝品的认定,真品,需要找不出一丝破绽,方可认定。
有的器物,观看图片就可以断定它是一件现代仿品。如,注浆工艺是在民国后期由欧洲引进的,这之前的古代,不存在这种生产工艺。民国早期制做盘碗,还都采用手工拉坯。有的瓷器,从它的照片上就能看出是机压成型。因此我们不需要再看其它方面,就能得出它不是古代瓷器的结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