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英雄易,做情种难(安徽 徐而缓)

标签:
李师师张子野、秦少游周邦彦宋徽宗安徽徐而缓文化 |
分类: 交友天地 |
安徽
宋代有三个词人,为名伎李师师写过词。他们分别是:张先(张子野)、秦观(秦少游)和周邦彦(周子美)。
因为在《行香子》一词中有“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一句,张先张子野被时人称之为“张三中”。同时,张子野还被人们称之为“张三影”,因其自认为平生得意的三首词中,均带有“影”字,如“云破月来花弄影”[《天仙子》]; “娇柔懒起,帘幕卷花影”[《归朝欢》];“柳径无人,堕风絮无影”[《剪牡丹》)]。张子野曾专门为李师师新创了一个词牌,叫《师师令》,如下:
香钿宝珥,拂菱花如水。学妆皆道称时宜,粉色有、天然春意。蜀彩衣长胜未起。纵乱云垂地
都城池苑夸桃李。问东风何似。不须回扇障清歌,唇一点、小于珠子。正是残英和月坠。寄此情千里。
不只一个张子野对李师师倾心不已,“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秦少游,对李师师也是情有独钟。他给李师师写的词有:
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妆罢立春风,一笑千金少。
此外,秦少游还为李师师写过一首《一丛花》,道出了一代名伎李师师的风情和韵致:
年来今夜见师师。双颊酒红滋。疏帘半卷微灯外,露华上、烟袅凉口。簪髻乱抛,偎人不起,弹泪唱新词。
假期谁料久参差。愁绪暗萦丝。相应妙舞清歌夜,又还对、秋色嗟咨。惟有画楼,当时明月,两处照相思。【秦观《一丛花》】
宋代是一个相对开放的时代,青楼在那时是一种合理、合法的存在,狎妓更是当时官场的一大风尚,许多文人骚客都跟青楼女子有艳情、艳作。与宋徽宗的“御用”妓女李师师有过交往、酬唱的,还有著名词人周邦彦。周邦彦精通音律,享有“词家之冠”的美名。南宋张端义《贵耳集》中记载:一天,风流皇帝宋徽宗赵佶突然驾临李师师寓所。先他而来的周邦彦避之不及,只好躲到李师师的睡床底下。当时,宋徽宗给李师师带去了从江南进贡来的新鲜橙子,两人对坐享用,一番缱绻之后,宋徽宗离去。周邦彦根据这次“听床”,写成了《少年游》: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锦幄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 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后来,李师师在宋徽宗面前唱起这首词,皇帝问她这是谁的作品?李师师不敢隐瞒,回答是周邦彦的作品。宋徽宗听后,心中恼怒,醋意大发,很快就下令将周邦彦“赶出京城”。过了两天,宋徽宗再到李师师寓所时,李师师不在,据说是给周邦彦饯行去了。见到愁容满面、脸带泪痕的李师师时,已是半夜了。宋徽宗怒不可揭,问其为何晚归?得知是为被自己黜出京城的周邦彦饯行去了,便问离别之际,周邦彦有何新作?李师师说有一首《兰陵王》: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来岁去,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听完李师师唱完此曲,宋徽宗龙颜大悦,即令召周邦彦回汴梁,任命他为“大晟府乐正”——这是当时朝廷音乐机关的最高长官。宋·毛开樵《隐笔录》中说:“绍兴初,都下盛行周清真咏柳《兰陵王慢》,西楼南瓦皆歌之,谓之‘渭城三叠’。以周词凡三换头,至末段,声尤激越,惟教坊老笛师能倚之以节歌者。其谱传自赵忠简家。忠简于建炎丁未九日南渡,泊舟仪真江口,遇宣和大晟乐府协律郎某,叩获九重故谱,因令家伎习之,遂流传于外。”根据这段记录,周邦彦的这首词,应是别样一种来历。但周邦彦跟李师师有往来,为她写过一些诗词,却是事实。周邦彦的《玉兰儿》一词,就记录了他与李师师初次相见时的印象,其中有这样的句子:“铅华淡伫新妆束,好风韵,天然异俗。彼此知名,虽然初见,情分先熟。”而宋·陈鹄在其《耆旧续闻》中记载,周邦彦到李师师家后,写过一首《洛阳春》,其中有这样的句子:“眉共春山争秀,可怜长皱。莫将清泪湿花枝,恐花也如人瘦。”
看来,不论是宋徽宗,还是词人张子野、秦少游、周邦彦,都曾拜倒在艺伎李师师的石榴裙下。这样的美人,为什么没有被评为“中国四大美人”之一呢?看来,李师师还需要更多的人为之鼓与呼。此外,徐而缓还要说:天下没有英雄,天下只有情种。做英雄易,做情种难,做一个风流潇洒、儒雅真知的情种更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