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唐青花的研究与探讨,长期以来作为一项重要课题而被国内外学术界所关注,然而由于实物标本的数量极为有限,又没有发现其确切的窑口,致使对这一项目的研究举步惟艰,进展缓慢。尽管如此,在学术界还是有许多前辈及有识之士,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并有不少相关的专著和论文资料发表、出版,不仅为我们研究这一重要的学术课题开拓了思路,而且也提供了极其重要线索。
特别在新世纪之初,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巩义唐三彩窑址的考古发掘工作中,偶然获得了唐青花瓷器的实物标本和相关资料。这一重要发现为我们研究唐青花、探索其烧造历史及破译烧造唐青花窑口之谜,提供了科学而又详实可靠的依据,同时也对抢救、保护唐青花这一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据了解在河南民间收藏界尚存有几件唐青花完整器,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不仅国内外专家鉴赏后兴奋不已,而且经过科学测试,其胎、釉配方、钴蓝彩绘,均与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早年测试的在江苏扬州城址出土的唐青花标本数据完全相同,属于典型的河南巩义窑作品。
综上所述,无论过去征集到的传世品、或上世纪70年代在江苏扬州唐城遗址出土的唐青花碎片,以及上世纪末在印尼之勿里洞附近的海底沉船中打捞出的三件珍贵而又完整的唐青花盘,和当今收藏界珍藏的唐青花完整器,结合新世纪之初,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发掘中发现的青花瓷器残片标本来判断,中国青花瓷的创烧历史与产地的神秘面纱已被揭开,其历史之谜正式破解,这是河南省考古事业的一次重大收获,是我国陶瓷史上又一重大突破,是为研究唐青花揭开了新的序幕。
附,巩县窑简介:
黄冶窑位于河南省巩义市站街镇,大、小黄冶村附近的黄冶河两岸,西距巩义市区5公里,窑址总面积约16万平方米。依据地形、地貌该窑址可分三个烧造区。
窑于1957年首次考古调查发现,其后,由河南省文物考古工作者经过多次考古调查与发掘,获得了重要的实物标本和第一手资料,特别是本世纪之初,为了配合修建公路工程,先后于2002、2003年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共发掘面积1800余平方米,清理出窑炉9座、作坊4处、淘洗池及沉淀池2处、釉料坑2个、灰坑100余个、水井1眼、灶3个、出土各类瓷片、素烧片和窑具1800余袋,出土完整器或可复原的器形1500余件,尤其重要的是,在出土大量唐三彩、白瓷、青釉器的同时,还发现一定数量的唐青花器残片。
考古发现,为研究唐三彩和这里的白瓷、青瓷器的制作工艺、装饰手法、烧制技法以及唐青花瓷的制作工艺及烧造窑口提供了一批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为《新唐书.地理志》中关于河南府贡白瓷的产地等相关问题,提供了实物佐证;也使我们对巩义黄冶窑的烧造历史、产品种类、工艺特点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可以确认:巩义黄冶窑既是唐青花的发源地,也是唐三彩的大本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