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考生是珍贵的特殊人才
(2009-07-05 15:10:40)
标签:
甲骨文高考作文黄蛉特殊珍贵人才茂森林唐家渡文化 |
分类: 茂森林9散文集 |
借参加高考之机,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的考生黄蛉别出心裁写作文,一时之间,成了网络红人,他创造的“甲骨文作文”,成为炙手可热的网络词汇之一。这篇被网民称为“2009年最牛高考作文”的文章,引发了人们的争论和思考: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应如何对待像黄蛉这样,思维和行为习惯别具一格的考生?也有网友说,他是故意为之、是别有用意。我们的高校,作为人才选拔的重要机构,又该如何应对这种聪明而又狡黠的人才(考生)?
由于黄蛉的聪明伶俐、别有用意,他的甲骨文作文在今年四川紧张而忙碌的高考阅卷场上,让阅卷老师感到惊奇。阅卷老师随即组织相关专家,将他那份作文试卷的古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黄蛉的这篇作文以甲骨文为主,还包含部分金文、篆体字。今年四川高考作文题目是《熟悉》,黄蛉的作文被翻译成现代汉语后,根据相关评分标准,因跑题而被判为8分(满分为60分)。黄蛉剑走偏锋、用甲骨文写高考作文一事,很快传播开了。人们对此是见仁见智、众说纷纭。黄蛉的语文老师蒲体超听说后,当即生气地将黄蛉狠狠说了一顿。但他在私下里还是认为,学生黄蛉在短短几十分钟内,能用甲骨文写出这篇作文,实属不易。6月底,黄蛉拿这篇“甲骨文作文”给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主任刘钊教授看,刘钊教授说:“他的文章中大部分字都对,是用了很多种古文字,但也有一些字写错了。”黄蛉说,用甲骨文写高考作文,并不是“恶搞乱写”,而是经过认真考虑的。写那篇作文,我花了90分钟,占整个语文考试的大半时间。写作理由是,想引起阅卷老师的注意,增强对我的关注度。
他的班主任老师牛静语认为,黄蛉的举动是一种冒险的少年冲动。但这是他们这一代一些孩子的特质。黄蛉的个头不高,留着小胡子,戴着眼镜,给人的感觉是,他是个文静的学生。牛静语说,这个学生外表安静。他家在农村,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平时在学校,他就常有惊人之举。蒲体超老师认为,黄蛉在高考中选择用甲骨文写作文,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他对自己运用甲骨文的能力比较自信。甲骨文总共只有一千多个字,他已经掌握七、八百个。说起甲骨文,黄蛉就眉飞色舞。读高二时,他就对甲骨文感兴趣,但真正达到如痴如醉程度,是从遇见语文老师蒲体超时开始的,蒲老师讲解文言文中的虚词,往往从甲骨文形态开始讲解其演变过程。
黄蛉与他的“甲骨文作文”,以另类形象出现在公众视野中,一时间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反对者认为,高考有其固定的规则,如果允许用甲骨文写作文,那以后可能会出现用“火星文”写作文。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一位教授建议,以后高考评分规则中应该加入“必须使用简体字”这一项。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用规范字写作文。
支持者大多对黄蛉的勇气表示赞赏,对他的甲骨文功底表示敬佩。还有人说,在这个浮躁社会里,很多孩子的眼睛只盯着现实的物质的东西,对古代传统文化毫无兴趣,现在出了黄蛉这样的考生,弥足珍贵,是特殊人才。已有四川省内高校表示,愿意破格录取黄蛉。黄蛉表示,他对甲骨文的热爱和探索,将坚持下去!
有网友说,一个研究了甲骨文几十年的人,用甲骨文写八百字的文章,要花一个月,现在,一个高中生就有这样的水平,简直不可思议。
不少网友认为,这名考生很有才华,能认识那么多古汉字,已经达到了研究生水平。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