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白的爱情(安徽  徐而缓)

(2010-11-23 07:49:27)
标签:

李白

爱情

安徽

徐而缓

文化

分类: 大家过招

              李白的爱情

               安徽  徐而缓

    李白是伟大的。伟大的人,可以拥有普通人的爱情。这两者并不矛盾。李白的朋友、也是李白最大的粉丝魏颢(又名魏万),在为李白而写的《李翰林集序》中说:(李)白始娶于许,生一女,一男曰明月奴。女既嫁而卒。又合于刘,刘决;次合于鲁一妇人,生子曰颇黎,终娶于宗。

魏颢一生,基本上追随着李白的足迹而生的。今天的女人可以追寻刘德华到痴迷,唐时的魏颢追慕李白,更是如痴如醉。因为李白文采超然,“三字九言,鬼出神入”;因为李白,径入“翰林,名动京师”;因为李白为太子宾客贺知章“呼为谪仙子”;因为李白傲视权贵,远不似常人,“横海鲲,负天鹏”,具有凌云之志,所以,“(魏)万之日不远命驾江东访白,游天台,还广陵见之。”这种不远万里、追随李白的壮举,成就了魏颢,使他成为与李白交往较深的人,成为李白后半生的见证人。所以,魏颢为李白写的《李翰林集序》,也就成为研究李白平生、李白婚姻家庭和爱情的重要依据。现魏颢所记,并结合其它史迹,我们可以逐一剖析李白的婚姻爱情,及其子女的情况。

李白一生,分别跟四位女人相结合。对于李白一前一后的两次婚姻,魏颢用了两个字;而对于李白人生中间的两次爱情,魏颢用了两个字。这表明,李白前后的两次爱情,属于正式的婚姻。而中间的两次爱情,算不得正式的婚姻,而只是一种男女同居关系。

但魏颢所用的字,与今天我们的文化认同,有所不同。这种方位差异主要出现在武则天之后。那时的男女婚嫁,是比较开放的。可以是男嫁女,也可以是女嫁男。当然,纵观中国爱情长河,我们更容易把女子娶进门叫迎娶”、娶亲,这是以男性为主体的婚姻;而男子上女方家门,做女婿的婚姻,是一种以女性为主体的婚姻,对男子来说,这种婚姻是不能称为,而只能称为入赘”的,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做上门女婿

先来说说李白的两次正式婚姻。李白的第一次婚姻,据李白自己说,是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到云梦一带,即今天的湖北安陆,“而许相公家见招;妻以孙女,便憩迹于此,至移三霜焉。(《上安州裴长史书》)通过这段文字我们知道,李白21岁左右出川后,四处漫游,慕名来到安陆府,碰上前代相国许圉师一家,把他招进门做了女婿,许家的一位孙女就成了李白的妻子。后来他们还有了两个孩子,大的是女儿,叫平阳;小的男孩叫伯禽,乳名明月奴。李白的后一次正式婚姻,同样是被见招,这一回,他成了唐代另一位宰相宗楚客家的上门女婿。因为,李白称之为宗夫人”的女子,是宗楚客的孙女。

男尊女卑,讲究三纲五常的我国古代,“夫为妻纲,是男子汉的标志。男人肩负着顶门立户,沿续香火、一脉相承的大任。而女人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到丈夫家生儿育女,操持家务,被视为一种天经地义。而男人到女方做上门女婿,是被人们瞧不起的,所以,古人用入赘”来称呼。”是多余”的意思,比喻剩余之物”。如:多余的话叫赘言”,皮肤上多生长出来的瘊子,叫赘疣”---比喻多余而无用;上门女婿称赘婿”---也就是别人家多余的男人,到了女方家来做顶梁柱

