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何氏三高与野人寨

(2015-04-07 09:03:57)
标签:

文化

分类: 最后的茅屋
                            何氏三高与野人寨
                                  (安徽)徐而缓
    中国姓“何”的人,都应该到安徽省潜山县野人寨去认祖归宗。因为,安徽潜山是中国何姓的发源地。庐江何氏,即潜山何氏。安徽潜山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汉乐府长诗《孔雀东南飞》的故事发生地。安徽潜山,属于古庐江郡灊县——即今天的潜山县。“潜山”之名,由来已久,据历史文献记载,潜山得名,源于“四岳”——在中国还没有“五方”的概念时,有“四岳”,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潜山,北岳恒山。潜山地名,7000多年以来,从未更改,堪称中国最古老的地名了。
    何姓影响较大的有何胤、何求、何点三兄弟,庐江灊人,即今天的安徽省潜山县人。曾先后官至太守,且都“利民革新,政声远播。”但他们又都淡漠功名富贵,继祖辈之志先后归隐,论玄,喜谈明风清风,被世人称之为何氏“三高”。何氏三高,开玄学之风,是中国玄学的鼻祖。今天,安徽潜山三祖寺的“三高亭”,应为南朝遗物,实为纪念何胤、何求、何点三兄弟而建也。三高之风,至今为人们所景仰,全国何氏家族春节时仍要在门上贴出“三高门第,四友人家”的对联,盖源于此。
    在后汉、魏晋、六朝时期,何氏宗族更是人文称盛。其中经学大师何邵公,道学大师何允,玄学(哲学)大师何晏等人,锐意学术研究,分别著有《公羊墨守》、《周易注》、《论语集解》等传世经典之作,乃至当时有“过江名士数诸何”之美誉。
    中国历史上,将“魏晋南北朝”界定为从公元222年—公元589年之间。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严重的影响。其突出表现则是玄学的兴起、道教的勃兴及波斯、希腊文化的羼入。在从魏至隋的三百余年间,以及在三十余个大小王朝交替兴灭过程中,上述诸多新的文化因素互相影响,交相渗透的结果,使这一时期儒学的发展及孔子的形象和历史地位等问题也趋于复杂化。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何氏三高”——即何氏三兄弟,即生活在这一时期,成为中国玄学的代表性人物和引领性人物。
  而至唐宋年间,何姓已发展成为全国大姓。在宋朝编撰的《百家姓》中,何姓按其朝野地位和人口份额排序第21位。到了明末清初,何氏人口分布范围涉及11个省共有152股(即支派),其中安徽省64股,为全球何氏之冠。然后,才排到江苏、江西等省,其中,江苏省8股,江西省14股,河南省4股,福建省11股,浙江省2股,湖北省17股,湖南省10股,陕西省1股,广东省16股,广西省5股。何姓已仅次于陈、李、张、黄四姓,成为全国第五大姓氏。新中国成立后,到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据相关资料显示,何姓在全国前20大姓中排序为第17位。
    何氏的第一次南迁是在西汉景帝三年,即公元前158年,刘濞等七王谋反,并邀在朝任要职的瑊公四世孙何叔玉相从,何叔玉拒绝参加而携全家深夜南逃,徙居荆州桂阳郡——在今天的广东、湖北交界处——这是庐江何氏南迁的第一支派。第二次是唐朝末年农民起义,北方社会发生动乱,加上灾荒,民不聊生,中原汉人大批南下,流向赣南、闽西和粤北。第三次是北宋末年的“靖康之变”,金人南下,席卷中原,百姓们纷纷随宋室逃渡江南。第四次在明末清初,是中国人口北人南迁、南人西迁历时较长、也较平缓的一次。今福建省闽南东山岛上有一何氏家庙,距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庙堂正厅有一有横匾,上书“庐江衍派”四字,两侧有一副楹联,文曰:“追维固始自唐而宋而明而清千百年来共传世泽;远韶庐江由浙及闽及漳及诏四十代后不愧箕裘。”由此可见庐江何氏南迁历史之一斑。
