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徐而缓
徐而缓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8,377
  • 关注人气:29,84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学习甲骨文系列(C)——更新中

(2012-05-03 01:03:58)
标签:

转载

分类: 大家过招



更新:这又是啥字?

==================================================================================

[转载]学习甲骨文系列(C)——更新中

公布答案——这个可爱的字是葱,“丨”在“心”之上,表示心之悤悤。

 

[转载]学习甲骨文系列(C)——更新中

公布答案——垂。其实,许多甲骨文只要一点破,便能令人恍然大悟。如这个字,像草木生土上花叶下垂之形,即为“垂”。

 

 

[转载]学习甲骨文系列(C)——更新中

 

 

[转载]学习甲骨文系列(C)——更新中

 這個字是“沉”字。

 

[转载]学习甲骨文系列(C)——更新中

公布答案——丑,本意即为手之形。后来被假借为地支名。俊丑的“丑”,本写作“醜”,后因为笔画太繁复,借“丑”代之。

 

[转载]学习甲骨文系列(C)——更新中

公布答案——此。左边是脚趾朝上的脚,右边是面朝右的人,这就表明人站的地方称为“此”。

 

[转载]学习甲骨文系列(C)——更新中

这是一个象形的“窗”字,似乎不需要过多解释了罢。

 

[转载]学习甲骨文系列(C)——更新中

 

公布答案——“刍(锄)”。左边是两棵草,右边是一只大手,手把青草,“以饲耕牛”。所以,“刍”的本意就是拔草。而古文中,凡是由“刍”字组成的词汇,也大多与草有关。比如,“刍言”是指草野之人的浅见,是自谦之言;“刍灵”则是古代送葬时用茅草札的人马。

 

[转载]学习甲骨文系列(C)——更新中

 

公布答案——奏。这个字与歌舞有关,作双手捧舞蹈道具一类的东西有所表演之状。商代的奏往往加形容词。如美奏、商奏、新奏等等。商代的卜辞有“奏戚”、“奏庸”之问,戚是仪仗的武器,庸是乐器,据此可推测,商代的奏当是一种乐舞。

 

[转载]学习甲骨文系列(C)——更新中

公布答案——臭。这个字,与如今我们仍十分喜欢的一种动物有关:犬。大概在当时人们了解的动物中,犬的嗅觉最为敏锐,因此以犬及放大的鼻子,来表示味道。最早时,此字代表人们喜好和厌恶的所有味道,后来才被偏用于指不愉快的味道。

 

[转载]学习甲骨文系列(C)——更新中



公布答案——尘,含义为小鹿在林中奔跑扬起的尘土,画面感十足。这个字还有一种写法更为形象,及三头鹿加上脚下扬起的星星点点的土。

 

[转载]学习甲骨文系列(C)——更新中

公布答案——辰。这是蛤蚌的象形,古人会用蛤蚌的壳作为农具,翻土除草。因而这个字的本义,即指农具。

 

 

[转载]学习甲骨文系列(C)——更新中

  

公布答案——丞。甲骨文中上面是两只手,下面是一个掉在陷阱里的人,合起来表示救人于陷阱之中。因此,这个字的本义即是拯救。

 

[转载]学习甲骨文系列(C)——更新中

 

上面是人,底下是一团烈火。人在火上,被烤得红红的,因而这个字是“赤”,其本义为:火的颜色,即红色。

 

[转载]学习甲骨文系列(C)——更新中

 

这个“床”字是个象形字。甲骨文就像竖起来的一张床,床腿朝左,床面朝右,也就是“床”字的初文。而我提到的曾经猜过的一个字,便是梦字,看来还是有人记得的。

 

[转载]学习甲骨文系列(C)——更新中

 

先公布答案——长!最初的含义是指人披长发的情状。它有很多种写法,如下图,不过区别不大,都是长发飘飘的感觉。

 

[转载]学习甲骨文系列(C)——更新中

 

[转载]学习甲骨文系列(C)——更新中

 

从甲骨文看起来,如今简化的长字,倒很得先民造字的精髓。再来看看这个字的演变过程,左边这个是其金文的形象,与中间的战国文字基本没有太大差别。右边这个字为小篆,看起来与繁体字的“长”还有一些差异。

