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白釉彩瓷赏析

标签:
古玩故宫博物院考古学七律少林寺唐代文物青花瓷彩瓷文化 |
分类: 茂森林9古玩收藏文学作品集 |
唐代白釉彩瓷的装饰艺术可谓多彩多姿,犹如百花争艳,各显其长。其中的精品、佳品,不仅是实用器,也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可以说是实用与美观的完美结合。各类白釉彩瓷都曾经历了一个不断积累经验,革新工艺,产品由粗到精,逐渐形成自身鲜明个性特点与艺术风格的过程。
河南唐代各类白釉彩瓷除了共有的时代、艺术特征之外,彼此之间也各具特点,存在不少差异,从而形成各自的个性特征,并取得各不相同的艺术效果,同时也充分显现出各个民窑的特色。最明显的是白釉蓝彩瓷与白釉酱彩、褐彩、灰蓝彩瓷器之间的差异。首先由于销路的不同,导致造型与装饰上的差异:如白釉蓝彩瓷作为一种外销产品,为了在海外扩展销路而追求器型规整、精美,质地纯净,造型上模仿当时流行的金银器,装饰上追求鲜丽、典雅,并吸取中东地区伊期兰国家流行的花草纹样,出现了异域情趣;白釉酱彩、褐彩、灰蓝彩瓷器则是一种博得国内公众喜好的日用瓷,产品主要销售于民间。相比之下,胎质显得相当粗糙,造型上追求丰满、敦厚、质朴,但器表光泽度较差,装饰上显得自由、奔放。
河南省境内较早的白釉彩瓷,是在黄河两岸几个首先以烧制白瓷为主的窑场开始生产的。白釉褐彩与白釉酱彩瓷器的发源地应是豫北鹤壁市西南的鹤壁集窑、寺湾窑以及安阳市西部的天喜镇窑和善应窑。大约创烧于初唐至盛唐时期。大概由于豫北各个窑口在工艺技术方面的启蒙与示范作用,中晚唐时期,紧靠黄河南岸的巩义市巩县窑独家生产的白釉蓝彩瓷器,以全新的面貌问世,并在海外崭露头角。与此同时,黄河以北登封市的曲河窑、新密市的密县窑、郏县的黄道窑、荥阳市的翟沟窑等也都开始生产白釉绿彩与白釉褐彩瓷器。
五代以后,特别是宋金时期,以上各个瓷窑除自身持续发展外,并迅速向外传播,广泛地影响到附近的窑场。特别是鹤壁集窑、水冶窑与善应窑对五代、宋、金时期各类白釉彩瓷的影响非常强烈。首先,最明显、最直接的是对冀南宋代磁州窑赋予的重大影响。在漳河流域以磁县境内的观台窑为中心,沿河出现了观台、冶子、东艾口、观兵台等一系列窑场。北宋中晚期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磁州窑系。与此同时,黄河以南禹县的扒村窑、修武的当阳峪窑等相继兴起。河南白釉彩瓷以崭新面貌进入繁盛时期。胎质细密、洁白,造型规整多样;纹饰从单调、粗率变得复杂和形式、内容多样化,风格活泼流畅而结构严谨。总之,从五代到宋金时期,经过简单与繁缛并存阶段之后,突破了以花草类植物图案为主的格局,开始流行山水、人物、动物、书法题材等花纹图案为主的时代,进入白釉彩瓷居于诸瓷之首的巅峰时期。
总之,从唐代到五代、宋、金时期,河南白釉彩瓷在继承古代釉下彩技术的基础上,从胎质、造型、釉、彩以及制作工艺上取得了全面发展:制作由粗放到精细;胎体由厚重到追求薄胎,胎质更加致密;外观由浑厚、朴实到优美秀致;装饰由点洒技法到描绘技法。
唐代各类白釉彩瓷,是我国北方创烧的新兴瓷种,标志着唐代陶瓷生产的飞跃发展达到了新的高度。对我们探讨白釉彩瓷及其装饰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唐代釉下彩纹样虽然还比较简单,但意义重大。白地釉下彩瓷器的出现,打破了以前单一色的白瓷,丰富了瓷器的装饰艺术,奠定了以后釉下彩瓷器的工艺基础,显然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一个重要进展。
毛笔绘画艺术成功地运用到瓷器装饰艺术上,是我国陶瓷装饰艺术史上的一个突破性进展,为以后多色彩瓷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工匠师娴熟的绘画技巧,运笔的简练、淡雅,成为我国瓷器装饰上最具民族特色的一个创举。尤为重要的是这种装饰艺术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密切牵连着群众的思想感情,同时反映了唐代劳动者健康、务实、质朴的性格,充满了时代精神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