    安徽潜山有“何氏三高亭”(简称“三高亭”)。而在江苏苏州寒山寺侧,有何山、何山公园,也是为纪念“何氏三高”中的何求、何点兄弟而得名。 南朝时梁代何求弃官隐居于山顶上,后弟何点也隐居山上。兄弟二人死后葬于此山。后人为纪念二人就改名何山,何山之名也由此而来。
    何求,是南朝时梁代人,他曾弃官隐居何山,其弟何点后来也来到何山隐居,死后亦葬于何山,何山之名由此而得。何山原名鹤阜山,是鸟类、仙鹤栖息的地方,因何求、何点兄弟葬于此处而得名为“何山”。
    何点,何求弟,庐江灊人也,少不仕。宋世征为太子洗马,不就。隐居东离门卞望之墓侧。性率到,鲜狎人物。建元中,褚渊王俭为宰相,点谓人曰:“我作《齐书》已竟,赞云:‘渊既世族,俭亦国华。不赖舅氏,遑恤外家。’欲俭候之,知不可见,乃止。永明元年,征中书郎。豫章王命驾造门,点从后门逃去。竟陵王萧子良闻之,曰:“豫章王尚不屈,非吾所议。”遗点嵇叔夜酒杯、徐景山酒鎗以通意。点常自得,遇酒便醉,交游宴乐不隔也。永元中,京师频有军寇,点尝结裳为袴,与崔慧景共论佛义,其语默之迹如此。
    今天江苏苏州有何山公园,位于姑苏城外寒山寺西侧两公里何山山麓,占地面积296000平方米,临近水域面积150亩,海拔高度63.8米,与狮子山、苏州乐园相隔1公里。
     介绍了何求、何点,再来讲一讲何胤。
    何胤(446年531年)字子季,庐江灊(今安徽潜山)人,何点弟。生于宋文帝元嘉十三年,卒于梁武帝中大通三年,年八十六岁。好学,从刘献受易及礼记、毛诗,又入锺山定林寺内典,其业皆通。起家齐秘书郎,出为建安太守。后入为太子中庶子,撰新礼。阴帝时,入山隐居以终。胤注百法论一卷,十二门论一卷,周易一卷,又作毛诗隐义十卷,毛诗总集六卷,礼记隐义二十卷,礼答问五十五卷,行于世。
    史书记载:何胤,字子季,点之弟也。年八岁,居忧哀毁若成人。既长好学。师事沛国刘献,受《易》及《礼记》、《毛诗》,又入钟山定林寺内典,其业皆通。而纵情诞节,时人未之知也,唯献与汝南周颙深器异之。起家齐秘书郎,迁太子舍人。出为建安太守,为政有恩信,民不忍欺。每伏腊放囚还家,依期而返。入为尚书三公郎,不拜,迁司徒主簿。注《易》,又解《礼记》,于卷背书之,谓为《隐义》。累迁中书郎、员外散骑常侍太尉从事中郎、司徒右长史、给事黄门侍郎、太子中庶子、领国子博士、丹阳邑中正。尚书令王俭受诏撰新礼,未就而卒。又使特进张绪续成之,绪又卒;属在司徒竟陵王子良,子良以让胤,乃置学士二十人,佐胤撰录。永明十年,迁侍中,领步兵校尉,转为国子祭酒。郁林嗣位,胤为后族,甚见亲待。累迁左民尚书、领骁骑、中书令、领临海、巴陵王师。
    胤虽贵显,常怀止足。建武初,已筑室郊外,号曰小山,恒与学徒游处其内。至是,遂卖园宅,欲入东山,未及发,闻谢朏罢吴兴郡不还,胤恐后之,乃拜表辞职,不待报辄去。明帝大怒,使御史中丞袁昂奏收胤,寻有诏许之。胤以会稽山多灵异,往游焉,居若邪山云门寺。初,胤二兄求、点并栖遁,求先卒,至是胤又隐,世号点为大山;胤为小山,亦曰东山。安徽诗人徐而缓尝言:“后世之谢眺被称为‘谢东山’,因其诗学、玄学之成就,似何胤而已。”
    永元中,征太常太子詹事,并不就。高祖霸府建,引胤为军谋祭酒,与书曰:“想恒清豫,纵情林壑,致足欢也。既内绝心战,外劳物役,以道养和,履候无爽。若邪擅美东区,山川相属,前世嘉赏,是为乐土。仆推迁簿官,自东徂西,悟言素对,用成睽阕倾首东顾,曷日无怀。畴昔欢遇,曳裾儒肆,实欲卧游千载,畋渔百氏,一行为吏,此事遂乖。属以世道威夷,仍离屯故,投袂数千,克黜衅祸。思得瞩卷谘款,寓情古昔,夫岂不怀,事与愿谢。君清襟素托,栖寄不近,中居人世,殆同隐沦。既俯拾青组,又脱屣朱黻。但理存用舍,义贵随时,往识祸萌,实为先觉,超然独善,有识钦嗟。今者为邦,贫贱咸耻,好仁由己,幸无凝滞。比别具白,此未尽言。今遣候承音息矫首还翰,慰其引领。”胤不至。
