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百年青海》,东望湖北故园
楚天舒
铸剑昆仑雪作辉,马行山祖献崔嵬。
长歌翰海人当道,筑梦三江事共碑。
遍地格桑同画好,漫天燕子傍鹏飞。
遥望故园东路是,久离乡土杜鹃催。
白云黄鹤传千古,汉水长江等一回。
高原此际秋光早,已许清风送我归。
2010年8月20日 青海西宁
8月20日,天舒兄在青海西宁,给我发来上面这首诗。人在江湖,心系桑梓,呵呵,天舒兄是想家了。
新古体诗,我很喜欢。与天舒兄相交、相识,也是因为诗。那时,我们同在安徽宿松,住在宿松县委招待所同一间房间,因为,我们怀揣着同一个理想,因为我们深爱的“中国诗歌万里行”、因为我的家乡安徽宿松的“中国诗歌之乡”的挂牌仪式。那一夜,我们从新古体诗谈起,海阔天空,直到天舒兄吟唱不已。天舒兄年龄不大,却是我所遇见的“最年轻的、会吟哦的诗人”。以前,我只听过我的先生唐新生,百岁老人文怀沙们的吟唱---他们终生以诗词为乐,且都是受了中国古代传统教育的,不足为奇。天舒兄一介现代青年,风流倜傥,青春年少那个样样红,他这个年龄,怎么也会吟唱呢?这让我刮目相看。一番沟通,才知道天舒兄家学渊源,祖父、父亲辈都是硕儒。到他这一代,能吟会诵,诗书传家,也就不在话下了。受什么教育说什么话,在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天舒兄之所以能在京城,倡导“中国诗人俱乐部”、“中国导演俱乐部”,这与他从小所受的教育、父辈们的关心、他自己的志气等等,都是分不开的。
我是安徽安庆人,天舒兄是湖北浠水人,天生两地背靠前,地生两地波连波,汉水皖水,同归大江。我爱行文,更爱行雨。行走江湖,交朋结友,常能笑傲。得楚天舒这样的朋友,我心欢喜。因为,我知道:天舒兄是难得的人才。志趣相同,自然惺惺相惜,或者猩猩相惜,呵呵!
这段时间,天舒兄在青海西宁拍《百年青海》;8月23日,我带着格勒子,以及CCTV-2《理财在线》的孙明昊(导演)、万俊(主持人)、周国光(摄像)等,赴舟山市嵊泗县拍摄、制作一期《小小贻贝》(暂定名)的节目。车过东海大桥,但只见桥拱连天,天水一色,想起自己还欠天舒一首“和诗”,于是,口占一绝,大约如下:
我在东海不思蜀,兄在高原楚天舒。
嵊泗千岛连海曙,西宁万壑接平湖。
长头磕尽匹夫老,诗词吟罢人生输?
龙生大海不为水,一袭布衣也相如。
2010年8月24日,于东海嵊泗县天缘宾馆

青海塔尔寺----《磕长头的人》
加载中,请稍候......