李白为什么要冒天下之大不韪,接连两次愿意成为赘婿呢?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李白出自胡地”(碎叶城一带),在回到今天我们称之为四川江油青莲一带时,当时,那儿住着所谓西南夷,而且也杂居着以羌胡为主的许多少数民族,所以,他对婚姻的认同,必然会受到当时当地婚恋风俗的影响。对于一个本质豪放的诗人来讲,李白的视野当然更加开阔,他当然不会在意于内地汉人的世俗之见”。所以, 李白的婚姻观,是粗线条的,开放的,甚至是无拘无束的。据考证,在李白出生地碎叶,生活着大量的西突厥人。那时西域的各少数民族,还存有许多母系氏族社会中遗留下来的风气,在他们的家庭生活中,往往更突出女性的身份地位,婚俗上往往体现出来的多是女婚男嫁。翻开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序论》,我们找到这样一段话:黑岭以来,莫非胡俗。(其)嫁娶无礼,尊卑无次,妇言是用,男位居下。而《隋书北狄传》,对突厥族人的婚姻风俗也有一种说法:(他们)虽姓氏各别,总谓铁勒。唯丈夫婚毕,便就女家,待产乳男女,然后归舍,死者埋殡之,此其异俗也。”由此可见,西突厥人的婚姻观,与我们现代人相比,是明显不同的。这种遗风,会不会影响、左右我们的诗仙李白一生呢?我个人认为,这是一定会的。

关于李白的出生地,或者李白是否汉人(郭沫若说)?或者胡人(陈寅恪说)?又或者胡化的汉人(胡怀琛说),我们姑且不论。但可以肯定的是,李白是出生于来自西域迁来的家庭,他的生活必然要爱到突厥文化的影响。李白先后入赘相门”,他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而是觉得深感荣幸,所以,他在相关诗文中表现出来的,是一种自鸣得意。可见在李白的心理上,并没有成为上门女婿而带来的心理阴影。因此,我们是不是可以这么想:李白是不是想通过自己的婚姻,来攀附名门”,从而提升自己的身份地位,以便于结交权贵,跻身于仕途呢?

我个人认为,有这种可能,但这不是最根本的原因。李白自始至终非常看重自己的身家。用李阳冰的话说,“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孙。蝉联圭组,世为显著。”而公元七四三年,也就是唐天宝二年的七月,武昭王(出身于皇族的李白的先祖)的孙子,准隶于宗正寺(登记具有皇族身份的机关)编入皇族户籍管理。也就是说,李白的皇族身份,最终是被确定了的。所以,李白的身上,流淌着皇家的血液,这是一种高贵的血液,是属于皇统的,是典型的皇亲国戚。是远远高于公卿之门的。而且,李白四十三岁入奉翰林。曾经得到了唐玄宗的亲自接见,奉诏作《官中行乐词》,获赐了“宫锦袍”。还在兴庆池与唐玄宗、杨玉环同赏牡丹,并奉诏作《清平调》三首,得到了唐朝最高阶层的认可。所以,李白想通过自己的婚姻来抬高自身的说法,明显是立不住脚的。因为,李白本身就是皇族。他之所以先后娶所谓宰相的女儿、孙女做老婆,讲究的,主要还是门当户对。
    我们勿须讳言李白一生也热衷于追求世俗的一面,因为,他也是一个凡人,他不可完全脱离社会。这样的李白,才是人性化,才是完整的。

但事与愿违,李白做出这样的婚姻选择,并没有给他的事业带增加多少筹码,反而让他在家庭问题上频添了几许忧愁。安陆府的许相家族,在唐初至高宗年间,煊赫一时,但时过境迁,也无后人在朝为官,不可能为李白提供多大的保护伞,其主要功劳是为李白解决了衣食等生活问题。李白以酒隐安陆,蹉跎十年,来概括自己在安陆的十年时光。

李白在安陆的处境,是窘迫无依的。他给许夫人的诗中说,自己是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这充分说明,我们的这位天才诗人,在安陆期间,是彷徨失措,心有怨恨的。李白在安陆呆的时间并不长。他长年在外漂泊云游,对儿女们没有进行更多、更好的教育。他同安陆的家人是离多聚少。他在安陆的时间,前后加起来,应该在三年左右。

唐开元末年(约736年),许氏夫人不幸病逝,这对李白、对李白的家庭,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有许夫人在,他们的孩子的日常生活,就不成什么问题,许家人也就不能公开反对。而今许氏不在了,李白作为上门女婿的身份地位,加之又常年不在家,在外面效果并不明显地奔波,有谁愿意帮他挑起抚养小孩子们的重担呢?如果说,原先许家人对李白还只是冷眼旁观,背后闲言碎语,而现在却会公开地指责他的许多不是之处了。“再加上李白在安陆混得并不好,社会空间对他似乎很有限”,所以,时年36岁的李白,应该是感受到了内外交困的巨大压力,他很难再在安陆许家呆下去了,于是,匆忙之间,他携儿带女,移居东鲁(山东济宁一带)。后来,他跟朋友提起在安陆的这段艰难岁月是:

