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6)--苏东坡的“井” (安徽 徐而缓)

标签:
眉山苏东坡苏宅古井画家张择端安徽徐而缓旅游 |
分类: 最后的茅屋 |
井
(6)苏东坡的“井”
我曾专门研究过《清明上河图》。在这幅北宋著名宫廷画师张择端的传世名画上,绘有一口水井,状如“田”字——当年,人们在水井上方,架上一纵一横两根横木,以固定井架,便于汲水。北宋年间的这种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它能同时容纳4户人家、4只水桶来取水,解决了老百姓人口多、吃水难的问题。
张择端笔下的那种井,我在苏东坡家看见过---那是一眼宋代古井。今天,我们把它称之为“苏宅古井”。
走进四川眉山“三苏祠”,您会找到这眼千年古井。我不知道这口井到底挖自哪一个朝代,但起码苏东坡的爷爷苏序在世时,这口井就已经存在了。看着这口井,我们不难想象:当年,苏东坡的妈妈程夫人是如何带着苏轼和苏辙,来到这井边洗手、洗脸,苏洵是如何带着苏轼和苏辙在这井边洗毛笔、洗砚台。
苏东坡一生,不是治水,就是救旱,不是为全城百姓的饮用水发愁,就是担心运河和水井的开凿。而他每贬到一个地方,总会为自己打一眼水井。谁都不可能“背”着一口水井,离开自己的家乡。在苏东坡看来,将他乡当故乡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那儿挖一眼属于自己的水井。中国历史上,不论你是苏东坡还是徐而缓,不论你走到哪里,只要在那儿拥有一口属于自己的水井,再偏再远的地方,也就成了我们的“第二故乡”。
苏东坡在黄州城东约三分之一里的山坡上,盖有一间“雪堂”。宋代山水画家、书法家米芾,在他22岁那年,到雪堂拜访苏东坡;诗人陆游也在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年)10月到东坡雪堂,拜祭苏东坡。
据林语堂先生说:在“雪堂”的台阶下,有一小桥,横跨一小沟而过,若非下雨,沟内常干涸。雪堂之东,有高柳树一株,为当年所手植,再往东,有一小水井,中有冷泉,颇清冽,并无其他可取之处,只是诗人当年取水处而已。
苏东坡在惠州期间,盖了一栋房子,叫“白鹤居”,旁边住了两户人家:一家是翟秀才,一家是酿酒老妇林太太。苏东坡在自己家里掘了一口四丈深的井,林、翟两家也颇为受益。另一方面,苏东坡也可以向他们两家赊酒喝。
苏东坡走到哪儿都离不开“井”,与他家里的这口“苏宅老井”,不无关系。换句话说,苏东坡在外面奔波了一辈子,其实,他的心里总装着家里的这口水井,总恋着眉山这个生他、育他、养他、滋润他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