 

[转载]学习甲骨文系列(C)——更新中

 

答案的确是牙齿的“齿”,不过却不怎么齐整。古人稚拙的笔法,使这样的象形充满了喜感。

 

[转载]学习甲骨文系列(C)——更新中

 

喜感的齿字,其实还有更喜感的写法,即在金文时(左一),是一个滑稽的小人形象,满口夸张的尖牙让人陡然升起一种恐惧感。左二是齿字金文的另一种较常规的写法,能看出其与甲骨文的渊源。左起第三字,是战国文字。最后一个字,则是接近如今齿字写法的小篆。

 

[转载]学习甲骨文系列(C)——更新中

 

大部分人都猜到,应该是人喷出的什么东西,有人说是血,有人说是泪,还有人说是唾沫。其实,大家应该是领会到古人的意思了,不过重点不在于喷出的是什么,而是在表达古人对这个行为的朴素态度——如果说话和吃饭时,将口中的食物喷出,这一种不好的行为,不好用一个字来表示,那就是“次”。

 

[转载]学习甲骨文系列(C)——更新中

 

实际上,次字的含义在演变过程中变化不大,形式的变化也是有线索可循,如下图——第一个字,是金文的次字,跟今天发的甲骨文比较,只是字的左右两部分换了一下位置。到第二个小篆时,笔划变得更为规范,更符号化。到了汉代隶书,与如今的字并无二致了。

 

[转载]学习甲骨文系列(C)——更新中

 

这是采字,正是用手采摘植物的样子。

 

[转载]学习甲骨文系列(C)——更新中

 

正是曹操的“曹”字,这个字产生之初和酿酒有关,是两袋在长槽上过滤的酒之状。

 

[转载]学习甲骨文系列(C)——更新中

 

是一个“迟”字,左边是一个人背负着另一个人,右边是道路,负重的人走起来肯定是徐徐前进,这就是迟的本意。 

 

[转载]学习甲骨文系列(C)——更新中

 

这是一个“初”字,正是一把刀,和正被裁剪开来的衣服。和现在的字形类似。

 

[转载]学习甲骨文系列(C)——更新中

 

公布答案了——吹,是一个人在吹气的情形,想起来的确还有一些卡通的意味在里面啊。

 

[转载]学习甲骨文系列(C)——更新中

 

的确是“车”字。在车字的甲骨文里面,还有其他或繁或简的形象,最详细的甚至能看出来各个华美的部件。后来,不重要的部分都被省略掉,因轮子是必不可省的零件,所以到小篆时车字便省略到只剩下轮子的形状,也即“車”。
 

[转载]学习甲骨文系列(C)——更新中

 

#“最中国”的汉字征集# 示例文史学家刘先生推荐“车”字:车据说起源于黄帝时期,自先秦以来就根据不同用途和等级,划分为不同类型,最高级的可以嵌金镶玉,最低级的是不加修饰的木材,形成了丰富的车文化。“车”字里所体现的中国礼制文化、等级观念从商周走来,一直延续到今天,仍在发挥影响力。

 

[转载]学习甲骨文系列(C)——更新中


看来古人的心思,即使横亘几千年,还是能通过文字传递的,这正是一个春字。四周是树木,正中的符号正是草木萌生穿土而出的美好摹写,因此组合起来,正好是森林之中一根颤巍巍的新芽伸向风中的动人景象——那不正是“春”嘛!
  

[转载]学习甲骨文系列(C)——更新中 

 

这是个勤劳的字,上方是双手的符号,下方则是蚌壳类的动物,大概古人说的是手持蚌刀下田劳作吧。可是这究竟是个什么字?说出来一定会出乎你的意料——晨。这和晨有啥关系?晨不应与象形的太阳沾上点什么关系吗?不然,古人其实是用大清早的劳作来代表清晨的时光,一天之计在于晨啊!

 

 [转载]学习甲骨文系列(C)——更新中

 


看到这个字,也许大家都会猜是跟倒影或者镜子有关的字,不过很遗憾,底下倒着的人字并不是一个倒影,而是一棵大树顶端展开的枝桠,这个字是个“乘”字,大树荫下好乘凉,说的大概就是如此。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