     高祖践阼,诏为特进、右光禄大夫。手敕曰:“吾猥当期运,膺此乐推,而顾己蒙蔽,昧于治道。虽复劬劳日昃,思致隆平,而先王遗范,尚蕴方策,自举之用,存乎其人。兼以世道浇暮,争诈繁起,改俗迁风,良有未易。自非以儒雅弘朝,高尚轨物,则汩流所至,莫知其限。治人之与治身,独善之与兼济,得失去取,为用孰多。吾虽不学,颇好博古,尚想高尘,每怀击节。今世务纷乱,忧责是当,不得不屈道岩阿,共成世美。必望深达往怀,不吝濡足。今遣领军司马王果宣旨谕意,迟面在近。”果至,胤单衣鹿巾,执经卷,下床跪受诏书,就席伏读。胤因谓果曰:“吾昔于齐朝欲陈两三条事,一者欲正郊丘,二者欲更铸九鼎,三者欲树双阙。世传晋室欲立阙,王丞相指牛头山云:‘此天阙也’,是则未明立阙之意。阙者,谓之象魏。县象法于其上,浃日而收之。象者,法也;魏者,当涂而高大貌也。鼎者神器,有国所先,故王孙满斥言,楚子顿尽。圆丘国郊,旧典不同。南郊祠五帝灵威仰之类,圆丘祠天皇大帝、北极大星是也。往代合之郊丘,先儒之巨失。今梁德告始,不宜遂因前谬。卿宜诣阙陈之。”果曰:“仆之鄙劣,岂敢轻议国典?此当敬俟叔孙生耳。”胤曰:“卿讵不遣传诏还朝拜表,留与我同游邪?”果愕然曰:“古今不闻此例。”胤曰:“《檀弓》两卷,皆言物始。自卿而始,何必有例。”果曰:“今君遂当邈然绝世,犹有致身理不?”胤曰:“卿但以事见推,吾年已五十七,月食四斗米不尽,何容得有宦情?昔荷圣王跂识,今又蒙旌贲,甚愿诣阙谢恩,但比腰脚大恶,此心不遂耳。”
    果还,以胤意奏闻,有敕给白衣尚书禄,胤固辞。又敕山阴库钱月给五万,胤又不受。乃敕胤曰:“顷者学业沦废,儒术将尽,闾阎搢绅,鲜闻好事。吾每思弘奖,其风未移,当扆兴言为叹。本欲屈卿暂出,开导后生,既属废业,此怀未遂,延伫之劳,载盈梦想。理舟虚席,须俟来秋,所望惠然,申其宿抱耳。卿门徒中经明行修,厥数有几?且欲瞻彼堂堂,置此周行。便可具以名闻,副其劳望。”又曰:“比岁学者殊为寡少,良由无复聚徒,故明经斯废。每一念此,为之慨然。卿居儒宗,加以德素,当敕后进有意向者,就卿受业。想深思诲诱,使斯文载兴。”于是遣何子朗、孔寿等六人于东山受学。
    太守衡阳王元简深加礼敬,月中常命驾式闾,谈论终日。胤以若邪处势迫隘,不容生徒,乃迁秦望山。山有飞泉,西起学舍,即林成援,因岩为堵。别为小阁室寝处其中,躬自启闭,僮仆无得至者。山侧营田二顷,讲隙从生徒游之。胤初迁,将筑室,忽见二人著玄冠,容貌甚伟,问胤曰:“君欲居此邪?”乃指一处云:“此中殊吉。”忽不复见,胤依其言而止焉。寻而山发洪水,树石皆倒拔,唯胤所居室岿然独存。元简乃命记室参军钟嵘作《瑞室颂》,刻石以旌之。及元简去郡,入山与胤别,送至都赐埭,去郡三里,因曰:“仆自弃人事,交游路断,自非降贵山薮,岂容复望城邑?此埭之游,于今绝矣。”执手涕零。
    何氏过江,自晋司空充并葬吴西山。胤家世年皆不永,唯祖尚之至七十二。胤年登祖寿,乃移还吴,作《别山诗》一首,言甚凄怆。至吴,居虎丘西寺讲经论,学徒复随之,东境守宰经途者,莫不毕至。胤常禁杀,有虞人逐鹿,鹿径来趋胤,伏而不动。又有异鸟如鹤,红色,集讲堂,驯狎如家禽焉。
    初,开善寺藏法师与胤遇于秦望,后还都,卒于钟山。其死日,胤在般若寺,见一僧授胤香奁并函书,云“呈何居士”,言讫失所在。胤开函,乃是《大庄严论》,世中未有。又于寺内立明珠柱,乃七日七夜放光,太守何远以状启。昭明太子钦其德,遣舍人何思澄致手令以褒美之。
    中大通三年,卒,年八十六。先是胤疾,妻江氏梦神人告之曰:“汝夫寿尽。既有至德,应获延期,尔当代之。”妻觉说焉,俄得患而卒,胤疾乃瘳。至是胤梦一神女并八十许人,并衣帢,行列至前,俱拜床下,觉又见之,便命营凶具。既而疾动,因不自治。
    胤注《百法论》、《十二门论》各一卷,注《周易》十卷、《毛诗总集》六卷、《毛诗隐义》十卷、《礼记隐义》二十卷、《礼答问》五十五卷。
    子撰,亦不仕,庐陵王辟为主簿,不就。
    何氏三兄弟,居处为今安徽省潜山县野人寨之凤凰山。为了支持中国道教,何氏三兄弟将自己的房子,贡献出来,重修为老子讲经台。随着时间流逝,和佛教的传播过程中,讲究“不争”的中国道教、道家玄门,渐渐式微,因此,中国佛教的禅宗,才渐渐占有了风凰山,建成了觉寂塔与三祖寺。但何氏三高的遗迹“三高亭”,一直耸立在野人寨,历经近两千年,风雨不坏。
                                               2015年4月7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