少年落魄楚汉间,风尘萧瑟多苦颜。

我们再来看一看李白的另外两段爱情。

李白移居山东的寓家之所,是在兖州、济宁一带,距曲阜约三十里。这时的李白跟一位姓刘的女子匆匆开始了一段同居的生活。因为,他的孩子需要人来照顾,一代诗仙李白,生活中也是一个凡夫俗子,他不能不考虑孩子们的生活问题。但诗仙毕竟是诗仙,有了女人照顾自己的孩子们,他就可以安心写诗,与“竹溪六逸”放浪形骸于江湖之上,诗酒风流于山水田园之间了。当然,更多时候,他还是可以在家里陪一陪老婆”。

不料这位刘姓女子,看大诗人李白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一来李白爱酒,经常喝得天昏地暗;二来李白早已是千金散尽,没有多少银子,所以,这位刘姓女子,对李白是兴味索然,于是赶紧抽身走人了。无奈之下,李白又经朋友介绍认识了当地的一个妇人,也没有与她履行什么婚姻大礼,就勉勉强强地二人凑合着在一起同居了起来。李白对这个妇人的小心眼比较厌恶。据魏颢记载,李白为自己和这位妇人生下的儿子,取名颇黎”---据中央文史馆馆长袁行霈先生认为,“颇黎”是一种发光的建筑装饰品,类似于今天的“玻璃”, 但又不是玻璃。但李白这个叫“颇黎”的儿子,李白和其他人,都从未提起过。这又是为什么呢?这或许说明,李白离开山东之后,这个女人也许也改嫁了。---当然,这只是我笔而缓的一种猜测。

李白在山东的隐居生活,终于让他名动京师。就在李白穷困寞落之际,他的好运气终于来了:唐明皇下诏书,命他进京朝觐。临行之前,李白写了一首《南陵别儿童入京》。在这首诗里,我们既可以看来浪漫主义诗人、大才子的欢欣,也能看出他对家庭、子女问题的担忧: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这首诗的两个地方,透露出李白对家庭的担忧:一是他的两个孩子尚小(即指女儿平阳、儿子伯禽),见到久别的父亲后高兴不已,欢喜地拉着他的衣衫寸步不离;二是对轻视于他的家中妇人的不满意,并用汉代名士朱买臣的典故予以训斥。

我们不妨一起来看一看这个“朱买臣”。

朱买臣年轻时,家境贫寒,仅以伐薪卖柴为生。但他自幼酷爱读书,经常一路肩挑木柴,一边口中背诵着书文。他的妻子也担着柴一路跟随,久而久之便厌烦起来,一再劝止朱买臣不要诵文于道中了。买臣非但不听,反而越发起劲地诵声更高,弄得朱妻感到太丢颜面,立时就要分手离去。买臣笑着说:我会在五十岁时贵而且富,现在也有四十多了。你跟着我再多苦几年,到我富贵之时,必定回报你的功劳。朱妻听后更加愤怒道:像你这般,到时候只能饿死在山沟里,怎会有富贵的那天呢?买臣未能挽留住妻子,只能任她离去。后果然买臣做了会稽太守,上任之时来到吴地界,看见前妻同她现在的丈夫一块,正低头恭迎于道边。买臣便叫停车,让部属把他俩弄上后车,一同来到太守府中,并为之安排好食宿。一月后,这位妇人在羞悔万分中抑郁地死去了。

李白用这个典故,有两层寓意:一是自己常年漂泊在外,又无所建树,这样没能得到同居妇人的理解和尊重,还嫌弃他无能;先是刘氏鄙弃离去,后是鲁地一妇人也多有白眼非言,均属买臣之妻一类的世俗小人,给自己精神上带来了极大痛苦,故用典嘲讽之。二是自己的两个小孩,都是前妻许氏所生,未能得到同居妇人很好的照顾,使自己于心不安,便告诫鲁地妇人要悉心照看好他们,“等我做了京官回来,我是不会亏待你的。”

