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珑山上访琴操
安徽
徐而缓
这几天小隐临安,偶然得知自己的住处比邻着一座玲珑山。玲珑山的那边,就是郁达夫的家乡富阳了。郁达夫写玲珑山的游记,曾吸引了我的眼球。直到今天,我仍然记得他写琴操的四句诗:
山既玲珑水亦清,东坡曾此访云英。
为何八卷《临安志》,不记琴操一段情?
当年,才子郁达夫是个讲究男女平等的“新青年”。陪他同登玲珑山的,是潘光旦、林语堂。文人骚客如郁、潘、林者,能同游玲珑山,实在是一件盛事。
今天一早,吃了口早点,就直奔玲珑山---因为,玲珑山上,睡着一位“冰雪聪明,蕙质兰心”的姑娘:琴操。
“琴操”作为一个女儿的名字,是北宋年间的事了。但最早的“琴操”二字,是琴曲的标题,传说是东汉蔡邕撰写的琴曲,也是现存介绍早期琴曲作品最为丰富而详尽的专著。而让我们知道世间有“琴操”其人的,却是苏东坡。
东坡学士管理杭州期间,曾泛舟西湖,偶然遇到在另一只船上操琴的琴操。那一年,琴操16岁,而苏东坡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龄。那一天,琴操为苏东坡抚琴一首,被东坡的好友佛印和尚称为“百年难得一闻”。苏东坡本是一个性情中人,也是出了名的苏大善人,于是,由苏东坡出钱,给琴操姑娘赎了身。
一个是身为杭州知府的苏东坡,一个是红极一时的歌妓琴操。这种身份地位的迥然不同,使他们受到世俗和伦理的束缚,使他们终究不能结为连理。
苏东坡与琴操之间,曾有一段有名的对白:
“一日戏曰:‘我作长老,尔试参禅。’琴操问:‘何谓湖中景?’苏轼答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琴操曰:‘何谓景中人?’答曰:‘裙拖六幅潇湘水,髻挽巫山一段云。’‘何谓人中意?’‘随他杨学士,鳖杀鲍参军。’‘如此究竟如何?’‘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宋人《泊宅编》、以及《东坡笔记》,对此均有所记载。相传,琴操听完苏东坡的这最后一句谒语后,心中大悟,唱出一阙心词,以谢东坡:
“我也不愿苦从良,我也不愿乐从良,从此念佛向西方!”
需要说明的是,宋代商人的地位是十分低下的。但凡经商的人,必须左脚穿白麻布鞋,右脚穿黑麻布鞋,以示身份、地位低下。琴操大悟后,在临安玲珑山别院削发为尼。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琴操参宗”的典故。琴操一曲知音老,红颜自古皆薄命。琴操能知道参透这个道理,应该是她的福气了。宋人笔记《枣林杂俎》中写到“琴操年少于东坡,和诗人有过一段忘年情”。元代戏曲《眉山秀》和《红莲债》,也对他们的这段情,有所模唱。
琴操遁入空门后,苏轼和佛印等偶尔也会去找她对诗谈禅,其间,琴操写过一首《卜算子》:
欲整别离情,怯对尊中酒。野梵幽幽石上飘,搴落楼头柳。
不系黄金绶,粉黛愁成垢。春风三月有时阑,遮不尽,梨花丑。
“乌台诗案”,东坡被贬,离开杭州。离开前,他去和琴操告别:
“欲整别离情,怯对尊中酒。”苏东坡走之后,琴操茫然若失,不久即郁郁而终,年仅二十四岁。听说琴操死了,苏东坡老泪纵横,仰天长叹:“也曾酒醉鞭名马,唯恐情多累美人!”等他再次来到杭州时,便直奔玲珑山而来:山水依旧,斯人已逝!还是这方岩壁,还是当年醉书的“九折岩”三字,虽然空间能阻隔爱情,时间却斩不断柔情。于是,苏东坡含泪将琴操重葬于玲珑山,并种下“学士松”,陪伴佳人---从此之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那个裙裾飘飘、抚琴而歌的美人,连同这西湖美景、西湖琴声,烙在苏东坡的怀里,也烙在我们对文学、对词客、对美人的思念中。
我第一次知道“琴操”,知道郁达夫写给琴操的那首诗,是在四川眉山三苏祠。当时,杨再琪老师的夫人李小苹,时任三苏祠博物馆的副馆长。她唱得一曲曲好词,写得一首首好诗,是当今中国最好的解说员之一。今日有此机缘,走进玲珑山,访得琴操墓地,当然要赋诗两首,以谢四川的朋友们:
(一)
玲珑山上访琴操,秋风丽日叶萧萧。东坡来时人未远,满山油栗落逍遥。
(二)
我今来时草叶衰,竹枝横斜影徘徊。八百台阶弹不尽,一曲琴操惹尘埃。
2010年12月10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