从李白奉诏进京,到后来被迫赐金还山,再开始以开封为中心地(十载客梁园)的长年漫游的日子里,他仍将两个孩子寄居于山东鲁门东一带。在这段漫长岁月里,他曾经回返过山东,同孩子们共度过一段美好时光,还曾在鲁门东石门居所,款待过好友杜甫。但不久他返回开封后,就同定居于此地的,已故唐代宰相宗楚客的孙女举行了婚礼,做了宗家的招赘之婿。宗楚客是武则天堂姐的儿子,曾在十年之内几经起落、三度为相;并纯属是贪赃枉法、祸国殃民之徒。他最后一次窃取宰相,是因无耻逢迎韦后及武三思而得来的。在后来唐玄宗起兵诛灭韦后阴谋集团的战斗中,也将宗楚客一并处死。

既然李白重组了家庭,又在诗里所表现同宗夫人感情也不坏,就应当赶紧把孩子们接来身边,让他们享受家庭的温暖,得到学习与成长的正常环境。然而,这足使孩子们欢欣雀跃的日子,竟然一天都没有到来,只能属于他们不能成真的美梦!对于这一点,李白深感负疚,也并对偏居乡野的儿女们牵肠而挂肚。这样的情绪,时有出现在他的诗歌里。在友人杨燕与他作别,而要去东鲁之地时,这极大地触动了他的相思之情,并在赠送友人的诗里写道:

二子鲁门东,别来已经年。因君此中去,不觉泪如泉!

后来李白还单独写诗给这姐弟俩,托人带去东鲁,以寄托自己的无尽怀想。这首题为《寄东鲁二稚子》的诗道:

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田?

春事已不及,江行复茫然。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

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

桃今于楼齐,我行尚未旋。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

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

双行桃树下,抚背谁复怜?念此失次第,肝肠日犹煎。

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

在以上这首诗里,李白披露了一些他家中的情况。一是有了少许的农田,还有一处酒楼;二是长女平阳当有十三、四岁了,小儿子伯禽也长得跟姐姐差不多高了。李白同这姐弟俩以分别了三年,那种相互的思念之情溢于言表。娇女思亲的泪水,滴落在李白的想象中(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由于很少同子女住在一起,难以给予他们应有的父爱和关怀,无比愧疚又如何偿还?这样的心情与日俱增地交织在一块,的确令李白痛心而疾首(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

让我们觉得奇怪的是,李白与宗夫人新婚没多久,就匆忙远遁、浪迹天涯了。为什么会这样呢?而从表象看,李白跟宗夫人之间,感情上还是挺和谐的。在李白长年累月浪游于外时,给妻子写下了不少的相思之诗;又并以妻子的口吻,数次写下思念于他的诗作(代内赠诗),想象着爱妻时而倚门待归。这就巧了!为何李白又偏要游滞于外,偏不归家呢?从他俩之间的往来赠诗中,有没有透露出某些个中缘由呢?仔细查找,我们发现的,这其中,还是“后母难为”四个字在做怪。在李白《秋浦感主人归燕寄内》诗里,有此几句:

岂不恋华屋?终然谢朱帘。

我不及此鸟,远行岁已淹。

寄书道中叹,泪下不能缄!

这里李白以燕自喻,说自己并非不爱恋华丽的屋宇,如燕子般与妻子时时相拥在爱巢里,但迫于宗府的俗习势力,只得长年漂泊不归,我还不如一只年年春归的燕子。因为,容不下自己雏燕的巢穴,是不能感受于完整家庭温暖的!在李白《自代内赠》诗中,也隐约地说了几句:

鸣凤始相得,雄惊雌各飞。

游云落何山?一往不见归。

这里李白以妻子的口吻叙说,他们刚刚鸾凤和鸣,就雌飞了;那只雄凤如游云一般,一去再不见归来。是什么难言之事,使得李白孤飞远走呢?只能是因为宗府内壁垒森严,难以牵就李白之人,更难容留下他的两个孩子!此间李白的心思,是在想寻找一个相对合适的落脚地。这样便有了话语权,再把他一家人聚合在一起,免除三地相思牵挂之苦。但残酷的现实,阻止了他这一愿望的实现。离开长安之后,社会上对李白的非议很多,主要是嘲笑他无论仕途还是生活上,都已失败而告终,这使李白的进取空间受到挤压。艰难求索途中,李白不得不以一个正宗道士的身影,现身于世人面前:我们仿佛看见李白驾车访道,仙药满囊,道书盈箧

唐天宝十一年(755年),李白已到了五十五岁。这年安禄山起兵反唐,攻势甚猛,仅在八个月内,就攻进了西部重地潼关,唐玄宗便仓皇之间逃往成都。此时,李白也上了庐山避难。不久宗夫人为躲避战火,也跑到庐山找着了丈夫,两人终于因战乱缘由而重新团聚了。远在东鲁的子女们,让李白担心起来,魂牵梦绕。恰逢门徒武谔从西部来访,并十分仗义,表示愿意率众去把孩子们接到庐山。但是,不知出于何种原因阻碍,这一计划并未实现。

而李白宗夫人,实在是一个好女人、好妻子。宗夫人曾迷恋于道仙之术,并拜师在奸相李林甫之女李腾空的门下,李白也并赠诗溢美了这两位相门之女。但可惜的是,天真的李白,下山随从永王李璘起兵勤王,却一不小心落入李璘妄图另立中央的阴谋之中,李璘被杀后,李白受到牵连,被加囚禁在浔阳大狱。这时的宗夫人,表现出了一个女强人的一面,为了营救李白出狱,她不避风险,求东告西。当李白远放夜郎时,宗夫人还同其弟专程前来送别,表现出了对于李白的真挚感情。

当李白赴夜郎途中遇赦,返回内地后,就不见他再提及到宗夫人了。可能她已经远离人世;或许是她已远避红尘,正行走在深山老林里的求道访仙之途中。李白最后生命的归宿之地,是在安徽的当涂。从史料上得知,陪伴他的亲人,除了族叔李阳冰之外,还有儿子伯禽的一家。他的女儿平阳,此时可能已经故去(既嫁而卒)。

在李白逝世五十多年后,他的朋友之子范传正出任了宣歙观察使(李白故居地归其管辖),便也开始了寻访李白后代的工作。经过三四年间的明查暗访,终于打听到了李白的两位孙女尚在本地。她们均是李白之子伯禽的女儿,成年后恰逢父亲病故,后因为女子身份,按当时政策是分不到官田的,故沦为庶民;现都在乡村成了家,嫁给了两个老实巴交的佃农,更沦为编户外的草野之民

范传正得知李白后人的境况如此凄凉,便即刻派人把她们送来府中了解详情。这两位李白孙女来到后,诉出了一肚子的苦水,让范传正简要地记录在案:我们的父亲伯禽病逝于贞元八年,死前无有官府身份。我们有一位兄长,但外出了十几年,一直杳无音信。我们父亲在世时只是士人(比平民高一等级)身份,当他死后我们就变成了平民;虽说有一兄长在,但未能给予任何庇护,我们又变为普天下的穷苦人。我们并非不懂得纺织,但没有桑园来养蚕;并非不晓得种田自给,但没有田地让我们耕作。我们姐妹嫁人从夫,只是为活命而已。这样的凄凉惨景,我们不愿意禀告县老爷,就怕辱没了爷爷李白的声名。于今被当地官家押送来府,只得忍辱负重地坦诚禀报。

听罢此言,范大人也不禁伤心落泪,悲悯之情由然而生。于是他决定利用手中的权力,要让这两位李氏改嫁,跳槽到有较高身份的士族家门去,这样就可改变她的悲惨命运。但李白孙女的回答,却使得范传正不敢夺其心志:既然已在无奈之时做了草民,今若仰仗权势,迫嫁强婚,求助于高门之下;这虽然活得是滋润多了,但到死之后,咱们就没有脸面去见李白爷爷了!

李白一生,两次入赘相门,曾率子女避居山东,最后,魂归安徽当涂,写下了著名的《静夜思》。通过范传正的记述,我们知道,李白的后人,即两位孙女无人照料,最后不得已沦为草野农妇。从这些结局上来看,李白虽然成就了自己的一世诗名,但在家庭问题上,李白并不是一个好父亲,也算不得一个好丈夫。但人生是残缺的,世上没有完美的人生。正因为这样,李白才不是仙人,而是一个凡人,一界凡夫,一个所谓的“谪仙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